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永岩,男,
汉族,出生于1952年,
黑龙江省哈尔滨人,中共党员。笔名为严文、山石。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68年参加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历任《战士报》见习编辑,陆军师汽车修理连战士、技师,军宣传处新闻干事,沈阳军区政治部前进报社编辑、沈阳军区创作室专业作家,专业技术四级,文职级别三级。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91的加入
中国作家协会。曾任沈阳军区《
前进报》编辑、解放军艺术学院作家班学员、陆军某师副政委(代)。现享受正军职工资待遇。
创作情况
著有中篇小说《白风峪》、《光环》、《中考大战》,短篇小说《蓝色的飞花》,评论《“空白”的魅力》,中短篇小说集《曝光的天使》,长篇纪实《
溥仪传》,《绝对士兵》,《中国军花在非洲》,《中国警官悲喜录》,《
最后的柔弱皇冠》,《霹雳》,《将军志》,《
雷锋》,长篇历史散文《狱中王朝》,中篇报告文学《惊涛托举的永恒》等。
获奖作品
中篇报告文学《中国公安的脊梁》获沈阳军区纪念建党70周年
优秀奖,《浩荡军魂》获1998年全军抗洪优秀作品奖,短篇小说《青女像》获1987年沈阳军区纪念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60周年优秀奖,报告文学《天职》获1996年《
解放军文艺》军旗之光征文奖,电视系列片撰稿《时代颂歌》获1993年中共电视台、总政宣传部系列专题片优秀奖。报告文学《大音稀声》获2001年“共和国脊梁”全国大型报告文学征文
一等奖。《中国军花在非洲》在2006年获第八届共青团精神文明建设
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军花在非洲》一书是我军第一部全面记录维和女军人的作品,全书采用“模块化”结构,以祖国现代都市与遥远非洲的时空交错,和平建设与战乱动荡的相互呼应,客观叙事与主人公自身的追述以及日记摘录的方式,对13位维和女兵进行了细腻的“个案雕刻”,使每一个女兵都有血有肉、形象丰满。13朵军花形成了中国女兵光彩照人的整体形象。加之300余幅图片的衬托,既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震撼,又催人奋进。
《绝对士兵》获第七届解放军图书奖。
《绝对士兵》由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记述的是某部青年
士官向南林的事迹。该书既是一部陆军士兵“突击”的真实写照,又是现实军营生活的“生猛”缩影,更是展现新一代青年士兵崭新风貌的一部鲜见力作。作为长篇报告文学形式创新的一次成功尝试,这部作品朴素、扎实,具有一种鼓励向上,催人奋进的艺术力量。该书出版不久,解放军总政治部和团中央即发出通知,号召在全国全军青年和士兵中开展学习向南林的活动。向南林继当选第11届全国人大代表之后,又在2008年6月13日闭幕的共青团第16届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共青团第16届中央委员,并被评为第十九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2009年5月,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亲自签署命令,授予向南林“新一代模范士兵”荣誉称号。
小说创作
吕永岩小说题材的涉及面比较宽,当前的军人生活和一般的社会风情,人物心态,几乎都有描写,艺术形式上也进行了多种多样的探索和尝试。他曾是下乡知青,但
北大荒的知青生活在他的小说中却反映不多,也许是因为往事不堪回首吧。不过,他一旦踏入这个领域,便立刻显示出他丰厚的积累和与众多“
知青小说”所不同的独特风格。在他的小说中,《石女的夏天》是唯一的一部“知青小说”。这部洋洋洒洒的中篇小说,弥漫着浓重的悲剧气氛,这在吕永岩的小说中,殊为少见。和其它风靡一时的“知青小说”不同的是,他避开了对
极端左翼政治的反思和批判的常见的思路,而是把
焦距凝聚在知识青年青春期的性压抑及其扭曲这个点上,在灰濛的时代大背景下,写出了特定时代环境中人性的辉煌。石女用自己的聪明智慧、用缓兵之计来保护自己的贞操不受邪恶势力的侵犯,但这一积极的人生姿态却付出了长期忍受被歧视,受误解以及压抑青春欲望的代价,她那压制不住的冲动又时时使她遭受负罪感的折磨,从而使她不能和相亲的男青年真诚相爱,留下了永生的遗憾。大卫和艾华的恋爱风波,艾华的自杀和石女的命运一起交织成了一曲动人心弦的青春的挽歌。石女的死以及铁锤殉道般的献身,无不带有那个年代那种永远抹不掉的荒诞而悲凉的色彩。美的被埋没,美的毁灭,美的洁身自好,是这部缠绵悱恻的小说最引人注目的象征意蕴,这无疑使《石女的夏天》获得了感人的魅力。
自从石女逝世之后,吕永岩大概也就永远告别了那种摧心裂肝的对青春之美的留恋。他把多少有点玩世不恭的淡淡的嘲弄挂在嘴角,仿佛心不在焉地冷眼看着忙忙碌碌、庸庸扰扰的平凡的人生。哪怕是面对神圣无比的军旅生涯。这种现象可以理解成是作家对生活中蕴藏很深的真善美的更深层次的追寻。永岩对生活特别是军人生活有着足够的真诚和热情。《蓝色的飞花》、《曝光的天使》、《边防连的丽莎》、《湖的诱惑》、《青女像》等等,大概可以归于“军人小说”,或者说军事题材小说之列。因为,这些小说主要写的是军人的生活、军人的心愿、军人的命运、军人的情感、军人的喜怒哀乐。对于当代军人生活的熟悉和观察,使永岩有可能深入军人内心世界的隐秘之处去作一番游刃有余的剖析和体验。在《蓝色的飞花》中,那个从对越自卫作战前线归来的伤残军人的痛苦几乎是难以言传和尽述的。从他的女友的口中,我们或许不难体验到战场归来者年深日久之后悲凉寂寞的处境。战争使他获得了空前的荣誉,也使他丧失了作为一个正常人生活的能力。自体的伤残或许还可以忍受,但作为一个男人的自尊心的彻底丧失,使他终于选择了一条通向永恒的道路。这或许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英雄之举。他的细腻的感觉、被扭曲了的错觉,多多少少具备了
弗兰兹·卡夫卡和
欧内斯特·海明威式的阴冷和绝望。
军人价值的失落,军人在和平年代里必须付出的代价,在吕永岩的军人小说里并不是唯一的主题,但却是十分重要的思考内容。《湖的诱惑》以很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婚姻爱情不能尽如人意的典型的军人式的苦恼。如果说在爱情的群星轨道上失之交臂是一种正常的人生状态,那么做了军官的“他"之所以不能和心爱的姑娘相爱而不得不迁就来自故乡的未婚妻,则正是军人所最独有的爱情婚姻“模式”。为了未来遥远的前途,也为了那“该死的自尊心”,很少有人敢于铤而走险,不惜身败名裂,而不得不忍受肉体和灵魂的双重挤压。除此而外,像《边防连的丽莎》中的那种在边防执勤的军人生活的寂寞的痛苦,像《浪》中的那种机关人际关系的烦恼,像《青女像》中的那种军营生活中同样存在的庸俗自私甚至可以说卑鄙的现象……都恰如其分地展现了当代军人生活中相当典型的心态。在这些小说里,无论作为军人还是作为作家,吕永岩的观察体验都是非常细腻的。
在这个题材领域里,值得重视的还有一部他自己认为是“
通俗小说”的新作《曝光的天使》。这部小说述说了一个古老的爱情故事,但是却极富有时代特色和新意。为生活所迫的少女兴华走上了在火车上以
色相进行敲诈的邪路。当她很不高明地敲诈到作为军官的“我”的头上的时候,一个充满
戏剧性的故事便开始了。小说主人公和小说的作者一样机智、幽默,从容不迫,由幸灾乐祸到怜悯之心生发,由不期相逢到拔刀相助,由解人危难到忍辱负重……一个富于正义感、不乏善良之心的青年军官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通过悲欢离合的男女主人公的奇而不怪的遭遇,小说对当代社会中腐败现象的抨击是辛辣而尖刻的。在同样军队的小说家中,不少人都不乏机智幽默的品格,语言的功力也都不让吕永岩,但就对社会底层生活的了解和熟悉而言,吕永岩大概要略领风骚一点。就《曝光的天使》而论,它的结尾并非重复一个“至今已经不新鲜"的悲惨的离异的爱情故事,而是把底层受生活逼迫的善良女性的美好心灵和盘托出,艺术的震撼力还是很强的。
从吕永岩的小说中,大概不难听到一种决不与黑暗、腐败同流合污的正义的呼喊。《曝光的天使》中部长的道貌岸然后面的肮脏灵魂,《青女像》中后勤处长夏凡的虚伪自私……莫不使作家深恶痛绝。于是,在吕永岩的小说中便有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家族”,我姑且把它称作“讽喻小说”。这个概括虽不一定准确,但肯定是吕永岩从事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支点。社会伦理的批判构成了这些小说的倔犟的灵魂。这个小说家族中突出的有《阳台》、《迷惘的悲剧》、《一个女乘务员对雪花的哲学思考》等等。这类小说大多取材于各个行业中普通人的生活,作品着重写出生活中的丑陋、虚伪、自私的一面,加以善良的嘲讽和尖刻的批判。这种情况,在军队青年作家中也是并不多见的。现代生活中被多重烦恼挤压的各行各业的人,在《迷惘的悲剧》中被浓缩在一辆抛锚于公路、铁路交叉处的大公共汽车里。本来,如果生活条件再好一点,社会普遍道德水准再高一点,人们的私心少一点,火气小一点,悲剧是可以避免的,但是,它还是发生了,发生得那样悲惨,那样的令人迷惘。可以说,这辆公共汽车是我们社会道德生活的一个缩影,官商横行,物价飞涨,不正之风,分配不公……已经使人们的心绪日益恶劣化。这种恶劣化对于劳动生产效率的影响往往是无形的,却又是致命的。《飘动的云》则通过一个因工伤致残致死的老工人的命运,对官僚主义的冷漠无情发起了愤怒的声讨。那个整天用
乙醇来麻醉自己未泯的良心与灵魂的队长和一拖再拖的“局里”、“处里”的人们,对于一个无足轻重的老工人的死表现得那种麻木不仁是令人发指的。年轻人们不得不用非正常的手段来逼他们就范,这是怎样的悲哀啊!《没有了结的案件》貌似一部推理小说,其全部思想的锋芒却仅在于结尾那寥寥数笔,不正之风不仅可以草菅人命,而且可以使杀人犯逍遥法外,这怎能不令人愤怒呢?
联系到吕永岩的全部小说创作,不由得可以想到,全社会的道德沦丧,世风日下,不正是由一个又一个这样的不惜损人利己的“社会
细胞”所造成的吗?当然,在这些作品里,不乏关于人们良心发现、良知不泯的动情的描写。比如在大难来临时人们道德良心的苏醒(《迷惘的悲剧》);不愿出卖灵魂的青年作家的恶作剧(《赞助》);助人为乐、关心别人的痛苦与欢乐(《一个女乘务员对雪花的哲学思考》)等等。此类小说发人深省的力量无疑是强大的,无论我们的政治生活发生多么重大的变化,我以为,这种直面人生之作是永远需要的。逃避,永远是文学的歧途。
在小说艺术形式探索的热潮中,吕永岩也是不甘寂寞的。他始终在寻找一条适合于自己的艺术气质的最佳道路。这一点,无论从他的选材之宽,涉猎之广都可以看得出来。观察体验的细腻,因而比较注重细节描写;语言风格诙谐,比较注重幽默的审美效应;生活气息浓郁,比较注重各种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结构自如,比较注重故事性的跌宕起伏等等。这些,大概都是吕永岩在小说创作艺术上的优长之处。在《东岸西岸》、《光环》、《白风峪》等作品中,他还努力把一种现代小说的叙事方式运用到创作中来,像《东岸西岸》就没有什么情节,而只有一种“情境”,一种意象,一种理念在涌动,进而构成了这篇寓意象征意味很浓的作品。《光环》也是同样,这部作品介入的是少数民族的神话般的生活境界,所幸的是尚未引起什么民族方面的纠纷,这大概与其中的描写有很多虚幻的情节、细节不无关系,这一点和《白风峪》也很相似。不同的是,后者的背景是抗日战争,而前者是无鲜明时代特点的大森林,不过二者的“魔幻”都有一些晦涩艰深之处,非细读再三不能领会文中的奥秘。作为探索性的尝试,这也许走到了“通俗”的另一个极端。当然,就可读性而言,《白风峪》仍是十分引人入胜的。其神秘色彩并没有影响到其传奇性的发挥,其结尾处的“临门一脚”也相当精彩:自相残杀的结果,使谁也无法走出死亡的白风峪。这个浅显的道理又是多么深刻!
纪实文学创作
近些年,吕永岩继《中国警官悲喜录》《
狱中王朝》之后,接连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等相继出版了《
溥仪传》《中国军花在非洲》《将军志》《霹雳》《
雷锋》《
最后的柔弱皇冠》《忠诚》等十余部长篇纪实,在国内重要期刊发表中、短篇报告文学就更多了。
吕永岩的纪实文学很注重对文学艺术性的探索,即使是“命题作文”也不例外。他的长篇纪实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色彩纷呈,姹紫嫣红,叙述样式绝不雷同。他引入散文和杂文笔法写作的《将军志》,对长篇传记文学的传统写法几乎是一种颠覆,因而颇受读者喜欢。他的《绝对士兵》《霹雳》《最后的柔弱皇冠》,叙述结构上也多有变化,每有创新。虽为“长篇”,却写得轻松活泼,有的甚至读起来让人不忍释卷。尤其是他的《中国军花在非洲》,全书采用相当别致的“模块化”结构,以祖国现代都市与非洲蛮荒之地的时空交错,和平建设与战乱动荡的相互比照,客观叙事与主人公自身视角追溯相结合,再加上日记摘录的方式,对每一个维和女兵都进行细腻的“个案雕刻”,使每一个女兵都有血有肉,形象极其丰富饱满。每一朵“军花”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13朵军中玫瑰”构成了中国女兵光彩照人的整体形象,加之三百余幅图片的衬托,既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震撼,又发人深省,令人感悟,激人奋进。该书出版不久便获得团中央“
五个一工程奖”等多个文学奖项。
《霹雳:中国第一机械化师》影响空前著名纪实文学作家吕永岩长篇纪实《霹雳:中国第一机械化师》首发式于2011年5月6日隆重举行。五位
上将,六位
中将大区
副职,二十三位少将军以上领导出席首发式或表示祝贺。
原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院长刘精松上将、原沈阳军区副政委黄渐鸿、副司令员石宝源中将和武峰光、武装、苏连文、陈宗耀、王清涛、向经元、侯学源、郭为民、程文华、杨闯、郭长乐、冯红宇、李国生、王挺进、李明让、徐贵福将军及郝中术、姜华林、王勇进、杨斌、许静安、孙永凯、闫建人、陈再强、滕建华、宋宝华、李向明、武力、刘和滨、袁世隆、王洪雁、杜胜利、华义、林晓平、
新华出版社副社长许新等领导出席首发式。
原军事科学院院长王祖训
上将、原解放军副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葛振峰上将、原沈阳军区政委黄献中上将、
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司令员王国生上将,原沈阳军区副司令员张怀瑞、
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刘沈扬
中将、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张宝书中将、
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参谋长艾虎生中将和刘路明、刘洪臣、丁有年、
陈永康、李德和、刘书明、康晓辉将军以及第一机械化师首任师长吴忠将军夫人田涛,首任政委龚纪明夫人
林芝市,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工作的有关人员发贺电表示祝贺。
长篇纪实《霹雳》作者吕永岩在首发式上介绍了《霹雳》创作过程及艺术特色,
新华出版社副社长许新介绍了《霹雳》出版发行后产生的热烈反响。原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院长刘精松上将讲话,对长篇纪实《霹雳》给予高度肯定和热情赞扬,认为《霹雳》填补了我军机械化部队建设纪实文学创作方面的空白,填补了纪实文学展示机械化部队辉煌战史和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军建设特色的一段空白,是一部难得的、必将受到部队广大指战员和军史爱好者欢迎的一部力作,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必将为我军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为打赢现代战争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第一机械化师老领导、原军区后勤部政委武峰光和
省军区老司令员武装及某机械化旅旅长华义分别代表第一机械化师的老将和部队官兵,向作者表示赞扬和感谢。华义旅长表示:一定要学好、用好、传好《霹雳:中国第一机械化师》这部鸿篇巨制,以先辈为榜样,始终坚定理想信念,永葆人民军队性质、宗旨和本色,牢记使命,忠诚使命,不辱使命,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核心作战能力,夯实部队建设基础,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积极投入当代军事变革的伟大实践,续写部队建设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