贲卦,帛书中写作“蘩”,《
周易》六十四卦之一,《周易》通行本为第二十二卦,帛书本为第十四卦。卦辞曰:“亨,小利有攸往”,象征文饰。
贲卦下离上艮,离为主,艮为客。“离”为火,象征日;“艮”为山;太阳落山,正是黄昏取妇之时。而婚庆必有彩饰,故“贲”有文饰之义。卦中
六爻,在阴阳交错相杂中呈现互贲之象,其中初与四相应相贲;二与三,五与上,则相比相贲。然而并非毫无限制地文饰,文饰虽有利于增显其美,但也应恰如其分,不可掩盖其质,朴素自然才是至美境界。
历代易学家对《
周易》多有注释,因此也产生了不同的见解。如对于卦辞中的“小利有攸往”,
程颐在《程氏易传》中认为:“文饰之道,可增其光彩,所以能小利于前进。”而王申子在《大易缉说》中道:“文盛则必衰,苟事尚文,以往则流,故曰‘小利有攸往’。小者,谓不可太过以灭其质也。”
卦名
贲卦,下离上艮,离为主,艮为客。“离”为火,也说为日、光,性丽(明);“艮”为山,性止。贲卦象太阳落山,其为黄昏取妇之时。
李镜池《
周易通义》说贲卦讲的是
对联婚迎亲的故事,可从。贲卦象黄昏迎亲,而婚庆必有彩饰,故“贲”有文饰之义。
帛书本写作“蘩”,《
说文解字》:“贲,饰也,从贝卉声”。《释文》傅氏云:“贲,古斑字,文章貌。”郑云:“变 也,文饰之貌。”贲的本义指贝壳的光泽,有饰的意思。饰就是文,文与质相对,质是指事物的本质,文是指事物的文饰。对于社会来说,象征等级名分、礼仪制度。
贲卦与噬嗑卦为卦爻翻覆的关系,故次列于噬嗑之下。噬嗑卦通过决狱使人合于正道,贲卦通过婚媾使男女相合。《卦序传》中说,嗑就是相吻合的意思。使事物相吻合不能苟且随便,所以继噬嗑卦之后的便是贲卦,而文饰过分则亨通也就发展到了尽头,所以继贲卦之后的便是
剥卦,剥就是剥落倾覆的意思。
卦辞
卦辞原文及译文
贲:亨,小利有攸往。
译文:贲卦象征着文饰:亨通,柔小者有利于有所前往。
哲学解读
“亨”,此谓事物加以必要的文饰,可致享通。《程氏易传》言:“物有饰而后能享,故曰无本不立,无文不行。有实而加饰,则可以享矣。”“小”谓柔小,柔小者尤须加饰可显其美。《集解》引
崔憬曰:“物不可以苟合于刑,当须以文饰之,故受之以贲。”贲卦之所以"亨通",在于其有文饰之美。然君子之德在“正而质”,而不在其“美而饰”。所以,《
孔子家语》记孔子自筮得贲卦而“愀然有不平之色”,因贲有“文饰”之色,不得黑白之正色,而君子之德在“正而质”,而不在其“美而饰”,以孔子之德得“文饰”“小利”之卦,故孔子愀然不乐。
彖传原文及译文
《彖》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译文:《彖传》说:文饰一些事物是亨通的,阴柔前来文饰阳刚,所以亨通卦分为阳刚在上,阴柔、文饰在下,所以较有利于有所前往。阳刚与阴柔交错,形成天的文章。
离卦焕发文明而
艮卦有限制,这是人类的文化与文明。观察上天显示出来的文章与文明,就可以知道四季变化的规律;观察人类的文化与文明,就可以使教化成就天下万物。
柔来而文刚——柔,指六二;刚,指九三。分刚上而文柔——刚,指上九;柔,指六五。是指刚主柔辅,文饰不过极,故亨通。“刚柔交错,天文也”有两层意思:一是说刚卦(艮)柔卦(离)、刚爻(三阳爻)柔爻(三阴爻) 相互交错而成贲卦;一是说阴阳刚柔相互交错,构成自然法象。“文明以止,人文也”,指用文明来约束人类行止。《
国语·周语》注“文,典法也”,人文,指社会典章制度。
象传原文及译文
《象》曰: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
译文:《
象传》说:“山下燃烧着火焰”,它的光芒象征着文饰。君子因此想到自己应该使政务清楚明确,而不敢判决讼狱之事。
山下有火,指贲卦上艮为山、下离属火之象。《程传》说,“山者,草木百物之所聚生也;火在其下而上照,庶类皆被其光明,为贲饰之象也。”明庶政,无敢折狱,是说明君子观贲卦之象,悟知常以“文明”理政,但不可以“文饰”断狱。《大象传》强调“无敢折狱”,正是指“文饰”不宜滥施的道路。
程颐称此语“乃圣人之用心也,为戒深矣!”
爻辞
卦之初为尾,卦之上为首,阳爻为“九”,阴爻为“六”。
初九
初九,贲其趾,舍车而徒。《象》曰:“舍车而徒”,义弗乘也。
译文:初九,把文饰好的鞋穿着在自己的脚上,不坐车,徒步而行。《象传》说,“不坐车,徒步而行”,这说明按照礼义是不能乘车的。
因为初九居贲卦最下,也是下离之初,位既卑下,不乘是合宜的、明智的。《
彖传》又说,初九与上卦之六四正应,刚往文柔,仅有小利,故不乘车疾行而徒步缓行,得其宜也。
六二
六二,贲其须。《象》曰:“贲其须”,与上兴也。
译文:六二,文饰
胡须。《
象传》说,“文饰胡须”,这说明六二是随着九三而兴起。
“须”与“趾”相对,“贲其趾”为离之初爻,“趾”亦处人身之最下;六二饰“须”,“须”处人身之最上,则象离之上,即九三。六二文饰九三,谓柔文刚、阴随阳,所以《象传》说从上而动;也含六二下属当待机随上而动的意思。
九三
九三,贲如,濡如,
永贞吉。《象》曰:“永贞之吉”,终莫之陵也。
译文:九三,文饰得那样俊雅,润泽得那样滋润,做事能够长久的吉祥。《象传》说,“做事能够长久的吉祥”,最终也没有谁能凌辱自己。
《
象传》解释说,“濡”为温润柔弱,因“濡”又同“儒”、“软”。九三处离之终,文饰至极,“贲如濡如”,恐失之柔弱,所以《象传》说九三阳爻处刚位,能永守正道,则虽有文弱之嫌,也无人敢凌侮他。
六四
六四,贲如,蟠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象》曰:六四,当位疑也。“匪寇婚媾”,终无尤也。
译文:六四,文饰得那样俊美,一身洁白素雅,白色的马奔驰如飞。那不是来抢劫的盗寇,而是拿着聘礼来求婚的人。《象传》说,六四当位得正,然心中仍有所疑惧。
六四阴交处柔位,故云“当位”;下与阳交初九正应,亦是“当位”。四与初虽为正应,但中间有阳刚九三相隔,故须有所疑惧。柔爻六四前去文饰刚爻初九,亨通无咎。《
彖传》说“柔来而文刚,故亨”。这说明六四最终并不会有过失。
六五
六五,贲于丘园,束帛戋戋;吝,终吉。《象》曰:六五之吉,有喜也。
译文:六五,一束束洁白的丝帛装饰着山上的园圃,虽有困难,但是,最终是吉祥的。《
象传》说,六五之所以最终能得古祥,这说明他有喜庆的事。
爻处六五,可获吉祥,因为六五阴爻,处于阳刚,居于正中,象阴阳和洽,刚柔贲饰合宜,故有喜庆。
上九
上九,
白贲,无咎。《象》曰:“白贲无咎”,上得志也。
译文:上九,用纯净洁白的颜色文饰,就不会有过失。《象传》解释说,这说明九五的心志得以实现。
上爻处贲饰之极,雕琢复朴,合于贲饰之道,成就了贲饰之功,故云上九已得其返朴之志意。
总论
古人在言“志”,立“本”的前提下,对“文饰”的功用颇为重视。贲卦,即是集中阐发“文饰”的意义。卦辞称事物获饰,可致亨通;并特别指出,柔小者一经适当的文饰,必有利于增显其美。卦中
六爻,在阴阳交错相杂中呈现互贲之象,其中初与四相应相贲,二与三,五与上,则相比相贲。《折中》引邱富国曰:“阴阳二物,有应者以应而相贲,无应者以比而相贲。”正道出本卦刚爻柔爻之间的交饰特点。
然而,诸爻实非无条件地泛言文饰,而是主张适当的贲饰,并崇尚朴素自然的至美境界。在爻义中,初九“舍车”不
尚华饰,六四“白马”向往淡美,两者分处上下卦之始,已见“贲”道端倪;六二“贲须”志在承阳,九三“濡如”永守正固,两者同在内卦,以顺合礼仪为美;六五饰于“丘园”但求简朴,上九饰终返“白”归趣本真,两者并居于外卦,以质素自然为美。可见,贲卦大旨有两义,一是刚柔相杂成文,二是文饰不尚华艳。《系辞下》谓“物相杂故曰‘文’”,《
杂卦传》云:“贲,无色也”。
争议
版本差异
贲卦《
周易》通行本为第二十二卦,帛书本为第十四卦,属根宫第六卦,即京房良宫一世卦。全卦共六十三字,书写在帛上第十七行,缺损十九字,与通行本不同的字共十八个。帛书中“贲”写为“蘩”,卦辞略有不同,为“亨,不利有攸往。”解释为:亨通,有小利可以有所往。
卦辞解释争议
卦辞“小利有攸往”之意,旧说不一。一为
程颐在《程传》中说,“文饰之道,可增其光彩,故能小利于进也。”另一说是王申子在《
大易缉说》中道,“文盛则必衰,苟事
尚文,以往则流,故曰“小利有攸往’。小者,谓不可太过以灭其质也。”
爻辞解释争议
舍车而徒
《
周易集解》认为,“舍车而徒”是有车不乘而步行,说明乘车则失其义。据
李镜池所著《
周易通义》解释,这是描写远古对偶婚迁移迎亲时,一部分人不乘车徒步而行的情况。另外,据
高亨在所著《
周易大传今注》中说,舍车不乘而步行,是因为有人要显露其鞋美。
贲其须
程颐认为,“贲其须”是指文饰不能太过而改变了事物的本质,“故取须义”,如同
胡须随面颊而动。《周易通义》认为,这是指对偶婚迎亲时,老人首先将自己的胡须修饰一番。《周易大传今注》认为,“贲”为“花白”,花白其须为老人之象,寿考之征。《
周易今注今译》认为,这是指新郎修饰须发容貌。
贲如濡如
《周易今注今译》认为,“贲如濡如”是指迎亲彩车被装饰得鲜泽光美。《
周易集解》认为,这句犹说文饰华丽而又光彩润泽之状。《周易通义》认为,“贲”为奔,“濡”为汗湿。
贲如皤如
《周易今注今译》认为,“贲如皤如”是指马饰装饰美盛。《
周易注》认为:皤,素白色,这句指无文饰之义。《
周易正义》认为,这句是说文饰要守质素,“故皤如也”。《周易通义》认为,“贲”为奔,“皤”为焚。
白马翰如
《周易今注今译》认为,“白马翰如”是指所驾之马高大强壮。《周易注》认为,这句是说,马虽备好,但待而未进。程颐认为,“白”为素白,亦即无文饰之义;“翰”为飞。正因为未获文饰,所以称之为白马,“其从正应之志如飞,故云翰如。”
匪寇婚媾
《
伊川易传》认为,“匪寇婚媾”是说没有盗匪即成婚配。《周易通义》《周易今注今译》均认为,这句是说不是前来抢劫,而是来迎亲。
贲于丘园,束帛戋戋
《
周易正义》认为,“贲于丘园,束帛戋戋”是说:文饰于丘墟园圃,须用许多束绸布。比喻聘请隐贤,须以重礼。《
周易大传今注》认为,这句描述婚礼,“丘园”为女家所居之地,“戋戋”为少,女方嫌聘物少。
白贲
《
周易注》认为,“白贲”即不加文饰而文饰,犹说其质已如文饰,无需外加其饰。正如人得志在于质,而不在于文,因此得志者其质素白,不必文饰。《周易通义》认为,“
白贲”指古代迎亲时赠送的礼物。“白”即白色,“贲”为大猪。《周易大传今注》认为,这句是说,人以洁白之德配上文章之美。“白”指“素质”,“贲”为增色。
出处
贲卦出自《
周易》通行本为第二十二卦,帛书本为第十四卦,《周易》是
中原地区现存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被冠居“群经”之首,与《
连山》《
归藏》合称为“三易”。其实《周易》并不是一本书,而是殷末周初的人用来
占卜算卦的方法,只有蕴涵
数理逻辑的卦画而已。在长期的演绎过程中,人们以阴阳符号为“爻”,每三爻成一卦,形成了
八卦,再以八卦“观物取象”,以八卦代表世间的诸多物象。之后,又通过八卦两两相重,形成六十四卦,并产生了解说这些卦形所寓哲理的卦爻辞。
卦爻辞的出现使《
周易》成为卦形符号与语言文字相结合的一部特殊的哲学著作。自此就形成了汉代易学家称之为《
周易风水》的部分。到了汉代,又将《
易传》并入,最后才形成了《周易》。现存《易传》共七种十篇,又称为“十翼”,即《系辞上》《系辞下》《上》《彖下》《象上》《象下》《
文言》《序卦》《
说卦传》《
杂卦传》。十翼的创作宗旨均是在解释《易经》的大义,但各有侧重点或特定的角度,故《易传》是研究《易经》的重要资料。
今本《周易》是经由
王弼注释过后流传至今的版本,也是目前广泛流传的版本,其文本在战国时代完成。今本《
周易》包括卦象、卦名、卦辞、爻题、爻辞等显性内容,同时也包含经卦、筮法、占法、卦序等隐形结构内容。西汉时刘向校皇家书籍时所校《
周易》以及
晋朝发现的汲冢书《周易》,均与今本文字基本相同。该书蕴含丰富哲理,建立起了
中原地区早期较为成熟的思想文化体系,对
中国哲学、数学、文学、医学、经济、法治、美学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随着近代对《周易》文本的研究和传播,其在东南亚、欧美等国获得了广泛的关注,成为全球读者关注的重要中国文本之一,国际学术界对于《周易》的研究已基本覆盖传统
人文科学及
社会科学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