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1923年10月31日—2002年5月31日),原名:熙芝,女,出生于北京,毕业于剑桥大学,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李林4岁就能读书写字,5岁便开始弹钢琴。之后为了能顺利上
高中,她将自己的名字从熙芝改为李林。1944年,她从广西大学毕业后,去到了
成都航空研究院工作。2年后,李林在
李约瑟夫妇的帮助下获得了
英国文化协会的奖学金,便去到了英国
伯明翰大学攻读金属物理专业硕士学位。1949年,她到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李林27岁时,她去到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所工作。1958年,李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4年,她从京郊401所调到194所。1973年,李林调到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从事新的科研工作。1978年10月,李林调到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9室,任室主任。1980年,她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87年,李林和她的研究组在中国首次采用溅射方法制备出高临界温度
钇钡铜氧超导薄膜。1991年,李林又指导学生用原位直流磁控溅法制备出多层超导薄膜。1999年,李林所著的论文《超导薄膜的电子显微镜研究》发表。2002年5月31日,李林因病医治无效逝世。
1956年,李林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集体奖
三等奖,她本人获得“
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称号。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李林于1923年10月31日出生在北京。她自幼就受到良好的
家庭教育,4岁就能读书写字,5岁便开始弹钢琴。李林6岁时,她的左手食指因生疮短了一截。初中还没毕业,她就跳级上了
高中。但按当时规定,没毕业的学生是不能报考的。为了能顺利上高中,她将自己的名字从熙芝改为李林,考上了汉民中学。1934年,李林一家去到
英国,后于2年后回国,又因抗日战争爆发,李林一家由北京迁往
上海市,之后在广西桂林落脚。之后李林并没有在
桂林市读完高中,就以同等学力考进了
广西大学机械系。1944年,她大学毕业后,去到了
成都航空研究院工作,担任机械组助理员。
2年后,李林在
李约瑟夫妇的帮助下获得了
英国文化协会的奖学金,随即她去到了英国
伯明翰大学攻读金属物理专业硕士学位。1948年,李林的论文《高纯铝的蠕变》通过答辩,获英国伯明翰大学物理冶金硕士学位。之后,她便去到了
剑桥大学冶金系试验室做试验员,并且申请到了英国金属学会奖学金。次年,李林到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学习金相学和电子显微镜。1950年,李林带着论文《电子显微镜科学》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第二届国际电子显微镜学会。次年11月,李林在其博士论文《低碳钢的时效硬化》答辩的第二天,便开始回国。
工作经历
李林27岁时,她去到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所,研究包头铁矿的高氟炉渣腐蚀问题、球墨铸铁等课题。1956年,李林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集体奖
三等奖,她本人获得“
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称号。同年,李林加入
九三学社。1958年,李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祖国核事业,李林随即去到了京郊401所,出任6室副主任。她投身到热室试验工作中,从事了大量原子反应堆材料的辐照实验。
1964年,李林从401所调到194所,参与了08、09工程的研制工作,对其核心部位的金属铀和
二氧化铀的腐蚀性进行热室考验分析,研制新型材料和特殊元件,指导和参与各种元件的生产和检查工作,最后组装和技术把关。同年,李林、孙少芬共同所著的论文《放射性材料的复型技术》发表。1973年,李林调到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从事新的科研工作——超导。1978年10月,李林调到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9室,任室主任,开始进行超导研究工作。
1980年,李林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81年,李林的博士证书由
剑桥大学的一支代表团交付。同年,李林、
赵柏儒等人发表了论文《高TcNb-Ge薄膜的制备和分析》。1985年,李林和赵柏儒等发表了论文《(T)Nb5Ge3对A15Nb3Ge的稳定作用》。次年,李林、赵柏儒、高矩所著的论文《溅射Nb-Ge膜中高TeA15相的形成规律》发表。1987年,李林和她的研究组在中国首次采用溅射方法制备出高临界温度
钇钡铜氧超导薄膜。
1990年,李林和张鹰子等人发表了论文《在低损耗LaAlO3基片上外延生长的YBa2Cu3O7薄膜》。1991年又指导学生用原位直流磁控溅法制备出多层超导薄膜。同年,钇系
氧化物超导薄膜获中科院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研究组被评为“七五”攻关先进集体,1992年该成果获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995年,李林和
郭莉萍等人发表了论文《激光淀积的YBa2Cu3O7薄膜与LaAlO3基片界面的显微结构特征》。1999年,李林所著论文《超导薄膜的电子显微镜研究》发表。
逝世
2002年5月31日,李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
个人生活
志向
李林从小就立下志向,学科学、搞科研,像她父亲一样成为一名科学家。
感情生活
李林与其丈夫
邹承鲁相识于剑桥校园,1949年8月25日,李四光为李林和邹承鲁主持了婚礼。
家庭情况
以上内容来源:
论文著作
以上内容来源:
研究领域
李林原本学的专业是金相学和电子显微镜,但新中国建设需要钢铁,李林就被派到中科院上海冶金所研制“球墨铸铁”;国家发展原子能事业,李林又被调入核工业部从事核材料的研究。她55岁时,第三次服从国家需要,转去研发超导材料。
主要成就
李林参加了第一个“反应堆”实验、第一颗
原子弹引爆材料工作实验、第一艘
核潜艇材料实验,为祖国的原子能工业做出了贡献。1986年,
高温超导发现后,李林带领研究团队日夜奋战,使中国的高温超导薄膜研制达到了国际水平,为中国超导薄膜制备研究成果向器件化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此外,李林还先后培养了几十名研究生,发表了160多篇论文。
机构任职
以上内容来源:
获得荣誉
以上内容来源:
后世纪念
2003年10月31日是李林诞辰八十周年,为表达对李林的深切怀念,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召开纪念座谈会。中科院副秘书长、学部联合办公室
沈保根主任到会并讲话,李林的丈夫
邹承鲁院士应邀出席了会议。为寄托对李林先生的怀念之情,在李林诞辰八十周年之际完成了《李林文集》的编印,文集反映了李林一生的生活和工作经历。
人物评价
在李林的人生坐标上,既有其生活中典雅、文静、闲适的风度;又有工作中刚强、不屈、开拓的精神。(
九三学社评)
李林用一生的追求证明了她自己,是一生为国三转方向女科学家,是青年学子尊敬的“慈母”,更是爱美爱笑的小姑娘。(中国科学报评)
李林教授坚持第一线从事科学研究的风范,为大家树立了榜样。(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研究员赵忠贤评)
李林的逝世是
中原地区物理学界和中国科技事业的重要损失。(光明日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