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死亡》是
张贤亮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发表于《文学四季》1989年夏之卷,并于1989年1月由
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单行本。小说通过主人公“我”的命运史,揭示了被“左”倾政治运动所制造的冤假错案推入超乎寻常的灾厄的青年知识分子上进心的调丧与沧落,描写了被灾难腐蚀的主人公一方面同置他于死地的灾难处于不两立的关系中,一方面则沿着生命中自然本能的轨道下滑。性崇拜得以上升,性欲望的满足成为行为的主线。小说无情地批判了极“左”,也无情地批判了人类屈从习惯而一步步向死亡滑落的重大弱点。
张贤亮,1936年12月生于
南京市,祖籍江苏
盱眙县。1955年从北京移民到
宁夏回族自治区,先当农民后任教员,1957年因发表长诗《大风歌》被错划为“右派分子”,“
劳动改造”22年之久。1979年平反,重新执笔。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灵与肉》《邢老汉和狗的故事》《
肖尔布拉克》《初吻》等;中篇小说《河的子孙》《
浪漫的黑炮》《
绿化树》《青春期》《中国文人的另一种思路》等;长篇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习惯死亡》《
我的菩提树》《壹亿陆》以及文学性政论
随笔《小说中国》等。曾三次获得国家级小说奖,多次获得全国性文学刊物奖,有9部小说被拍成电影和电视剧,作品被译成32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出版发行。1993年9月21日创办宁夏华夏西部影视城有限公司。曾担任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宁夏文联主席兼
宁夏作家协会主席。
《习惯死亡》在主题思想上是一部率真任情的小说,作者抒发的绝不是冲突平和、温柔敦厚的闲逸之情,而是带着强烈的针对性和逆反心理,宣泄着一种对
极端左翼政治和专制主义的否定情绪。作者在小说中表现了一个心灵遭受重创的知识分子复杂的精神世界和心态历史,通过对主人公过去和现在不同情感的并列描写,用人道人性的观点观照,从而达到对社会历史主题进行形而上的思索和追问。和作者以往的《
绿化树》《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作品一样,这部小说的理性化理论化倾向和色彩都是十分浓重的。不管是理性的思索还是情绪记忆的描写,作者用了一种貌似“轻浮”的形式与严肃深刻内容相结合的
表达方式。书中大量的在对主人公性行为进行叙述后,紧接着就是对
极端左翼政治的运作给予尖刻的挞伐和冷嘲。《习惯死亡》一书中虽有大量有关性的内容,但并没有
猥亵的描写或渲染。因为作者的主旨并不在此。作者的目的在于由此溯源极左政治对入的生理本能、心理状态的压抑摧残,来反抗当时社会习俗中不合人道的伦理道德关系。作者通过主人公传达出对生与死的困惑,对人和自身存在的追问那样一种痛苦的思索。
《习惯死亡》是一部率真任情的小说。不过作者抒发的绝不是冲突平和、温柔敦厚的闲逸之情,而是带着强烈的针对性和逆反心理,宣泄着一种对
极端左翼政治和专制主义的否定情绪。作者在小说中表现了一个心灵遭受重创的知识分子复杂的精神世界和心态历史,通过对主人公过去和现在不同情感的并列描写,用人道人性的观点观照,从而达到对社会历史主题进行形而上的思索和追问。和作者以往的《
绿化树》《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作品一样,这部小说的理性化理论化倾向和色彩都是十分浓重的。不管是理性的思索还是情绪记忆的描写,作者用了一种貌似“轻浮”的形式与严肃深刻内容相结合的
表达方式。书中大量的在对主人公性行为进行叙述后,紧接着就是对
极端左翼政治的运作给予尖刻的挞伐和冷嘲。
《习惯死亡》一书中虽有大量有关性的内容,但并没有
猥亵的描写或渲染。因为作者的主旨并不在此。作者的目的在于由此溯源极左政治对入的生理本能、心理状态的压抑摧残,来反抗当时社会习俗中不合人道的伦理道德关系。作者通过主人公传达出对生与死的困惑,对人和自身存在的追问那样一种痛苦的思索。
《习惯死亡》的开篇在精短中蕴含了较大的容量,
意象鲜明,情感沛然,是有诗质的文字,格言、警句随处可见,非常感人。全篇以历史与现实作为经纬,独具魅力,而文中支撑历史与现实的,是个性鲜明的人物,几平每一章每一节都由人物贯穿、连结,造成一个浑然的整体,是历史,现实,也是意识。离开人物去平铺直叙的作品,读来是会有寂寞感的,这部作品的感人之处很大程度上是人物的鲜活。在作者笔下,有什么都记不清了,独独记住了与自己做爱的女人,记住了人性;记住了“人”永恒的定义。作家在人物塑造上,寥寥几笔,便能力透纸背,让人物栩栩如生。
《习惯死亡》有这样的一个意义结构:性与政治、灵与肉、颓废与信念、死亡与生存、个人与集体、饥饿与尊严、麻木与觉醒。整个小说都在这样一个潜藏在文体暗处的意义结构之间半进半退,移东补西,左支右绌,艰难前行。正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一部长篇小说拥有了自己语气、内涵和形式。(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授,
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陈继明评)
《习惯死亡》首次发表于《文学四季》1989年夏之卷,1989年1月由
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单行本,后有不同版本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