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是
美国语言学家乔治·莱考夫和美国哲学家马克·约翰逊合著的语言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80年。该书从认知角度深入分析了隐喻的本质、产生、结构、特点、种类等,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并对隐喻的认知本质、内在结构、系统性及系统间和系统内部的协调一致关系进行了探讨。该书颠覆了传统对于隐喻的狭隘看法,被公认为是当代语言学经典著作,是认知语言学隐喻系统研究的开始。
内容简介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前三章,主要介绍隐喻概念的理论知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隐喻概念的实质;二是隐喻性概念的特点。
第二部分由第四章至第十四章构成,主要阐释隐喻的分类,共分为三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
第三部分由第九章及第十五章至第十七章组成,主要阐述隐喻的连贯性。
第四部分包括第十八
章和第十九章,主要阐述概念结构理论的一些影响并介绍与隐喻相关的定义的理解等。
第五部分包括第二十章至第二十一章,主要介绍了隐喻是如何赋予形式意义的。
第六部分包括第二十三章至第三十章,主要从隐喻视角分析了对真理的认识及对
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的看法。
作品思想
(一)隐喻的类型
作者认为,人类的思维过程是隐喻的,语言中的隐喻基本来自人的概念系统中的隐喻,并进一步将概念隐喻分为三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
结构隐喻是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建构另一种概念,这两种概念的认知域不同,但它们的结构保持不变;方位隐喻大多与空间方位有关,比如上下、前后、内外、深浅等,这种隐喻是用一个概念相互关联来组织整个概念系统,方位隐喻扎根于物理和文化经验,并不是随意安排;本体隐喻是指将抽象、模糊的经验,如事件、活动、情感、想法等视为具体的、有形的实体或物质,以便对它进行归类、分组、量化等,本体隐喻在人类大脑里普遍存在,因而通常被认为是心理现象不言自明的直接表述。
(二)隐喻的特征
该书开篇提到:“隐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仅体现于语言,而且贯穿于我们的思维及行动”。如果说空气、水、食物是人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那么隐喻就是人赖以生存的认知基础之一。隐喻、类比、推理都促成和扩展了人对世界及自我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认知手段。同时,作者认为概念隐喻可以用来创造新隐喻,而新隐喻又可以创造出一个新现实。一旦新隐喻进入人的概念系统,就可以用来普遍指导人类的行为,引发社会的变革。
作者强调:“隐喻与隐喻之间的蕴涵关系构建起一个协调一致的隐喻概念系统及一个相应的协调一致的隐喻表达体系。”即隐喻具有系统性和协调一致性,体现在概念隐喻内部和各概念隐喻之间这两个层面上。第一,在同一隐喻概念下构成以一个概念谈论另一概念的系统的方式。第二,不同的隐喻概念具有统一性。隐喻概念有其外在的系统性,即在跨隐喻概念之间具有统一性。同一本体可能有不同的喻体,但他们之间不是矛盾的,而是统一的。由于整个隐喻系统的语义蕴涵在内部和外部保持协调一致,所以人的感知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即以人的感知相似性为基础。
任何语言观都有其哲学基础。从哲学观点上看,历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
世界观: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客观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是绝对客观的,具有独立于人以外的特性。和客观主义相反,主观主义则认为世界是主观的,人的感知和直觉是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所有这些观点都取决于一个基本假设:经验没有自然结构,因此,对意义和真理就没有自然的外部限制。这两种观点都存在极端性。作者取其中间,认为没有绝对客观的现实,也没有离开客观现实而存在的感知,只有相对于一定文化中的观念体系的现实。
作者强调,人们的经验和认知在语义解释中具有重要作用,并提出了“经验主义语义观”。人类的经验源于人与自身(感觉运动的),人与人(生理文化的),人与社会(政治、经济、宗教的)的相互作用,即人与客观世界的互动体验。每一种经验都有其结构,这种多维的结构组成了经验的完形。人类最初的和最基本的经验是对具体的、明确的事物的经验,如方位概念。对抽象的、不明确的概念,需要根据具体事物的完形经验以相应的方式构造其完形概念。
因此可以得出:隐喻的形成也有其经验基础。用于隐喻的词语最初是表达具体事物的,人在与客观世界的互动中不断接受感官刺激,并通过认知加工,用语言表达出来。但有的信息难以表达,因此就借用人本身或时间空间等已经存在的概念,这就形成了最初的隐喻思维。所以,隐喻的产生不是由于客观事物本身具有相似性,而是客观世界和人的思维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对真理的解释也是基于体验的理解。
媒体评价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首次借助语言认知学的角度对隐喻开展研究,初步构建了概念系统理论和隐喻的本质,为研究隐喻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使隐喻研究从此实现了认知转向。(李越、李一评)
作者简介
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语言学家,生成
语义学、认知语言学的主要创始人,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语言学系教授,曾任国际认知语言学协会主席。研究领域主要包括认知语言学,语言的神经理论,概念系统,认知语言学在政治、文学、数学中的应用等。著作包括《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别想那只大象》等。
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
俄勒冈大学哲学系教授,认知语言学和体验哲学的创始人之一。研究领域涉及哲学、语言学、
人工智能、认知科学、美学等。
目录
前 言
致 谢
第一章 我们赖以生存的概念 1
第二章 隐喻性概念的系统性 4
第三章 隐喻系统性:凸显和隐藏 7
第四章 方向性隐喻 11
第五章 隐喻与文化连贯 19
第六章 本体隐喻 22
第七章 拟 人 30
第八章 转 喻 32
第九章 隐喻连贯性的挑战 38
第十章 更多的例子 43
第十一章 隐喻建构的部分性质 54
第十二章 我们的概念系统根据何在 57
第十三章 结构隐喻的基础 61
第十四章 因果关系:部分自发和部分隐喻 68
第十五章 经验的连贯建构 75
第十六章 隐喻的连贯性 83
第十七章 隐喻中复杂的连贯性 92
第十八章 概念结构理论的一些影响 101
第十九章 定义和理解 108
第二十章 隐喻如何赋予形式以意义 117
第二十一章 新意义 129
第二十二章 相似性的产生 136
第二十三章 隐喻、真理、行动 142
第二十四章 真 理 145
第二十六章
西方哲学和语言学中的客观主义神话 173
第二十七章 隐喻如何揭示客观主义神话的局限性 185
第二十八章 主观主义神话的不足 195
第二十九章
经验主义的替代阐释方案:赋予古老神话以新意义 197
第三十章 理 解 200
后 记 207
后记(2003)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