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是20世纪美国重要的作家、记者以及“迷惘的一代”文学的杰出代表。
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出生于
芝加哥伊利诺伊州奥克帕克的 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海明威12岁就创作了他的首篇短篇故事《我的第一次海上旅行》。1917年海明威试图
参军未果,进入《星报》担任实习记者,形成了简练的写作风格。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海明威奔赴意大利战场,担任
美国红十字会救护队的司机,期间因拯救伤员而炸伤;1920年12月,海明威开始担任《多伦多星报》和《多伦多星报周刊》的自由撰稿人,同时兼任月刊《合作联社》的助理编辑。1926年,海明威的《
太阳照常升起》出版获得成功,在文坛上崭露头角。1929年出版《
永别了,武器》,收获了前所未有的财富和名誉。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1937年海明威作为北美报业联盟的记者前往西班牙,报道了西班牙内战的情况。内战结束后,他返回
古巴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
丧钟为谁而鸣》。
1941年,海明威与第三任妻子玛莎到
中原地区采访,并秘密会晤了周恩来和
蒋介石夫妇。在这次旅行中,海明威客观地报道了中日、美日和
太平洋战争的形势,成为了第一个报道中国抗战正面战场的美国记者。访问中国之后,海明威返回古巴组建了一支反间谍组织。1943年,海明威的反间谍组织解散。1944年6月底,他成为
英国皇家空军的特约战地记者,并随皇家空军第九十八飞行中队执行任务。7月18日海明威抵达
诺曼底登陆前线,担任战场临时指挥员。1945年,海明威从
古巴返回美国。1947年,海明威前往古巴定居,并筹备创作《老人与海》。1952年海明威的《
老人与海》分别获得1953年度
普利策奖和1954年度
诺贝尔文学奖两项殊荣。1960年7月,海明威从古巴回到美国。1961年7月2日,海明威苦于疾病和战争给他带来的创伤,在美国
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自杀,享年62岁。
海明威经历三个创作阶段:“迷惘的一代”(1923年-1929年)、“冰山原则”(1929年-1945年)、“硬汉精神”(1946年-1961年)。他提出的“冰山原则”,开创了简洁文风的“新闻体”小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和文化财富,为世界文坛作出了巨大贡献。作家
诺曼·梅勒(Norman Mailer)、琼·狄迪恩(Joan Didion)、雷蒙德·卡弗(Raymond Carver)、
雷蒙·钱德勒(Raymond Thornton Chandler)等都受他文风和行事风格影响。
海明威参加了两次世界大战,他通过作品呼吁反对战争,并致力于为弱势群体发声,揭露
霸权主义和
法西斯主义所造成的灾难。被认为是“迷惘一代”回归精神家园的引领者。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人物生平
青年时期
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诞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当地的乡村医生,擅长医术,同时热衷于户外活动,如狩猎和钓鱼。母亲则热爱音乐和绘画,拥有很好的艺术修养。
1911年
复活节后,年仅12岁的海明威创作了他的首篇短篇故事,题为《我的第一次海上航行》。这个故事是他人表述,经过再创作写出来的作品,这种创作方法后来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变得非常常见。
1917年,海明威高中毕业后,正值美国四月宣战,全国爆发一场大规模的征兵潮。海明威曾试图
参军,但因视力问题未能入伍。随后他在
堪萨斯城的《星报》担任实习记者工作。这六个月的实习经历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因为《星报》对记者有严格的要求,这锻炼了他写作风格的简洁和叙述的精炼,渐渐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海明威渴望亲临战场,通过努力,他于1918年5月成功加入
美国红十字会救护队,担任救护车司机,奔赴意大利战场。期间他不幸因拯救伤员而被炸伤,随后经历了长期的住院治疗,前后接受了13次手术,从身体中取出了237块弹片,但仍有200多块无法取出。海明威在前线的表现被当时美国媒体概括为"英勇无畏",他奋不顾身救死扶伤的英勇行为和献身精神还赢得了
意大利银质勋章。1937年,作为北美报业联盟的记者,海明威前往
西班牙,报道了
西班牙内战的情况。内战结束后,他返回
古巴,在
哈瓦那的乡间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
丧钟为谁而鸣》。
1920年12月,海明威开始担任《多伦多星报》和《多伦多星报周刊》的自由撰稿人,同时还兼任月刊《合作联社》的助理编辑。这些工作不仅为他提供了经济支持,还为他的创作生涯提供了灵感和素材。他坚信“新闻写作并不损害小说”,因此将新闻和小说融合起来,开创了新闻体小说的先河。这种创新的方法使他的文学作品更加生动和真实。
战争岁月
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海明威和他的第三任太太玛莎作为战地记者访问中国,为《午报》撰写了关于远东战场的报道。1941年2月,他们抵达香港后,在宋庆龄的居所进行采访,并与
孔祥熙的夫人
宋霭龄进行了会面。随后,他们前往
韶关市和
桂林市,搭乘飞机到达
重庆市,住在
宋子文的别墅里。四月份他们会见了美国大使尼尔逊·约翰逊,并访问了中央军官学校。之后,他们回到重庆并分别拜访了周恩来和
蒋介石夫妇。4月14日,他们参加了由孔祥熙主持的晚宴。随后,他们乘飞机前往腊戍,然后在
仰光停留了一周左右,于29日晚返抵香港。最后于5月6日经
马尼拉返回美国,结束了为期三个多月的
远东之行。海明威评价这次中国之行说:"我在前线与中国军队共度了一段艰苦但有趣的时光"。在这次旅行中,海明威以《午报》特派记者的身份客观地报道了中日、美日和
太平洋战争的形势,并呼吁美国给予中国援助。他成为了第一个报道中国抗战正面战场的美国记者。
1941年在访问中国之后,海明威返回
古巴,并受到
哈瓦那大使馆的邀请组建了一支反间谍组织,被称为"骗子工厂"。这个组织的主要任务是搜集情报,经过整理后将其提交给美国驻古巴大使馆的鲍勃·乔伊斯。在这段时间里,海明威还利用他在1934年在纽约购买的汽艇"皮拉尔"号作为间谍船使用。
1943年,海明威的反间谍组织解散。在接下来的1944年6月底,他成为
英国皇家空军的特约战地记者,并随皇家空军第九十八飞行中队执行任务。他于7月18日抵达
诺曼底登陆前线,并被任命为战场临时指挥员。在巴黎解放后,海明威因违反了战地记者不得直接参与战斗的规定而受到调查。最终指控没有成立。为了表彰他在战争中的贡献,美国政府向他颁发了
铜星勋章。这标志着海明威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冒险经历结束。
感情经历
海明威一生经历了四段婚姻。美国著名作家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曾开玩笑说,海明威每写一部重要作品都需要一个新的女人。这种说法暗示了海明威在创作过程中的情感连结与启发。
1918年,海明威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负伤并被送往
米兰的战地医院接受治疗和疗养。在那里,他结识了护理他的护士艾格尼丝·冯·库罗夫斯基,并慢慢地陷入了对她的爱恋。艾格尼丝是比海明威年长7岁,两人的感情稳定而真挚,然而当海明威离开医院返回家乡时,艾格尼丝却很快投入了别的感情。这段没有结局的爱情给海明威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海明威后来的作品《
永别了,武器》就是从护士艾格尼丝·冯·库罗夫斯基的身上获得了灵感。
1921年海明威与大他八岁的哈德莉·理查逊结婚,婚后定居
巴黎期间,哈德莉给予了海明威较大的经济支持与精神鼓励。《不固定的圣节》就是他与妻子哈德莉在巴黎的往事的回忆。但随着海明威名气渐长,以及孩子出生带来的混乱,他们的婚姻最终走向破裂。
1925年,海明威结识了比他年长四岁的宝琳·菲佛。在1927年1月与哈德莉离婚后不久,海明威在同年5月与宝琳结婚。他们共育有两个儿子。然而和哈德莉离婚的悲剧再次在宝琳身上上演。从1933年到1939年,宝琳容忍着海明威对她的不忠行为,最终在1940年选择与他离婚。《非洲的青山》描绘了他与妻子宝琳在非洲狩猎时的经历。
海明威在与宝琳离婚后不久的同年11月迎娶了比他小九岁、有新闻专业背景的玛莎。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他们婚后的矛盾越来越多。玛莎十分重视自己的工作,并极度好胜,而海明威则酗酒成瘾,这最终导致了他们的婚姻破裂。他们在1944年底离婚。在和玛莎在一起的时期,海明威创作出了《
丧钟为谁而鸣》这部作品。
玛丽·威尔士是海明威的最后一任妻子,两人于1946年3月在哈瓦那结婚。玛丽是《
时代周刊》的记者,与上任妻子不同的是,她并没有很强的事业心,专心侍奉海明威,一直陪在他身边直到海明威去世。海明威创作《
老人与海》时,正是妻子玛丽陪伴在他身边。
晚年经历
1947年,海明威在古巴定居。受父辈影响,海明威从小就对冒险很热衷,伤痛和意外也是常伴随其身。他多次与死亡擦肩而过,1949年,在一次狩猎中,海明威的眼睛被猎枪的枪塞击中,健康状况急剧下滑。1950年开始写作长篇小说《
老人与海(李继宏译)》,1952年完成。《老人与海》分别获得1953年度
普利策奖和1954年度
诺贝尔文学奖两项殊荣。
1954年1月,海明威和他的第四任妻子玛丽乘坐的小型飞机发生了事故,但幸好他只受了轻伤。第二天当他再次换了一架飞机时,却遭遇了飞机起火爆炸的可怕事故,这次海明威受了重伤。
1960年7月,海明威从古巴回到美国,此时的他已经深受精神疾病的困扰,只能依靠酗酒缓解痛苦。即使接受住院治疗,他也没能得到很好的改善,身体逐渐恶化,记忆力也开始衰退。海明威曾向好友霍奇纳抱怨自己遭受联邦调查局的监视,电话和邮件都无法正常使用,令他十分不满(1983年FBI解密文件显示,时任FBI局长的埃德加·胡佛认为海明威在古巴的活动可疑,从1940年开始长年监视海明威)。1961年7月2日,不堪忍受身体和精神双重折磨的海明威在爱达荷州凯查姆的居所里开枪自杀。
创作特点
创作阶段
“迷惘的一代”(1923年-1929年)
创作时期特点:忧虑彷徨,消极遁世,流露出浓厚的悲观主义。
代表作品:《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
“迷惘的一代”是一个特指经历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并在20世纪20年代文学界崭露头角的一批美国作家的称谓。这些作家们以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大胆的语言形式创新,拓展了小说的题材范围,展现了一种现代派的
现实主义精神。这个描述最早由美国女作家哥特鲁特·斯泰因提出,她将海明威称为“迷惘的一代”。海明威非常认同这个描述,并将其作为他的成名作《太阳照常升起》的题词。
《太阳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的首部长篇小说,它为他在文坛上奠定了地位,并清晰地展现了一战后年轻人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小说以
悲观主义和哀伤的情调为特色,体现了“迷惘的一代”文学的基本特征。而在《
永别了,武器》中,海明威通过以小说主人公的第一视角写作,并以自己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亲身经历为灵感,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小说通过描写亨利与命运抗争的人生悲剧,传递出对死亡和暴力的深刻认识。在海明威的眼中,当时的世界充满了痛苦和无意义,他认为生活在战争中的人都是空虚的。
“冰山原则”(1929年-1945年)
创作时期特点:探讨如何对抗孤独、超越不幸和死亡。
代表作品:《死在午后》《丧钟为谁而鸣》
所谓“冰山原则”,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把自身的思想情绪最大限度埋藏在形象之中,让读者感受作品鲜明形象并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构成“冰山原则”的四个基本要素。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死在午后》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作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认为
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而水面下的“八分之七”应该留给读者去感受。对于海明威这代人来说,牧歌式的写法只能带来相反的结果,因此海明威在《
死在午后》中把他自己在战争中所经历和体验到的一切准确传达给读者,让读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去领悟想象,提高作品的立意。
海明威在《
丧钟为谁而鸣》中巧妙地运用了语码转换手段,将母语非英语的语言与英语相结合,以更好地展现人物的情感和意图。这种手法体现了他所倡导的“冰山原则”,为塑造人物形象增添了重要的元素。
在小说中,海明威描写了来自不同背景的人物,包括美国人罗伯特·乔丹、
西班牙游击队员和
俄罗斯将领。由于语言沟通障碍,这些人物之间存在交流困难的情况。海明威在适当的时候让非英语语言在小说中被使用,以展现人物之间的交流问题。例如主人公乔丹试图用侮辱性语言激怒反对炸桥行动的西班牙游击队长巴勃罗。乔丹使用了
西班牙语词汇"Sinverguenza"(不知羞耻的东西)、"cobarde"(懦夫)和"bicho raro"(可怜虫),这种语言转换暗示了乔丹内心的激动状态,并突出了他的言辞意图。
“硬汉精神”(1946年-1961年)
创作时期特点:面对困难坚强不屈,始终保持尊严和勇气。
在文学领域中,硬汉精神指的是一个人在面对普通人认为不可能挑战的困难时,仍旧努力战胜主客观障碍的精神。海明威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常常身处险境,身负重伤,留下了脑震荡、视力受损等后遗症,老年又患有神经方面的疾病,但他仍坚持写作,在此期间他塑造了一系列硬汉英雄形象。
海明威的巅峰之作《
老人与海(李继宏译)》是“硬汉小说”的总结,全面展示了“硬汉小说”的特色,海明威与其笔下的人物桑迪亚哥都被认为是硬汉精神的代表。《老人与海》讲述了老渔夫桑提亚哥连续84天捕不到鱼,后来好不容易捕到了一条大鱼,却又被鲨鱼吃掉的故事。体现了海明威所提倡的以人的尊严和勇气面对厄运,迎接生活挑战的硬汉精神。如小说中面对84天一无所获的厄运,桑提亚哥毫不气馁再次向更远的地方启航,不仅是向命运的挑战,也是向自己极限的挑战。而在与鲨鱼群的搏斗中,桑提亚哥用尽舵把、刀子等也只获得马林鱼的骨架,但是他却并不遗憾,他的精神从未被打败过。老渔夫桑提亚哥象征着一种哲理化的硬汉子形象,是一个现代的“打不败的英雄”。
思想主题
硬汉精神
海明威的作品中常常呈现出硬汉精神和准则英雄的形象。在他看来,真正的英雄并不仅仅是那些在胜利面前表现勇敢的人,而是那些明知前方可能是失败却依然坚定地前行的人,即
西西弗斯式的英雄。这种英雄形象在海明威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学者张丽和孙周年在《死亡·孤独·抗争 一论海明威作品的悲剧意识》中提到,海明威将西西弗斯式的绝望与奋斗融合在他的作品中,呈现出一种清醒冷峻的现代悲剧意识。在《
太阳照常升起》中的杰克·巴恩斯,到《永别了,武器》中的亨利·菲特力,再到《
丧钟为谁而鸣》中的罗伯特·乔丹和《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海明威的人物性格发展可被看作是三个阶段。通过这些阶段,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海明威小说中悲剧主人公如何从消极迷惘者逐渐成长为积极抗争的悲剧英雄。
死亡意识,虚无意识,悲剧意识和荒诞意识
海明威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涉及到死亡问题,有人认为死亡是他作品中潜在而又反复浮现的唯一主题。死亡无处不在,它不仅是生命的终点,还随时威胁着人的存在。海明威通过描述暴力、战争、手术、拳击、斗牛和狩猎等情境,展现了死亡的淫威和现实性。《
乞力马扎罗的雪》描写了主人公哈里弥留之际复杂心理的细腻描写,使其身临其境。
海明威的小说中也渗透着虚无的思想。人物们感受到虚无而痛苦,又因痛苦而更加感受到虚无。这种虚无思想决定了他作品的主题,即"人的本质及其不可避免的悲剧性"。这一主题赋予了海明威作品沮丧和低沉的氛围。
学者苏煜在《试论海明威的荒诞意识 》中指出海明威的作品中具有强烈的荒诞意识。尽管他并非荒诞派作家,但他的作品中透露出荒诞的气息。焦虑在他的作品中呈现出一种荒诞的表现方式。
生态思想
近年来,随着生态思想的不断发展,学者们开始从生态 角度来阐释海明威的作品。海明威的作品《
老人与海(李继宏译)》,表现出作者对生态问题的关注,也能体现出海明威对自然的复杂态度。
一方面,海明威在小说中热情地歌颂了桑提亚哥老人与代表自然力量的大鱼和鲨鱼搏斗的精神,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另一方面,他也描绘了大海的美丽、宁静和多彩,展现了大自然的壮观魅力。
《老人与海》中体现了重返自然怀抱的理念,桑提亚哥老人被视为原始先民的化身,他代表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老人的梦境中出现的金色海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狮子以及人们心满意足的场景,展示了人与自然融洽共处的理想。
艺术特色
虚无主义风格
海明威的许多小说作品都包含了虚无主义思想。这种思想可以被视为一种荒诞和滑稽的态度,这种态度和意识贯穿于他的作品中,决定了其小说的主题和风格都透露着对人生和世界的怀疑。
拿海明威的《
太阳照常升起》来说,主人公巴恩斯和他的朋友们在经历了战争的创伤后,陷入了一种放荡、虚无和失去生活意义的状态。巴恩斯自己也因战争受伤而失去性能力,这使他对自己的缺陷感到痛苦,同时也影响了他与心爱的女人勃莱特的感情。
为了逃避痛苦和空虚,巴恩斯选择酗酒和参与斗牛等危险活动来忘记自己的苦楚。然而这些浮华的生活方式只让他更加迷茫和空虚,他不知道如何在这个充满痛苦的世界中找到生存的意义。
虽然小说主人公没有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但是透露出主人公面临的无奈。海明威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
虚无主义的思考。他认为人们应该勇敢面对虚无的存在,并在其中进行挣扎和探索,最终实现自我救赎。
含蓄表达的意境
海明威的
冰山理论和潜台词写法确实是他作品的重要特点。他的作品通常省略了对人物心理和细节的赘述,依靠读者的敏感性和触发感官记忆的语言来传递情感和情绪。这种留白和间接性的表达方式给作品增添了一层神秘感和深度,吸引了读者的兴趣。同时这也体现了海明威对人生和创作的悲观态度,与传统小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与传统小说相比,海明威的作品更加控制自己想要传达的情感和思想。他避免直接揭示主题和情感倾向,甚至在结尾处不做出明确的判断,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间。他通过简洁而深入的描写,将内心情感和外在环境相融合,从而创造出强烈的意境和情感共鸣。
在《
十个印第安人》中,海明威运用了丰富的景物描写来烘托男主人公失恋时的内心感受。他通过夜晚林中的风声、湖面上的水声、第二天早上的狂风、湖水
涨潮等细节来营造一种落寞和伤心欲绝的氛围,同时采用简洁而含蓄的语言表达男主人公的心碎之感。这种表达方式不仅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主人公的情感,还避免了过多的心理描写,给予读者更大的空间去参与和联想。
正如
德国作家棱茨所说,海明威通过保持冷静和淡漠的态度来引起读者内心的激动,通过不加解释的方式让读者自行释怀,通过疏远的冷漠来引起读者的关怀。
简介凝练的语言风格
海明威的语言风格以简洁凝练为特点,这源于他作为一战时期的驻欧战地记者的经历。在战地报道中,他习惯用简单而紧凑的语言向国内传递新闻信息,使他形成了独特的语言艺术风格。
海明威的作品中很少出现华丽的辞藻和冗长的修饰,他用简洁平实、直接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意思,让读者能够在视觉化的画面中真实地感受到故事。他常常避免使用形容词、
副词和复杂的从句,主张以准确的名词和生动的动词,以及简短的句子和并列结构来勾勒出真实的情境。
《老人与海》本可以写成厚重的长篇小说,但海明威却只用了几千字的篇幅,通过简洁细腻的叙述,将老人在海上捕捉巨型
旗鱼科的过程展现得惊心动魄,让读者有置身于其中的感觉。
叙事特点
叙事人称
海明威在不同作品中灵活运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事方式,既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经历,又展现了作品中人物的视角和内心世界。这样的叙事方式使得作品更具艺术效果,能够吸引读者并提升小说的可信度。
在《
永别了,武器》中,海明威使用第一人称叙事,通过"我"的视角来描绘故事发生的过程和自己的内心感受。这种叙事方式让读者更能感同身受,深入了解主角的情感和经历,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而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采用了第三人称叙事。他以"他"的视角来描述老人与鲨鱼搏斗的场景,通过距离的调整使读者能够更加客观地观察和理解故事中发生的事件。这种叙事方式让读者更好地体验到老人孤独与勇敢的形象,并且可以展现出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
叙事戏剧性
海明威的小说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对人物刻画与环境描写的精准度而著名。他的文字生动而具体,能够让读者充分感受到故事中所描绘的场景和情感。海明威通过简短而有力的对话表达了复杂的情绪和思想,这种对话不仅增加了文章的表现力,也增强了读者对故事的吸引力。他深知如何将读者带入故事中,并引发共鸣。他以真实、直接的方式描绘人物和环境,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戏剧性和情感。
而且海明威善于运用
隐喻、暗示和含蓄的表达方式,以探索人类存在和情感的深层次。他的作品常常富有哲学性和内涵,读者可以从中思考生命的意义、人性的复杂性和命运的无常。海明威的叙事风格要求作者具备出色的语言功底和创作技巧,同时对人物刻画和隐含意境的表达要求也很高。
人物思想
生死观
海明威认为死亡是不可逃避的现实,人们对待死亡的态度因个人经历和情感而不同。
在海明威早期的作品中,他对死亡的观点更倾向于直面和勇敢。在《
丧钟为谁而鸣》描写了主人公乔丹在战场上直面死亡的精神,他明知行动可能导致死亡,但仍选择无怨无悔地为事业献身。这反映了海明威在亲自经历战争后,对于死亡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他不再恐惧,而是秉持直面和勇敢的态度面对死亡。
后来在遭受父亲自杀和战争创伤后,海明威对死亡产生了恐惧和困惑。在《
永别了,武器》中,他描述了战争中的死亡和其造成的心灵伤害,展现了对死亡的恐惧和不愿接受的态度。
爱情观
海明威在他的作品中展现了一种独特的爱情观。他深信爱情是美好的,但在战争的环境下,爱情只是一个幻影。他通过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战争的罪恶和对人性的摧残,表达了反对
帝国主义战争的思想意识。
海明威在作品中凸显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也描绘了战争时期的爱情的凄凉和无奈。他通过勃莱特的经历展现了当时一代人对战争的反叛和迷茫。勃莱特是战争的受害者,她的丈夫死于战火,自己也目睹了战争的残酷景象,这使得她对生活失去了美好的憧憬。她真正深爱的只有杰克·巴恩斯一人,但由于他的性功能丧失,两人无法在一起。勃莱特选择离开杰克,并沉溺于放荡的生活方式,试图通过感官刺激来麻醉自己的痛苦。
海明威的爱情观觉醒了人类对美好追求和向往都被战争摧毁的现实。他通过小说中的情节和形象,揭示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和人们爱情生活的冲击,深刻地抨击了战争的罪恶。尽管爱情在战争中是脆弱的,但它能够激发人们对生活的渴望,使人们从消沉中得到解脱,体现了人类力量的存在。
人生观
海明威以其特有的自信乐观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塑造了自己独特的人生观。他的作品《老人与海》是对这种人生观的完美体现。
无论是
圣地亚哥在捕鱼过程中的希望,还是海明威面对生活不幸时的乐观态度,都表明他坚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即使生活曾一度令他失落,他依然保持着对未来的无尽期待,相信自己的努力和作品能够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在《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通过80多天不断努力捕鱼,最终面对凶猛的大鲨鱼时展现出的勇敢和坚持,体现了持之以恒的力量。
海明威的自尊自强也是他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始终保持着对自己作品的自豪和自信,即使在面对他人的嘲笑时,也选择坚持自己的创作,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无论是
圣地亚哥捕鱼时的自尊和自强,还是海明威在文学界的地位和作品的成功,都展现了他的坚定自我和追求卓越的决心。
人物作品
小说
短篇小说集
非小说
人物成就及影响
人物成就
海明威的《
太阳照常升起》是“迷惘的一代”的宣言书,奠定了他在
美国文坛的地位,而《
永别了,武器》使他步入了文学大师的行列,这两部作品被美国现代图书馆列入“20世纪100部最佳英文小说”。1954年,海明威获得了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是《老人与海》。
海明威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提出“新闻写作并不影响小说”,将新闻与小说相融合,开创新闻体小说的先河。以往的小说长篇累,而海明威用其凝练简明的语言,使小说简单而有力度。海明威是继福楼拜之后,小说最伟大的简化者,是新闻体创始人。海明威不仅用写小说的手法写新闻,还把报道中的事实引入小说,创造了跨体裁的“小说回忆录”形式,这为美国文学走出困境和为美国小说走进后现代主义阶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冰山原则
海明威是继
马克·吐温之后对于欧美文学影响最大的小说家之一。很多作家对海明威式风格——“冰山文体”进行效仿,作家马尔克斯就是其中一员,并认为海明威是与他的写作技巧最为密切关注的作家。海明威笔下的硬汉性格给欧美文学带来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批作家追随海明威的脚步,创作了大量小说作品,让硬汉性格得以更加全面和饱满的诠释,这也直接促使“硬汉派”推理小说在文学舞台上的亮相。海明威独特的文风、特立独行的行事风格与态度等影响了一个又一个文学后辈,如
诺曼·梅勒(Norman Mailer)、琼·狄迪恩(Joan Didion)、雷蒙德·卡弗(Raymond Carver)、
雷蒙·桑顿·钱德勒(Raymond Thornton Chandler)等。而诺曼·梅勒算是受海明威影响最为彻底的一个,有“海明威第二”“又一个海明威”“新海明威”等称号。
本土风格与现代主义结合
海明威被视为短篇小说艺术大师。在文学界,海明威的作品由于将美国本土风格与某些现代主义手法相融合,创作出超越前人的叙事技巧,以及表达了那个时期一整代人的情感而使得他在同时代作家中备受关注。他是第一位旗帜鲜明地阐述美国文学的作家。
为弱势群体发声
海明威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在作品中倾注了对于战争的思考。如《太阳照常升起中》中,海明威在书中揭露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的
精神状态,呼吁反对战争,在迷惘中找寻新的希望。海明威无论是作为新闻工作者还是作家,都致力于为弱势群体发声,敢于揭露
霸权主义和
法西斯主义给民众带来的灾难,是“迷惘一代”回归精神家园的领路人。
对中国的影响
海明威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文体大师之一,他拥有着文学才华和传奇的人生,并创造了独特的文体风格,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各国一直研究海明威,中国注重从
写作风格、叙事手法或他的某部作品来解读海明威;国际上则侧重于对海明威作品的总体研究,以及对海明威单部作品的解读。
欧内斯特·海明威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访华经历和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报道使他成为美国人民了解中国的窗口,同时也为中美关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海明威通过他的作品和报道,向西方读者传递了中国人民英勇抗击
日本侵略的斗争事实。他客观地反映了中国抗战的现状和背景,揭示了中国人民的勇敢和坚强。这些报道不仅引起了美国各界读者的强烈反响,也帮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的抗战努力。
荣誉
海明威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词:很多伟大的作家都没有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知悉此节的所有作家接受此奖的时候都必然会诚惶诚恐,我无须一个个地列出这些作家的名字,因为在座的每一位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识和良心来自行开列一份名单 要求我国的大使来替我读一篇演说词,把一个作家心中的所有感受都说出来是不可能的,人们也许无法立刻理解一个 人的作品内容,有时候这是一件幸事,但这些内容最终会变得走明白,而作家也会因其作品的高下和自身魅力的大小而名 留青史,抑或被人遗忘。 写作充其量不过是一种孤独的生活,作家协会可以排解写作者的为孤寂,但我怀疑它是否能提高作者的写作水平。在摆 脱孤寂的同时,作家的知名度也会提高,但他的作品质量却往往会逐渐退步,原因就在于作家只能在孤独中完成作品,如果 足够优秀的话,他还必须每天面对永恒,或者是永恒的空虚 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而言,每一本书都应该是一个新的起点是他继续超越自身能力的 次尝试,他应该总是去尝试一些前无古人的事情,或者是别人尝试过却没有成功的事情 这样的话,他就会有幸取得成功, 如果文学创作仅仅意味着把写滥了的题材换种方式写出来的话,那它未免也太轻而易举 了,正因为我们以前有过那么多伟大的作家,现在的作家才会被支驱到远远超出自己能力的 地方,去往孤立无援的境地。 作为一个作家,我说得已经够长了,一个作家应该把自己要说的话写下来,而不是说出 来,再次感谢大家
家庭情况
人物评价
前美国总统
约翰·肯尼迪:几乎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欧内斯特·海明威对美国人民的感情和态度产生过更大的影响。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
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海明威的所有作品都洋溢着他那闪闪发光、但却瞬间即逝的精神。
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威拉德·索普:海明威是当代最伟大的自然主义作家之一。他敢于突破传统,刨造新的风格和手法来泊应题材的需要。
美国作家、海明威文学遗产管理人迈克尔·卡塔基斯:海明威不仅是一名成功的作家,同样还是一名引领风潮的人物。
美国作家库尔特·辛格:海明威具有个人主义倾向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他像着了魔似的热衷于战争和革命,并亲身参加过五次。他喜欢女人,先后娶过四个。在打猎、捕鱼、斗牛和击剑方面海明威都是能手,他寻求冒险,而且总是如愿以偿。世界就是他的舞台,暴力则是他永久的同伴。
美国作家
索尔·贝娄:海明威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海明威有着一种强烈的愿望,他试图把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强加于我们,以便塑造出一种硬汉的形象……当他在梦幻中向往胜利时,那就必定会出现完全的胜利、伟大的战斗和圆满的结局。
人物纪念
人物传记
故居
海明威出生在
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奥克帕克,在这里度过了六年的童年时光,现已将此故居修复改造为博物馆。
海明威的另一故居在美国最南端的
佛罗里达州基韦斯特,这栋房子是海明威买下送给他的第二任妻子的,现已成为博物馆。在美国爱达荷州南部的太阳谷,还修建了海明威纪念碑。
海明威在古巴居住时间最长的家——
瞭望山庄,被古巴政府投资修建成为博物馆,如今博物馆里存放着海明威生活中的许多原物。家具,私人藏书,毕加索的画作,还有挂在墙上的海明威远征时猎获的
羚羊、黑斑羚和野牛的头。
纪念活动
20世纪30年代,海明威在美国佛州基韦斯特度过了大部分时间。基韦斯特每年都会在7月21日海明威诞辰前后举办持续数日的纪念活动,“最像海明威比赛”是其中的重头戏。
海明威诞辰120周年之际,
上海译文出版社特别推出了图文珍藏纪念版《
海明威文集》,并在上海
书展期间举行了新书首发会。
海明威学会
1965年,海明威第四任妻子玛丽创立了海明威基金会,基金会的主要活动是对海明威作品及生平进行学术研究。
1980年,海明威学者们在
约翰·肯尼迪图书馆附近举行了会议,成立了海明威学会。
1986年,玛丽去世后,海明威的儿子帕特里克和约翰将海明威基金会的资源、职责和职能转移给海明威学会,由学会管理的基金会带头推进海明威研究,如举行海明威国际会议,编辑出版《海明威评论》(关于海明威生平和写作的半年刊),在现代语言协会和
美国文学协会年会上组织和主持关于海明威的会议等。
衍生作品
影视衍生作品
文学衍生作品
人物轶事
不认输
海明威14岁就长得比他的朋友们都高大,他的肩膀宽阔,脖子短粗。某天他在《
芝加哥论坛报》上看到拳击训练班的
招生广告,请求父亲同意后便去报了名。在第一堂拳击课时,他就被对手打得眼肿鼻破。第二天,海明威在脸上缚上纱布,依旧来到拳击场上再与对手比个高低。因为他认为,一个人难免跌倒在地上,这没什么可怕,跌倒了再爬起来。海明威曾说:“拳击教会我绝不能躺下不动,要随时准备再次冲锋,要像
OX那样又快又狠地冲。因为‘拳击是为了取胜’。”
三次大改
海明威十分重视作品的修改,每天开始写作前会将前一天写的读一遍,边读边作修改。全书写完后又从头修改一逼,草稿请人家打字誊清后又改一遍,最后清样出来再改一遍。他认为这样三次大改才是写好一本书的必要条件。
海明威与猫
1935年,海明威的朋友斯坦利·德克斯特船长送给他一只六趾猫,海明威起名为“雪球”。海明威认为猫是最忠诚最善良的伙伴。数量最多的时候,海明威养了34只猫。在他开枪自杀之前,已在遗书里将猫妥善安排,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句话是:“晚安,我的小猫咪”。之后,海明威在基韦斯特岛的家被改成海明威博物馆,门票收入全都用来充当猫咪的生活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