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勤
长安大学地质与测绘学院副院长
张勤,女,1958年元月出生。毕业于武汉大学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测绘科学一级学科建设负责人。代表作品是测量及其数据处理基础。
主要从事测绘工程、大地测量学理论与方法、空间定位技术理论,地壳变形与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现代数据处理理论与方法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工作经历
2001年1月~2001年7月在香港理工大学访问学者半年。
2001年晋升教授。
2003年遴选为博导。
2001-2011年任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工程学院副院长。
社会活动
现学术兼职为全国高等教育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测绘学会大地测量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测绘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全球定位系统(GPS)协会理事、陕西省测绘学会常务理事兼大地测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大地测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交通工程测量学术研究会副理事长等。同时任《测绘学报》《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灾害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全球定位系统》等多个学术期刊的编委。
主要成就
教学成就
主讲课程
为研究生、本科生主讲过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原理与应用、控制网测量平差、现代数据处理理论、动态大地测量学、空间技术导论、专业外语等课程。
在“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硕士点的“空间大地测量理论与方法、“形变监测理论与方法”方向上,在“摄影测量与遥感”硕士点的“合成孔径雷达技术”方向上,在“土地资源管理”硕士点的“地籍测量与土地资源评价”方向上收硕士研究生。
在“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博士点的“动态大地测量与灾害、环境监测的理论与方法”、“测量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方向上”,在“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博士点的“多元地球科学信息技术”方向上招收博士研究生。
科研成就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测绘工程大地测量学理论与方法、空间定位技术理论,地壳变形与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现代数据处理理论与方法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目前从事工作:
目前,正在承担中国国土资源部地调局“西部地区地裂缝与地面沉降调查”、国家测绘遥感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非线性最小二乘理论在现代测量中的应用”、地球空间环境与大地测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基于地球动力学的地壳运动连续形变场与应变场研究”、陕西省交通厅“公路边坡变形监测的GPS一机多天线系统研究”、西安市计委“黑河水库库岸暨108国道滑坡GPS监测研究”等项目的研究工作。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城市地裂缝InSAR监测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汾渭盆地地裂缝灾害成因机理与大陆动力学”、中国国土资源部地调局“汾渭盆地重点地区地面沉降地裂缝InSAR和GPS监测”、中国交通部西部交通“基于网络的GPS单点精密定位及一机多天线技术在西部公路建设中的应用研究”,中国国土资源部地调局“西部地区地裂缝与地面沉降调查”、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长江三角洲(江苏域)地面沉降GPS监测”、铁道部第三勘察设计研究院“大运高铁施工阶段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监测”、西安市计委“黑河水库库岸暨108国道滑坡GPS监测研究”等项目的研究工作。
自90年代末起,主要研究测量数据处理理论与方法,非线性数据处理理论,地壳形变监测理论,GPS定位理论与应用,特别是GPS定位中的数据处理理论与方法,先后主持或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测绘局科技发展基金项目“地壳运动连续形变场有限元模拟与地壳应力场反演研究”、国家测绘局“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青藏高原现今地壳运动的监测及其动力学机制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非线性随机模型的估计理论并用于全球信息系统”等多项科研项目,通过研究提出了GPS坐标转换基准兼容性准则;GPS网强度的应变分析与设计方案;GPS滑坡监测基准设计基本原则;GPS高程转换中高程异常误差影响规律计算模型;基于地壳运动均衡理论的地壳连续形变场模拟与分析模型;以及非线性同伦最小二乘法等,较好地解决了GPS坐标转换,现代测绘技术中非线性数据处理理论与应用,地壳运动形变场与地球动力学间的联系等一系列理论与应用问题。
出版作品:
近年来出版了:“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及其数据处理基础”、“实用测量数据处理方法”两本著作及教材;在“测绘学报”、“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测绘通报”、“测绘科学”、“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长安大学.2021-03-17
张勤.长安大学北斗分析与服务中心.2022-02-16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工作经历
社会活动
主要成就
教学成就
科研成就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