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简介
【无敌三勇士】短篇小说,作者刘白羽。写于1948年2月,后收入同名短篇小说集中。作品描述了3个革命战士通过
诉苦运动达到团结的故事。解放区的翻身战士,战斗英雄闫成福,提前离开医院回到模范班,受到战士们的热烈欢迎,绰号“老油条”的老战士却很不服气,两人遂产生隔阂。受旧意识影响较深的战士赵小义从中挑拨,使两人关系更加恶化。不久,部队开展“两忆三查”活动,三人在活动中深刻认识到彼此是阶级兄弟,加深了感情。在战场上三人生死团结、英勇作战,成为“无敌三勇士”。
读后感
刘白羽的《无敌三勇士》描写三个战士由不团结到团结,以通俗的笔调写出了战士生活的真实面,使读后感觉到亲切可爱,并且给读者指示出只有团结才能战胜敌人,也只有团结才能战胜一切。
有些人把战士想得太简单了,以为只是“打打仗,睡睡觉,实际上不是那么一回事”。从此,作者开始了他的描写。在第一节“一场不团结怎样脑开头”中,他写着:“这样双方正在十分高兴,谁料到突然之间**一个战士来,他多了也没有,只讲了一句话,由此就闹开了不团结。”然而,是谁**来,是谁说了一句什么话呢?这里并没有说出,到第三节中,才叙述出老油条李发和**讲了句“我瞧你那英雄牌是碰上的”,由于此老油条和得英雄牌的阎成福闹开了不团结,并且其中还有个俘虏兵赵小义因为前两者都看不起他,也不能团结,于是三个战士是谁也不理谁了。
作者这里运用了倒插笔的方式,描写出了不团结的开场,使读者看了第一节就急着要往下看,这是他在结构上的成功之处。
阎成福、老油条、赵小义都是在一个班里,自从闹开了不团结之后,“模范班”的光荣称号也称不成了,急坏了好班长李占彪,他要设法使他们三个人团结起来,然而这三个人谈起来都是明白“为人民服务”,至于团结那就一谈到就走散了,弄得李占彪“一肚子热情换了一肚子苦恼”,在三人之间一点办法也没有,“哭哭不得,笑笑不得”。得了英雄牌的阎成福,
自由主义吊儿郎当,大纪律不犯,小纪律不断,可是打仗很精明的老油条李发和,以己自卑取巧的俘虏兵赵小义,他们都是依然故我,一点也不为班长
李占彪的热情感动,不团结仍然是不团结。
到后来,部队掀起了
诉苦运动,正巧班长李占彪在他们一班下战场时,发现了一快死人骨头,在大家的猜测中,他肯定的是了,“我看这是穷人的骨头,地主富农有钱人,死了有棺材,怎么也不会乱丢在这里,穷人活着没饭吃,死了也没地方安葬,给风吹雨打,还不是东一块西一块,到处乱丢,穷人有谁管呢?”
由于这件事的启发,又凑巧是诉苦运动,赵小义想起了:“我爹放猪,丢了猪挨地主打,气死了,爹还没有埋,我就给
中国国民党抓兵抓来了!……”阎成福也想到了:“你给地主害死了爹,我给地主害死了娘……”老油条也认识到“人家是穷人,难道自己是富人吗!?”
在这事实的教育下,使他们三人认识到了彼此都是阶级弟兄,大家都是苦人,把不团结的想法变成了“亲人”的想法了,从此,“火线上生死抱团结”,由于这“生死团结”,也无疑地成为“无敌三勇士”。
作者明白地描写出同属阶级弟兄,在他们认识糊涂时,还是“不团结”,而经过一定的阶级教育之后,他们会象亲人似的团结成不可战胜的力量,“我们是穷人,我们有苦处,苦变成力量,团结起来就能天下无敌。”这是李占彪的总结语,也是作者的结束语,从这里,是反映出无产阶级队伍的本质了。
读了这个作品,使我们可以扼要地明白了人民军队的情形,这个军队并不是天兵天将,他们认识不明时也有缺点,然而,支穷人的队伍,团结起来成为不可战胜的队伍,他们由于劣势走向优势,令人难以置信地,他们却以小米加步枪战胜了
蒋介石的飞机加
大炮。这道理何在?这《无敌三勇士》里就明白地答复了出来。
再说作者的描写,正因为他参加了部队的实际生活,所以是十分真实动人,并且是简练而深刻的,向描写班长苦恼以“哭哭不得,笑笑不得”来表达,简明而确切,对个别任务的雕塑,也很逼真,出现在我们眼前的三个战士,各有各的特点,老油条是关外老战士,阎成福是翻身战士,赵小义是解放战士,基本上都是苦人,而各人的特点也都描写出来了。
但是,这作品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在描写阶级教育这一环上,没有说明它的领导力量——党大领导力量,而把它处理为由于李占彪偶然反响了一块死人骨头,那是不太合适的。同时,在这作品里对无产阶级先锋队的领导方面也很薄弱。
作者简介
刘白羽,现代著名作家,1916年9月28日生,北京通州人。193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党支部书记、
重庆市《
新华日报》副刊部主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记者、新华社总社军事特派记者、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作协副主席、作协书记处书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顾问、《
人民文学》主编等职。刘白羽是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党代会代表,第一、二、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一届代表、七届委员。
刘白羽是现代文学杰出代表人物,卓越的散文家、报告文学家、小说家。1936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38年作为一个追求进步、向往革命的青年作家,奔赴革命圣地
延安市,从此矢志不渝地投身到改变民族和祖国命运的斗争中。半个多世纪来,参加了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和
抗美援朝战争以及新中国的建立。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始终不渝地坚持文艺的工农兵方向,进而为
社会主义、为人民写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他写出了大量具有鲜明时代色彩、深刻思想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优秀作品。60多年来共发表作品50余部400余万字,多种作品被译成英、俄、德、
缅甸等文种。《
长江三日》、《
日出》等多篇作品被选入中学、大学教材。1950年参加编制反映解放战争的影片《中国人民的胜利》荣获
约瑟夫·斯大林文艺奖金
一等奖,散文集《芳草集》荣获1989年优秀散文奖、长篇小说《
第二个太阳》荣获第三届(1991年)
茅盾文学奖和1986—1994年度炎黄杯
人民文学奖、长篇传记文学《心录的历程》获首届(1990—1994年)中国优秀传记文学作品奖。
刘白羽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表示,“我的手稿、成书、奖状、奖章、奖杯、全部存书、照片、录音录相及所存字画、艺术品,献给我的家乡北京通县。”刘白羽同志的这一义举得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和
南通市党政领导的赞同和大力支持。1996年10月19日,刘白羽将首批珍贵文学艺术档案——部分著作、手稿、奖状、奖章、奖杯、名家字画、剪报等共180余件,亲手交给家乡通县档案馆。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