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麟(1863年-1942年),他是第四批留美幼童之一。1881年回国后,入
天津电报学堂和医学堂,并被
李鸿章聘为家庭教师。作为
清代大臣,他曾通电拥护共和;他是清政府和中华民国两个时代的驻英公使;他看不惯官场糜烂的作风,1914年,悄然隐退到澳门。1942年逝世。
刘玉麟(1862-1942)字运道,号葆森,广东香山人。幼学于上海广方言馆,1875年赴美,为中国第四批留美幼童留学生之一。1881年回国后,入天津北洋学堂习医,后因病辍学;病愈,改任天津电报学堂教习,并被李鸿章聘为家庭教师。1886年派充驻纽约领事馆翻译官。1889年调任驻美使馆翻译官。嗣任直隶候补道、洋务局总办、
北洋政府大臣洋务文案。1893年派为驻
新加坡市总领事馆翻译官。逾年,署理新加坡总领事。1898年派为驻
比利时使馆二等参赞,代办驻比利时出使大臣事务。后派充
澳大利亚总领事,任满调外务部丞参上行走。1909年1月,赴
上海市参加万国禁烟会议,外务部任为首席专员,1910年补授外务部右丞,9月任出使
英国大臣。翌年,英国
剑桥大学赠予名誉法学博士学位。中华民国成立后,1913年12月,再任驻英全权公使。1914年6月,辞驻英职公使。1917年9月,任广州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高等顾问。后任两广盐运使,逾年解任。1922年8月,任为粤海关监督兼
广东省交涉员。1923年1月离任,隐居澳门,聘为澳门政务会议华人议员。1929年2月,任
中山市第一区自治筹备所所长。1930年随
唐绍仪卸县长而同时解任,回澳门寓居。1942年1月27日在澳门逝世。终年80岁。
2004年11月13日中午,澳门刮起了风,西坟马路边的圣美基坟场(西洋坟场)显得格外空荡,74岁的刘家铭先生带领记者绕过一座座幽静的坟墓,把脚步停在了一座汉白玉
大理石墓前,在镶嵌着“英伦秉节,黎阁传书”8个金字的墓碑下面,长眠着他的祖父,留美幼童、中华民国的第一任驻英全权大使——刘玉麟。
1875年,光绪刚刚登基,而
容闳极力推行的幼童留美计划已经到了第4个年头,年仅13岁的刘玉麟就在这一年派出的30个幼童里。刘玉麟在美国留学6年,完成了中学的学业,可当1881年其即将升入大学时,清廷却突然撤回了留美幼童,19岁的刘玉麟只得回国。刘家铭告诉记者,其父常告诉他,祖父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完成大学学业。
刘玉麟的父亲刘福谦,曾任嘉里约正领事,驻
秘鲁代办出使大臣事务。刘玉麟回国后,也逐渐受到
李鸿章赏识,子承父业走上了外务工作的道路,先后出任出使美日秘大臣和出使英意比大臣的翻译官,也曾任
新加坡领事等职务。1910年,拜外务部右丞,并任出使
英国大臣。
据旅美报人、清史研究专家孙甄陶先生考据,刘玉麟在英国的政绩出色,辑睦邦交。英国
剑桥大学也特赠与其法学博士学位。但是他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在辛亥革命爆发后,率先与另一留美幼童
梁诚一起通电拥护共和的故事。
1911年,国民革命军起义于
武昌,辛亥革命爆发,清廷派
袁世凯统兵镇压,刘玉麟原是留美学生,久已醉心于民主政治,深恐起义失败,乃密电各外使商讨对策以挽救革命,并亲笔拟电稿请清帝退位,拥护民国。民国成立后,随即受任为驻英全权公使,1914年
英国私自在
西姆拉会议上炮制
麦克马洪线,刘玉麟立刻两次正式照会
女王陛下政府,拒绝承认,表明了中国政府的立场。
由于长期留学于
美国,并受
容闳的影响,刘玉麟并不习惯于民国官场腐化贪污的作风,据刘家铭回忆,“我的祖父一生清廉,两袖清风,一心尽忠于他的国家,他的事业。他看不惯
中原地区官场的风气,与当时官僚阶层普遍的习气差别非常大。”在英国的任期结束后,当
孙中山在
广东省组建军政府时,刘玉麟受聘为高等顾问,继而为两广盐运使。
陈炯明失败后,刘玉麟也离任,从此不再担任国家政要了。
告别政坛、隐居澳门的刘玉麟,也曾经有一次短短的回归经历。当时留美同学、曾任民国总理的
唐绍仪出任
中山市县长,邀请刘玉麟任中山第一区自治筹备所所长,筹备工作完成后,又请其出任区长。刘家铭回忆说,当时唐绍仪特地分派了他祖父一辆汽车,并安排了一名专职司机,每天从澳门南湾街接送刘玉麟到中山的任所上班。一个民国第一任总理,一个民国第一任驻英全权大使,在中山这个县城再一次奇妙地构架在一起。不久,唐绍仪卸任,刘玉麟也告别了这一次“玩票”性质的官场生涯。
辞去了官职的刘玉麟并没有回到家乡香山隆都(今中山
沙溪镇),在欧美多年,深受熏陶的他选择了与家乡相邻的澳门,其时澳门正受
葡萄牙管辖,是一个有着非常浓郁南欧氛围的小城。于是,刘玉麟带着家人,住进了澳门。
在刘家铭先生的家里,记者看到了当时刘玉麟故居的相片,当时刘玉麟购进的南湾里111号,正是一所非常典雅的欧式两层洋楼。刘家铭先生回忆说,由于刘玉麟名声清廉,当时大家都非常敬重他,称呼他为“刘公使”或“刘博士”。时任澳门总督的
巴波沙非常尊敬他,请其担任澳门政务会议华人议员,现澳门特首何厚之父
何贤也担任过此职务,据旅美报人、清史研究专家孙甄陶先生考载,他为澳门做了不少好事。他也曾担任镜湖医院董事,与亲家,原
广东省省长
陈席儒一起出资增建了镜湖医院,至今在镜湖医院仍可见到其碑。
到了澳门之后,刘玉麟已正式告别了官僚阶层,转而寄情于艺术,以书画自娱。当年一起留美的
周寿臣、
梁诚等常过来澳门,每次都住在刘玉麟家。现澳门已无当年三人聚会的踪迹可寻,我们仍可以想像得出,在美利坚共同求学的童年,必定是三人不变的话题。1942年,刘玉麟走完了其80岁的人生道路,带着一生未能在美国完成求学生涯的遗憾,下葬在圣美基坟场,与辟邪扬善的天使圣美基为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