《死者田园祭》(
日语:田园に死す)是一部1974年上映的
日本剧情电影,由
寺山修司自编自导,
原田芳雄等主演,影片主题暧昧,剧情耐人寻味,讲述了一位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少年暗恋邻家女子的故事。该电影曾参展1975年戛纳电影节。
小村寒舍中,少年、母亲和狗生活在一起。隔壁有个刚过门的新媳妇。少年惟一的乐趣就是进山听巫婆讲故事。少年开始对自己的生活厌倦了,有了离开村子的想法。郁郁寡欢的新媳妇邀少年一起逃出村子,但在约定的时间,新媳妇没有出现。这是“我”少年时代自转影片的前半部分。在
青森县恐山山脚下的小村里,少年与母亲二人相依为命。少年暗恋着隔壁美艳动人少妇,她的丈夫十分软弱,家里完全由婆婆统治。少年的父亲早年过世,他只能通过灵媒叫出父亲的鬼魂来与他对话。一天,一个
马戏团来到村里,少年了解了外面的大千世界之后心生向往,决意与邻家的少妇一同出村私奔。然而当他溜出了家,少妇却没有赴约,少年独自在原野上入睡。画面突然转到试播室,制作人员们正在观看此片。
评论一:童年总会被死亡和情色的神秘吸引得欲拒还迎,那是一个迷幻的阵。当“我”长大后成为电影导演,却未能认定所经历的就是真实,成年的“我”与少年的“我”在都不同的时空对话中都在试图寻找自己经历过的更深的真相。看
寺山修司,是因为喜欢
丸尾末广(漫画家),丸尾漫画呈现的都是“见世物”怪奇
浮世绘,寺山修司亦然,因为他们是朋友。寺山修司是个
俳句作者,每场戏都意蕴浓重,意图叫每个人的视觉跟随“我”看到他的哲学和人生观。日本人认为,舞台是一个世界、现实又是另一个,把面涂白,就是舞台,就是虚幻了。这种思维不知道是否很固定,反正连平时看<超级变变变>里面扮野的学生们,大多面都是涂得够白的。
寺山修司或许是
日本最出色的导演之一,也或许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有着鲜明个人风格的导演之一,而他那多重的身份,对东方文化深透浸淫下产生独特的诗意美学,以及英年早逝却留下的丰富的电影作品,都为其在电影史上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地位。如何去捕捉寺山神秘缤纷的镜头下的哲性思考,如何去解构那些诗意而超现实的画面背后所蕴藏的无限力量,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或许只有更深刻去了解导演本身的思想,贴近他的意图,或许才能更明白他的电影。时间与钟表关于时间的哲性思考是寺山电影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命题,时间永恒单向的流逝着,而钟表却是记录这
郭敬明的标尺。或许对于寺山来说,个体的各异是因为记载时间的载体的不同,因此《死者田园祭》中少年一直想要一只手表,因为有了手表他就有了个人身份的象征,而不在包容于他的家庭;当少年被成熟女性所强暴而取得了男性身份的时候,他手腕上豁然多出了一个只手表证明了他身份的获得;而当《
再见箱舟》中那些钟表被埋葬的时候,全村就被完全趋同了,而当钟表被找回来的时候,封闭村子的统一性也意味着崩溃。时间的意象也不单单是记录个体的特异,在寺山的电影中,时间交错的不同时代的本体也会在特定的时空中相逢,《死者田园祭》中20年后的“我”与年少时候“我”在对弈,讨论着以时间为坐标发生的事情;《再见箱舟》中的生者与死者的对话同时也造就了时间的割裂而产生了新的记载体--另一只钟表。在这些细节意相之外,在《死者田园祭》整个影片中,寺山也一再对着时间这个命题反复的提出命题,《死者田园祭》本身就是一个在时空中不同坐标点上的本体相会的故事,而导演更试图通过剧中的人物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是否能回到过去杀死三代之前的母亲,而剧中的“我”也试图去这样的尝试,那些时间中所纠葛的,或许被少年时候“我”所模糊的记忆却在成年之后的“我”的脑海中特别的清晰,人确实会忘记许多所谓的事实,主观的去模化改造这样的事实,而究竟客观事实又是什么,即使成年的“我”有了记录时间的手表,却也未必就一定是真实,毕竟手表的记录也是相对存在的。
本片是
戛纳国际电影节的参展片。诗人
寺山修司根据自己的同名诗歌集撰写了剧本,并亲自导演了这部描绘自己少年时代的半自传电影,构建出一个风格独特的世界。影片的内容都是田间的日常琐事,围绕少年的生活展开,并无出奇之处。影片的画面则充满了美感。善于组织文字的诗人寺山在运用色彩景象等这些可视元素方面也展现出相当的才华。本片主题暧昧,剧情平淡,但画面具有诗意的美感,是一部风格鲜明的
艺术片。本片入选1975年电影旬报评出的年度十佳影片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