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承鲁
中国科学院院士
邹承鲁(1923.5.17—2006.11.23),男,出生于山东青岛,祖籍江苏无锡,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名誉理事长,美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荣誉会员,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对呼吸链酶系的研究。
邹承鲁,1945年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后于1951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1951年回国后,他与王应睐及汪静英合作纯化了琥珀酸脱氢酶,并揭示了其辅基FAD与蛋白共价结合的特性。1958年,他参与了人工合成胰岛素的重要工作,为胰岛素的合成做出了关键贡献。1965年,他所在的团队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全合成。1970年,他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发现了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活性部位形成荧光衍生物的现象,为该领域的研究开辟了新路径。1978年起,他连续20年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并在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1至1982年,他作为访问教授在哈佛大学进行学术交流。1986年至1990年间,他作为高级研究员在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工作。1991至1997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主任,并在1993至2001年担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理事长。1993年,他提出了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的双重角色假说,对蛋白质折叠和分子伴侣领域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1994至1999年,他担任全国政协常委。2006年11月23日,邹承鲁院士因病逝世,享年83岁。
邹承鲁揭示细胞色素C的差异对呼吸链研究的贡献;在胰岛素合成中实现A链与B链的成功重组;提出“邹氏公式”以定量蛋白质修饰与活性的关系;以及在酶动力学领域的理论创新,这些方法被国际科学界广泛采用,为生物化学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二次,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四次,第三世界科学院生物学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陈嘉庚生命科学奖,以及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多次等荣誉。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邹承鲁,1923年5月17日出生于山东青岛。父亲邹东湖是铁路职员,因工作需要,邹承鲁常随家搬迁。他小学在沈阳市度过,九一八事变后全家迁回关内,到达武汉读中学。1938年武汉沦陷后全家搬到重庆市。1941年毕业于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中部,同年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1946年,邹承鲁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为英庚款公费留学生,赴英国剑桥大学深造。
职业生涯
邹承鲁在剑桥大学师从著名生物化学家D. Keilin教授,从事呼吸链还原酶研究。在研究生期间,他首次采用蛋白水解酶部分水解方法研究了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关系。1949年12月31日,他在《自然》(Nature)上,以单独署名的方式,发表他人生的第一篇科学论文。在随后的2年时间内,他又接连在《生物化学杂志》(Biochemical Journal)等著名杂志上发表了6篇论文。1951年,邹承鲁获得了英国剑桥大学的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1951年回国后,邹承鲁与王应睐及汪静英合作纯化了琥珀酸脱氢酶,并发现其辅基为与蛋白部分共价结合的FAD。1958年,他参加了发起人工合成胰岛素工作,负责胰岛素A和B链的拆合,为胰岛素的人工合成做出了重要贡献。1965年9月17日,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全合成。1970年,邹承鲁调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工作,他发现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在活性部位形成荧光衍生物,为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研究提供新途径。1978年起,他连续担任了20年的全国政协委员。次年,邹承鲁发现了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在活性部位能形成荧光衍生物,这一研究成果在英国自然》(Nature)杂志发表,标志着“文化大革命”后中国科学家在该杂志发表的第一篇论文。
1980年,邹承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1至1982年担任哈佛大学访问教授。1986年-1990年间应邀分期任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高级研究员;1991至1997年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主任;1993至2001年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理事长。1993年,邹承鲁提出了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既是酶又是分子伴侣的假说。1994至1999年担任全国政协常委。1981年,邹承鲁在哈佛大学医学院任客座教授。2006年11月23日,邹承鲁因病在京逝世,享年83岁。
研究方向
发现纯化的细胞色素C与在线粒体结合时性质的差异对呼吸链酶系的研究。
主要成就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邹承鲁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通过统计学方法提出了蛋白质化学修饰与活性丧失的定量关系,即“邹氏公式”,并发展了相应的作图法,这些方法被广泛用于分析蛋白质必需基团,对理解酶活性部位的结构与功能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获得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此外,他在“文化大革命”后的研究中发现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能形成荧光衍生物,这一成果发表于《自然》杂志,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细胞色素与呼吸链酶系
邹承鲁在国际上率先采用蛋白水解酶有限水解方法来探究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这一方法至今仍被广泛使用。他的研究揭示了纯化细胞色素C与线粒体结合时性质的变化,纠正了之前关于细胞色素b与琥珀酸脱氢酶是同一物质的普遍观点,并与王应睐等合作纯化了琥珀酸脱氢酶,首次发现其辅基FAD与蛋白分子共价结合,为酶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胰岛素分子A链和B链的拆合
邹承鲁在1958年参与了人工合成胰岛素的开创性工作,负责关键的A链和B链拆合任务。面对还原后的A链和B链是否能成功氧化形成天然胰岛素分子的挑战,他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为全球首个蛋白质——胰岛素的人工合成做出了决定性贡献,该成就获得1981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文化大革命”后,他继续深入研究胰岛素拆合机理,阐明了A链和B链本身具有正确配对所需的全部信息,进一步巩固了人工合成胰岛素的理论基础,此项研究获得1994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酶活性不可逆抑制动力学
邹承鲁在酶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首次系统地提出了酶的可逆与不可逆抑制动力学的统一理论,并发展了测定不可逆抑制反应速度常数的新方法。这一理论不仅适用于可逆抑制中底物与抑制剂之间的竞争概念,还推动了对酶活性部位性质的深入探测和药物设计的发展。邹承鲁院士的这一工作因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重要性,获得了1993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并被国际上广泛接受和采用。
酶活性部位的柔性
1984年起,邹承鲁运用自创的动力学方法研究了多种酶在变性过程中构象和活力的变化,发现酶活性的丧失通常先于构象的明显变化,从而提出了酶活性部位具有较高柔性的假说。这一理论不仅得到了后续实验的支持,也与国际上多个实验室的研究结果一致。邹院士的进一步研究证实了酶活性部位柔性对其活性至关重要,这些发现是对酶作用机制的重大补充,提升了蛋白质变性研究的深度,并因此获得了1998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新生肽链的折叠与分子伴侣
邹承鲁提出了关于新生肽链折叠的新假说,主张肽链的折叠与合成同步进行并不断调整,最终在合成完成后进行修正。这一理论得到了实验的初步验证。他还与王志珍共同提出了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同时具备折叠酶和分子伴侣功能的假设,这一创新性的观点已被国际科学界广泛接受,为蛋白质折叠和分子伴侣领域的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因此获得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主要作品
期刊论文
著作
人才培养
邹承鲁为中国生物学界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包括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学者。他指导了12名博士后(包括来自美国和德国的研究人员)、35名博士生和22名硕士生。
社会任职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相关事件
2003年,大连珍奥公司生产的珍奥核酸胶囊引发了所谓的“核酸风波”。邹承鲁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生物物理所研究员,公开表示核酸作为营养品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认为人体细胞内已经含有大量核酸,不需要额外补充,且外源核酸在体内会被分解成普通小分子,不会直接被利用。
邹承鲁批评了珍奥公司及其支持者,指出他们通过偷换概念和商业炒作来误导消费者。他还质疑了珍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提供的个别学者的实验数据,强调这些数据未经同行评审和公开发表,因此不足以证明珍奥核酸胶囊的功效。此外,邹承鲁对卫生部批准珍奥核酸胶囊的安全性和功效表示怀疑,并呼吁科学界和政府机构应要求更严格的科学证据来支持健康产品的声称。他还提到了珍奥公司利用科学家的名义进行宣传的行为,强调这种做法是不道德的。
人物评价
邹先生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一位富有激情的爱国主义者。我感受最深的是邹先生的科学精神。无论什么情况下,为了追求真理,邹先生都是坦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韩启德院士评)
作为邹先生的学生,我感受到很多他的精神,最重要的一点是他的爱国精神。邹先生所想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为了国家的科学事业,他从不考虑个人利益。(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志珍院士评)
邹承鲁一生淡泊名利,学识渊博,远见卓识,维护科学尊严,反对不正之风。他是“刚直不阿的斗士”。(中科院评)
他的品质是我们的楷模。(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中科院院士翟中和评)
后世纪念
2006年12月1日上午10时,在北京市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举行邹承鲁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韩启德以及相关部委领导、单位代表、邹先生家属、生前友人和学生代表等近400人参加了遗体告别活动。邹院士逝世后,包括胡锦涛、朱镕基、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致电表示哀悼,并向其家属表示慰问。许多单位、学会、协会以及个人也发来唁电、唁函或敬献花圈。
2008年5月17日是邹承鲁院士85周年诞辰,为纪念他,5月15日至17日在北京举行了第九届全国酶学学术讨论会。会议由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主办。同时,出版了《邹承鲁传》《邹承鲁杂文集》和《邹承鲁纪念画册》。
亲属关系
参考资料
邹承鲁.中国科学院学部.2024-09-09
邹承鲁先生小传.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2024-09-09
邹承鲁:我的科学之路.清华大学化学系.2024-09-09
邹承鲁.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2024-09-09
邹承鲁.何梁何利基金.2024-09-09
..2024-09-10
..2024-09-10
..2024-09-10
邹承鲁.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库.2024-09-09
..2024-09-10
..2024-09-10
..2024-09-10
..2024-09-10
..2024-09-10
..2024-09-10
..2024-09-10
..2024-09-10
邹承鲁-期刊论文.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2024-09-09
《邹承鲁杂文集》.中文专著.2024-09-10
维护科学尊严 探索科学真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2024-09-10
邹承鲁 《酶活性部位的柔性》.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2024-09-10
《蛋白质生物功能的探索》.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2024-09-10
《当代生物学》.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2024-09-10
《生物学在召唤》.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2024-09-10
《第二遗传密码:新生肽链及蛋白质折叠的研究》.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2024-09-10
《生命本质的新探索》.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2024-09-10
《生物化学的现状与展望》.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2024-09-10
社史人物——邹承鲁.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2024-09-09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职业生涯
研究方向
主要成就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细胞色素与呼吸链酶系
胰岛素分子A链和B链的拆合
酶活性不可逆抑制动力学
酶活性部位的柔性
新生肽链的折叠与分子伴侣
主要作品
期刊论文
著作
人才培养
社会任职
获得荣誉
相关事件
人物评价
后世纪念
亲属关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