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桥原名“
福州解放大桥”,始建于宋
嘉祐五年(1060)。宋
嘉定十三年(1220)毁。元至元十九年(1282)募建,改名为“太平桥”。明万历八年(1580)桥毁,明益藩捐金首倡重建,“往来称快”,改名“东郭虹桥”、“虹桥”(明
罗汝芳《太平桥记》:“庚辰(万历八年)腊月桥北民舍灾,延及桥……事闻益藩潢南殿下,捐金首倡”)。清康熙《南城县志》卷1《形胜》:“东郭虹桥即太平桥,在郡东门外江之上……县东北五里乌龙潭”。
明嘉、万间,益府诸王对太平桥迭迭修,“厚藏以助”地方“佐驾太平之桥”,使得南城东江诸桥皆“朱家造就”。专家考证,此实为明益藩江东“
洪门”山墓事而为。虹、红、洪声同韵通,太平桥一名“虹桥”,与天地会簿“红桥”、“洪桥”史谣义贯音通,揭示了南城“太平”桥与明益藩“洪门”墓事及天地会簿“洪桥一洪门”之间的微妙关系和
历史学百年之谜。
太平桥后屡毁屡修,清顺治二年(1645)、
康熙元年(1662)迭毁于火。据清康熙《南城县志》卷1《津梁》:“太平桥在东川门外。旧为浮桥。宋嘉佑五年郡守丰有俊创立石桥……国朝
顺治乙酉毁于火。丙申郡守
刘公道著、邑令李公正蔚复建。康熙壬寅桥上市民失火悉烬无遗”。清同治二年(1863)全邑捐资修复,改名为“留衣桥”。至此,
古桥还给后人留下一段佳话。
据光绪五年补版的《建昌府志》载:
咸丰十年(1860)山东乐安人
隋藏珠任建昌
知府。他廉洁严厉,生活俭朴,外出不前呼后拥;对上级不送礼,对下级不收馈赠;禁止民间铺张浪费。他勤政爱民,亲自审理诉讼。又廉洁又有能力,郡民传诵他为“百年来所仅见也”。他在端正民风、敦促教化方面,也“美不胜书”。任职不到一年,政声卓著。离任的那一天,郡人拦道挽留。隋知府于是在太平桥解下衣裳给郡人留作纪念,太平桥遂改名“留衣桥”。
4月21日,根据
解放战争的发展形势,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以百万大军发起
渡江战役,夺取
中国国民党的政治中心,从而彻底消灭国民党反动派,建立新中国。6月2日,渡江战役全面打响,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以排山倒海之势,催毁了国民党苦心经营的
长江防线,顺利渡过长江并向纵深发展。第二野战军第四、五兵团打通浙赣线进入抚州境内。
1949年5月上旬,为控制闽赣通道,国民党在南城设重兵防守,在县城驻守一个团的兵力,且装备精良,并组织自卫大队、保安大队等
地方武装把守塔山,麻姑山和机场。在县境北部的骆家坪,还驻有
中国国民党第二编练司令部的兵力。他们分别把守县城城门,登高山,
万年桥等军事要地,并集中强大火力封锁桥头,企图阻止解放军进城。
10日清晨,解放军向塔山发起进攻,敌守军急忙炸断万年桥。一部分向南仓皇逃窜,一部分向城内收缩,企图凭借城内工事作重死挣扎。解放军占领塔山后,从圭峰渡分兵两路,一路涉水过旴江河,在飞机场登陆,占领汽车站,击溃敌保安大队,再沿广度寺冲上登高山,控制整个县城;另一路从圭峰渡、景云寺、太平桥东头与守敌展开激战,敌守军紧闭城门,利用桥西坚固工事,以猛烈火力封锁太平桥,为催毁敌军堡垒,解放军尖刀排的9名战士冒着枪林弹雨在太平桥上匍匐前进,以求接近敌军火力点,炸毁敌守军堡垒。当接近桥西头时,敌守军用
机关枪对桥面狂扫,尖刀排战士何二俚、宋有文等多名战士不幸中枪牺牲,战斗进入僵持阶段,尖刀排第二梯队3名战士急中生智,滚下桥阶,然后悬着竹竿爬上城门,摧毁敌军的桥头堡垒,打开城门,随即解放军主力部队乘势冲入县城,敌守军见败局已定,纷纷从南门、西门向新丰方向逃窜。接着,驻守麻姑山的自卫队在解放军的包围之中,走投无路,举手投降。至上午10时,战斗结束。下午1时解放军41师师长刘峰率领1万余将士开进县城,南城数千民众手拿红旗站在城西夹道欢迎解放军入城,南城解放。
7月1日,中共
南城县委、南城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隶属中共抚州地委、抚州专署,周泰任县委书记,王华任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