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学生联合会
上海学生联合会
上海市学生联合会(简称“上海学联”,英文译名为Shanghai Students’联邦制,英文缩写为“SSF”)成立于1919年5月11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上海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学生会、高等学校和科研教育机构研究生会等的联合组织,是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在上海市的会员团体的地方联合组织。
基本任务
上海学联的基本任务是:遵循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同学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依法依章程表达和维护同学的具体利益;倡导和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努力为同学服务;增进各民族同学的团结;发展同各国、各地区学生和学生组织的友谊与合作。一直以来,上海学联致力于充分发挥青年学生人才优势,动员和组织全市青年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校园文化、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多种活动,全面服务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积极投身上海城市发展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基本架构
上海学联实行团体会员制,每五年举行一次学联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上海市学联委员会、主席团。目前,上海市学联共有团体会员400家,第十五届主席团单位15家、委员单位41家。
上海学联每届任期内选举主席1人,同时实行驻会执行主席制度,每年选拔执行主席3人,任期为1年。上海学联秘书处,是学联的日常工作机构,设在共青团上海市委会员会学校部。
历史沿革
1、上海学生联合会的成立及其早期活动
民国8年(1919年)北京市学生“五四”示威游行的消息传到上海后,5月6日,复旦大学学生举行集会,决定组织上海学生联合会(简称学联)。当晚。由南洋公学、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大同学院、同济医工专门学校、省立第二师范、南洋商业专门学校、中华工业专门学校、南洋路学生团体,以上海市全体学生名义向北京政府通电抗议。这些学校和团体成为后来上海学生联合会的发起者和主要成员。
8日下午,上海31所学校的81名学生代表在复旦大学开会,协商成立上海学生联合会,当场起草并通过了学联章程。第二天在复旦举行筹备会,出席代表增加到了44所学校的96人。11日,在寰球中国学生会举行上海学联成立大会,通过学联章程与宣言。宣言指出:“期合全国青年学生之能力,唤起国民之爱国心,用切实方法,挽救危亡。”选举复旦大学学生何葆仁为会长兼管评议部。程天放负责执行部,李鼎年负责总务部。15日选举职员如下会长何葆仁(复旦)、副会长王遵轼(南洋),正会计吴长城(南洋)、副会计朱承(复旦),文长岑国彰(圣约翰)、文牍员曹德之(震旦)、钟震(东吴)、魏时珍(同济大学)、黄绍兰(博文)、瞿兑之(复旦)、恽震(南洋)、殷永如(大同)、忻贤寿(沪江)、吴静波(南洋女师),干事长舒志侠(神州女校)、干事员陈伦会 (同济)、程孝福(博文)、杨逢源(澄衷)、丁国监(圣约翰)、王华英(爱国女校)、高时侠(青年会)、邬志陶(大同市)、费公侠(寰球)、阮勤(省立商校)。
上海市学联成立后,积极领导上海学生展开活动。5月19日召开紧急会议,议决各校派代表分赴外埠,联络全国学界。罢课后除演讲、散发传单、调查日货、组织义勇团外,还须每日自修3~4小时。26日上午,中等以上52个学校的2.5万余名学生在公共体育场举行集会,宣布总罢课。并致函商界,希望联络全国商界一同行动(联合会会址寰球中国学生会静安寺路51号被公共租界工部局于6月10日封闭)。上海学联成立后,各校相继建立学联分会,到6月底已在84个学校建立分会。6月5日下午,爱国女学校学生分会联合全市中等以上各女校分会,因上海学生联合会男女混合,“窒碍颇多”,议决成立女学生联合会,公推爱国女校分会长王英华为主席。出席有中西女校、务本女校、惠中女学、南洋女师范、女子体操学校、神州女校、青年会体育学校、晏摩氏女校、清心女校、启秀女校、圣玛利亚女校、裨文女校、民国女子工艺学校、城东女学校、民立女中学、民生女学等16所女校。其后上海学联作为一个统一的学生组织,受中华民国学生联合会总会的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地委及其以后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上海地区组织,与中国国民党右派为争夺上海学联的领导权进行了相当艰苦的斗争。当时团组织认为,自五四运动以来,上海学联一直为反动派所把持。民国13年秋季,倡言反动派不尽职,乃联络南洋大学暨南大学大夏大学上海大学、南方大学、中华职业学校等校学生会开会,一致否决前学生会。上海学联受团组织之领导自此开始。在五卅运动中,上海学联受团组织民校运动委员会领导,执行委员会的正副委员长、秘书、宣传部、筹款部、查察部主任都为团组织所控制。当时学联还创办有6个工人夜校。
2、解放战争时期的学联
民国36年(1937年)5月4日,上海法学院纪念五四的标语被撕,学生被殴打致伤。6日,上海法学院学生罢课,并向市长请愿。5月8日,上海市各专科学校成立“五四后援会”支持上法。次日“五四后援会”发表宣言。5月12日,上海10所大学反对总会考,成立“反考联合会”。5月17日,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暨南大学同济大学、幼专、音专、复旦大学商船成立国立大学学生联合会。
5月22日,抗暴联召集全市各校代表开会讨论成立上海学联,102所学校代表与会,决议23~24日举行全市大罢课。5月31日,上海学联正式成立,交通大学、圣约翰大学、大同大学、暨南大学、同济大学、东吴大学、中华工商学校7校当选为主席团,并产生了执委会。至此,学生运动开始在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共同目标下汇合。6月19日,上海市政府宣布取缔上海学联,上海学联被迫转入地下。
1949年5月5日,上海市学生联合会成立。成立伊始就号召全市同学迅速复课、复校、护校,参加维持校内秩序、宣传工作和加强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学习。学联宗旨是团结全上海同学,谋取同学福利,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及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而奋斗。学联采用团体会员制。
3、解放后的学联
1949年5月30日,上海学联与中小教联、技协联合召开各界青年纪念五代表大会,公开了学联的领导机构,成立了上海市民主青年联合会筹委会。6月3日召开全市临时校代表会议,扩大加选执行委员,组织300余人的学生工作队,在不到10天的时间内,帮助100余校组织了学生自治会,使学联会员单位由解放前的70余校增加到6月3日的209校,7月17日的324校,团结全市大中学生的90%以上,并在陕西北路(陕西北路)125号建立了学联会址。至1951年,上海市学生联合会工作机构分为学习部、组织部、文娱部、体育部、社会服务部、福利部、女同学部,地址在陕西北路128号。主要负责人是主席陈国彬,副主席宋锡恒、卢粹持、周文蹇、李秀华、曹子方、池访贤、哈宽贵、姜荣泉,秘书长何长城。1951年学联向全市同学发出号召,深入抗美援朝战争,镇压反革命,加强爱国主义学习,培养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1952年学联积极团结同学参加抗美援朝、增产节约、思想改造三大运动,加强对同学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1953年学联修改了章程,贯彻毛泽东主席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指示。上海市学联上作从20世纪50年代下半年到20世纪80年代末,经历了一段不平常的经历,经过不断地整顿与调整,最终为20世纪90年代的学联在高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下,在上海迈向21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带领全体同学努力学习、奋发成才、积极奉献、报效祖国。1990~1996年,上海学联带领广大青年学生自觉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以之构筑当代青年学生的精神支柱,全面关注和塑造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开展“追寻党的足迹,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学习民族文化、弘扬革命传统”、“爱我中华、振兴上海外”、“我与上海一起腾飞”、“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主义战争胜利50周年”和“大学生责任与奉献行动丁”等主题教育活动;组织了以“了解工农受教育,科教兴国做贡献”、“看建设者风采,听奉献者之歌,走创业者之路”、“改革百点”、“我爱浦东新区”、“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行”、“市场经济与我同行,改革开放伴我成长”、“为跨世纪作准备,与共和国齐腾飞”等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倡导以“崇尚科学追求真知”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推进了上海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
1996~2001年,市学联建立以“完备合理的竞赛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创新培养机制,开展“上海市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上海青年科技创新论坛”等活动,在中学举办了“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展望新世纪集中学生网页设计大赛”等活动,为广大同学营造了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使新人辈出,在第一届、第四届、第六届、第七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上海市高校4次捧得“挑战杯”,上海市学联组织均获得历届省级“优秀组织奖”。
2001-2006年,上海市学联把握历史机遇,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精神,不断开拓进取,题立服务体系、加强自身建设,紧密团结带领青年学生,以。大中学生装质拓展计划·为统揽,广泛开展了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志愿服务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成了“选苗育苗”、“博士生三下乡”、大中学生社团文化节、中学生学习生涯导航、大学生人生发展导航、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品牌,积极服务于城市发展、社会建设与青年学生成长成才。
品牌活动
上海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
“上海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是上海学联为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较高政治理论水平、强烈社会责任意识、对传统历史文化和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有一定了解、具备社会调研分析能力、善于组织协调、掌握青年群众工作方法的青年骨干而建立的培养学校。在培养过程中,坚持“把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特殊要求相结合、把组织培养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把理论框架训练与能力结构训练相结合、把组织社会实践与进行正确的社会 观察引导相结合、把培养选拔与日后的观察、举荐、使用相结合”的原则,通过理论学习、社会实践、社会观察、红色教育、能力训练、交流研讨等方式,帮助大学生骨干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学员为上海市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校级学生会主席、研究生会主席,市学联驻会执行主席。每期历时半年,分为集中学习和实践调研两大板块,集中学习在五月举行,为期一周;实践调研以小组为单位分阶段进行,小组内自由分工安排调研进程、撰写阶段成果报告,在十月前完成调研报告。
“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是由上海市政府批准设立,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和上海市学生联合会等单位联合实施,是一个特定的面向本市青少年的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科技创新政府奖项。
每一届的市长奖获得者都将由上海市市长亲自为其颁奖。“市长奖”评选活动自2003年正式启动,每两年评选一届,每一届获奖者为10人,至今已评选五届,共评选出51名获奖者。
市长奖的获得者中充分体现了广泛性、代表性,重点表彰了以下人群:1.踊跃投身科技实践,充分体现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对上海城市建设做出杰出贡献者;2.学术科研成果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推广价
值,或应用于实践领域产生显著社会经济效益者;3.在重大工程项目科技创新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并在广大青少年中具有较大影响者;4.在国际、全国以及全市各类科技创新重大比赛和评选活动中获得优异成绩者;5.在哲学、经济、法律、社会、教育和管理等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取得杰出成绩,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突出贡献者。
“市长奖”的设立体现了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和导向力量,更好地激励上海市广大青少年投身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不断提高青少年科技创新意识,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良好氛围。
“挑战杯”上海市系列科技学术竞赛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是“挑战杯”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的简称,采取学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全国三级赛制的比赛。“挑战杯”上海市系列科技学术竞赛既是上海地区比赛,也是全国竞赛上海市的选拔赛。竞赛分为“挑战杯”上海市大学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创业大赛和“挑战杯——彩虹人生”上海市职业院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等系列。
“挑战杯”上海市大学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自1989年首届竞赛举办以来,已举办十四届,累计参与人数超过50万。竞赛始终坚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在促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广大高校乃至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影响,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运会”盛会。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都是三获“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高校三次获得挑战杯即可永久保留奖杯)。
“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创业大赛。自1999年创立以来,已举办八届,并从这一届开始改名成为“创青春”上海市大学生创业竞赛。竞赛旨在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创业方面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作为学生科技活动的新载体,创业计划竞赛在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促进高校产学研结合,推动国内风险投资体系建立方面发挥出越来越积极的作用。上海交通大学在2014年以5个项目获得金奖的优异成绩位列全国高校第一,获得“创青春”大赛全国首个冠军杯。
“挑战杯——彩虹人生”上海市职业院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比赛分高职组与中职组,同时分为创业计划、创意设计、工艺流程革新、社会调研四项赛事。目前仅举办一届比赛,在全国比赛中,上海市共获得9个一等奖
上海大学生社会实践
上海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走过了31个年头。31年来,全市共有60余所高校,10多万支实践团队,200多万名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足迹遍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服务近千万 直接受众。社会实践已经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成为广大青年学生锻炼成长的重要平台,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
上海学联始终致力于激发一代代青年学生们的实践热情、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号召广大青年学生关注国计民生,充分利用广阔的校外实践平台,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认知,彰显青春价值。鼓励广大青年学生走入基层,走进群众,或是去西北边陲艰苦体验,感受奋斗精神;或是去边远山区支教帮扶,传递爱心与关怀。引领广大青年学生放眼全局,将个人成才与国家进步、城市发展紧密结合,将专业知识和个人技能运用于国计民生,聚焦国家富强、城市建设、社会民生,为国家进步和城市发展贡献力量。
上海学联与各主办单位一同创新社会实践活动内涵和外延,使之更有实效性、更有针对性、更有影响力。包括做深做实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开创“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大赛,使之成为以需求为导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成果服务于人民群众生活、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品牌。上海学联还积极与党政部门、高校、媒体、社会力量等各方资源形成合力,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实践指导体系,为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提供良好的专业指导、经费支持和服务保障。
上海市大中学生社团文化节
上海市大中学生社团文化节自2003年启动以来,每两年举办一届,目前已连续举办七届,旨在进一步加强上海市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的学生社团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繁荣校园文化、加强学生思想引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坚定广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使社团 成为凝聚和引领广大学生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
社团文化节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支持和加强大中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以明星社团评选、优秀社团支持、社团发展研究、社团主题论坛、社团风采展示等为主要内容,进一步助推各类学生社团的健康持续成长。另一方面,展示和交流大中学生社团文化,围绕当前上海市改革创新的宏观背景和广大学生密切关注的各类主题,如传统文化、艺术美育、运动健康等内容,鼓励广大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成健康活跃的文化氛围,展示上海大中学生的青春风采。
社团文化节覆盖上海市60多所高校、300多所中学中职学校超过3000个学生社团,得到广大社团和大中学生的密切关注和积极参与,已成为上海市大中学生社团的重要节日和文化品牌。
上海大学生“百日千里”青春酷跑行动
上海学联自2014年起,发起上海市大学生“百日千里”青春酷跑行动,旨在积极鼓励大学 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通过广泛参与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练就健康体魄,培养意志品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立足社交(Social Interaction)、时尚(Style)、公益(Society Interest)、持续(Sustainable)、自主(Self-motivated)的5S理念,融入“体育生活化”、“体育公益化”、“体育社交化”和“体育娱乐化”的概念。
2015年5月,举办“为爱奔跑”2015上海大学生环滴水湖接力跑,号召来自上海30余所高校的3000名大学生集结奔跑,以爱之名为贫苦地区孩子募集到10000双运动鞋,并在暑期通过100支上海大学生支教团队送到全国各支教地的学生手中,以身体力行传递公益爱心、实现公益梦想,促进健康与公益的有机结合。
在上海学联指导下,依托各高校举办“百日千里”校园主题活动,并分层分级开展到院系、班级、社团中去,推出荧光跑、文化跑、接力跑等各种特色跑步活动,形成“全市有主题,各校有特色”的整体局面。活动连续开展两年以来,覆盖上海市66所高校,开展主题活动200余场,实际参与人数超过50万,“百日千里”主题APP活跃用户量近3万,在上海青年学生中具有比较广泛的影响力。
上海学联新媒体平台
上海学联致力于打造一个面向广大青年学生的凝聚学生、服务学生、引领学生的新媒体平台。目前,上海学联新媒体平台包括“上海学联”微信公众号和官方新浪微博,共有粉丝10万余人。上海学联新 媒体平台通过“学联菌”塑造上海学联的互联网形象,始终以青年学生成长需求为导向,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产品为依托,发布上海学联重点工作、重大项目、重要活动,搭建多彩的互动平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校园温暖正能量,形成了“学长学姐有话说”“TA说”、“学联菌推荐”、“学联菌关注”、“学联菌发福利”等一系列品牌栏目。以其优质的内容、新颖的选题策划、丰富的线上线下互动活动,在青年学生中形成一定影响力,在全国学校共青团系统微信公众号和官方新浪微博中有较强竞争力。
“上海学联”新媒体平台也是上海学联利用新媒体与各级团学组织联动、与广大青年学生沟通交流的平台,已经和各高校团学组织形成了良好的沟通交流和互动合作的关系,主动地服务各级团学组织,展示他们的特色工作,形成联动发声的良好局面。
积极促进民族团结和交流
上海学联积极组织上海市上海中学中职学生与新疆、北京西藏中学中职学生结对交流,引导各 族中学生交流、交往、交融,促进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在每个中学生的心灵深处,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和“四个认同”的思想,激发各民族中学生同心共圆中国梦的热情和信心。
2014年7月起,与新疆中学中职学生开展主题为“结对子,交朋友,民族团结一家亲”。2015年7月起,与北京西藏中学中职学生开展主题为“手拉手,心连心,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民族团结交流活动。上海学联鼓励上海市中学生与新疆、西藏自治区中学生经常书信往来,介绍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分享自己的成长感悟;与结对中学生开展“共读一本书”活动,寄送或介绍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籍,并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与结对中学生“同做一件事”,通过书信交流一起商量讨论、共同约定做一件有意义的事。目前结对学生覆盖学校近100所,覆盖200多个班级,发信10万余封,结对学生数超过5万人。2015年6月、10月,分别在上海举办“2015年上海-喀什青少年手拉手夏令营”和“2015年上海-日喀则市中学中职学生手拉手交流营”,来自新疆喀什地区和西藏日喀则市的170名青少年与上海学生亲切交流互动。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基本任务
基本架构
历史沿革
品牌活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