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湾大桥,是交通部和
广东省“十五”重点建设项目,位于伶仃洋与珠江口交汇处东面的
海湾之上,它是横跨
深圳市南山区与
香港特别行政区元朗区的重要跨海通道,同时也是深港西部通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世纪90年代,
深圳市人民政府向中央及当时的港英政府提出建设西部通道的设想。2002年11月27日,深圳市政府提交的《深港西部通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正式通过审批。2003年8月28日,深圳湾大桥开工建设。12月,深港西部通道深圳湾大桥(深圳侧)非通航孔桥下部构造合同在深圳签订。2006年1月20日,深圳湾大桥完成合龙。2007年7月1日,深圳湾大桥建成开通。2019年2月,深圳湾大桥内的六条“外置预应力钢缆”中有一条折断,后断裂的钢缆被替换,大桥重新开放。
深圳市湾跨海大桥是连接深圳与
香港特别行政区两地的深港西部通道主体工程,是继
罗湖区、皇岗和沙头角之后第4条跨境通道。深圳湾大桥的建成通车,将
广州市与香港之间的距离缩短至100千米,便利了两地之间的交通往来。
历史沿革
20世纪90年代,
深圳市人民政府向中央及当时的港英政府提出建设西部通道的设想。为确保大桥建设同时符合深港两地的标准与要求,深港双方的咨询单位于2001年9月至11月期间,多次联合召开了技术协调会议。会议深入探讨了设计基础资料、技术指标、大桥总体设计方案、桥型选择、环保需求以及景观设计等多个关键方面,并成功达成了共识。此外,在设计进程中,还积极吸纳了来自两地相关部门、环保专家及市民的意见。双方各自依据其规范完成结构设计,并相互以各自规范为标准,对对方提交的文件进行安全度及耐久性的审查,以确保双方的文件均能满足各自的规范要求。
2002年11月27日,
深圳市人民政府提交的《深港西部通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正式通过审批。此次批准的《深港西部通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正式确定了深港西部通道的建设规模、建设原则、
技术标准、桥型方案等。2003年8月28日,深圳湾大桥开工建设。12月,深港西部通道
深圳市湾大桥(深圳侧)非通航孔桥下部构造合同在深圳签订。
2006年1月20日,深圳湾大桥完成合龙。2007年7月1日,深圳湾大桥建成开通。2019年2月,工程师在例行检查中发现深圳湾大桥内的六条“外置预应力钢缆”中有一条已经折断。随后,断裂的钢缆被替换,大桥重新开放。
建设与规划
地理位置
深圳湾大桥位于伶仃洋与珠江口交汇处东面的
海湾之上,它是横跨深圳市
南山区与
香港特别行政区元朗区的重要跨海通道,同时也是深港西部通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桥北端起于广东省深圳市东角头南岸附近,南端则延伸至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鳌确石。作为深港西部通道的关键构成,
深圳湾大桥北接
深圳湾口岸,跨越深圳湾后,南连香港的10号干线。
参建单位
建设条件
深圳湾大桥桥位横跨的海岸两岸自然宽度约为6公里,其水下地形由两个浅滩和一个中槽构成。
海床横坡平缓,南北两侧的浅滩水深1至2米,以约1度的坡度向中心缓缓倾斜,与中槽之间通过陡坎相连。中槽水深一般维持在5至7米之间。除天然与人工航道外,该区域无显著深槽。
深圳市侧的桥位着陆区为后海浅滩,当前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填海工程,规划将此处发展为滨海城市绿化带及高级住宅区。而大桥的
香港特别行政区侧着陆区则主要由农田、菜地及私人宅地组成。正常条件下,高潮时海区东部水位高于西部,低潮时则相反。伶仃洋
地平线在
涨潮时倾向西南,落潮时则向东南倾斜。平均潮位为0.33米,平均
潮差1.38米,平均涨潮与落潮时间均约为6小时。
桥位区位于
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东南部,其大地构造位置处于高要-
惠来县东西向构造带中段南侧,紧邻
番禺莲花山断裂构造带的南西段。自喜山运动以来,该区域总体呈现抬升趋势,主要特征为差异性断块运动和断裂的继承性活动。近现代的地震活动多集中在东西向、北西向与北东向断裂的交汇地带。
桥址区周边设有两条航道:北航道紧邻东角头天然水道,水深约5米,但航道最小水深仅0.6米,目前仅能借助
涨潮通航300吨级及以下船舶;南航道靠近深港分界线,水深同样为5米,可安全通行1000吨级船舶。此外,桥北段下游约700米处建有东角头港,该港拥有三个1000吨级码头。
桥梁设计
深圳湾大桥由通航孔桥、非通航孔桥及换道立交桥三大主要部分构成,整体路段大致呈南北走向。其中,通航孔桥设计为倾斜式独塔单索面钢箱梁
斜拉桥,钢箱梁采用倒梯箱形设计,与非通航孔桥的混凝土箱梁外观和谐统一。该桥塔、墩梁构成稳固体系,塔柱则选用了混凝土箱形结构。其边跨与中跨的斜拉索布置呈不对称状,通过塔身自重有效平衡主跨荷载,形成大片无索区域。非通航孔桥则采用等跨等截面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结构,分为两联进行设置。至于换道立交桥,在与通航孔桥的衔接处特别采用了一联变宽度的连续梁,而其余匝道桥则统一采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构造。
深圳市湾大桥深圳侧的独塔
斜拉桥塔设计为向
香港特别行政区侧倾斜的斜塔,与香港侧斜拉桥的桥塔向深圳侧倾斜互相对应,寓意深港两地手牵手走向一起。大桥造型如一艘即将起航的帆船。其独柱
比萨斜塔的断面采用了棱角分明的
多边形设计。为优化行车体验并增添大桥的景观,桥轴线平面被巧妙设计为S形。在桥面宽度、行车道尺寸及路面横坡等关键参数上,双方均遵循了严格且统一的
技术标准。
深圳湾大桥在设计上融入了吸音、减震、吸尘及自动清污等环保功能,并配备了隔音板和隔音墙以减少噪音。口岸(监管区)周围种植了高达
乔木,构建出宽度介于50米至100米的绿化带,以美化环境并辅助降噪。在口岸西侧,打造了一条宽度同样为50米至100米、长度近两千米的
人工河,利用水体自然减震效果,进一步提升区域的环境舒适度。为避免飞鸟误撞大桥斜拉索,斜拉索被涂装成醒目的银灰色。同时,大桥还设有
排水管系统,能够有效集中并将桥面污水排放至海面以下,从而避免对浅滩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此外,
深圳市侧的接线段还配备了全面的配套设施,包括消防系统、通信系统、噪音控制系统、结构健康监测系统以及路面防滑系统等,以确保大桥的安全、顺畅运行。
设计参数
整体布局
深圳湾大桥全长5545米,其中深圳段为2040米,香港段则为3505米,桥面宽度设定为33.1米。该桥设有南北两个通航桥,主跨分别为210米和180米。北航道桥采用“180米+90米+75米”的跨径布置方案。主梁构造独特,为栓焊式流线型钢箱梁,梁高达4.12米,标准节段长度12米,整体宽度达到38.6米。
索塔总高度为139.053米,设有45条基础桩,其中主塔基础桩增至49根,桩径均为220厘米。承台设计为圆形,厚度5米。此外,还配备了24根直径7毫米的高强低松弛平行钢丝拉索,这些拉索外包双层PE护套。
设计参数
运营情况
管理运营
深港双方就西部通道建设达成共识,明确以粤港分界线为界,双方各自投资、共同建设、并各自拥有和管理。深圳湾大桥作为跨境大桥,由双方政府携手投资兴建,且自投入使用起,对过往车辆免收通行费。该大桥连接
深圳市与
香港特别行政区,通行时需通过双方口岸的边检程序。
交通流量
截至2007年7月12日,从深圳湾大桥过境人数为23.0537万人次,出入境汽车总数13728辆次。
建设成果
深圳湾大桥工程主要在海上进行,每日仅能架设一块桥梁板块,从
海平面提升至桥面耗时超过一小时。桥梁缝隙的精度被严格控制在5毫米以内,且实现了精准的一次性吊装成功。换道立交桥作为中国罕见的海上
建筑工程,其核心施工包括搭建桥梁支架、现浇混凝土,由于地处“弯、坡、斜”复杂地形,建设难度大。鉴于大量工程需在水下作业,材料运输过程中遭遇了巨大挑战。此外,大桥设计使用年限长达120年,因此对施工工艺的技术要求极严苛。在非通航孔桥的上部构造工程中,建设者们成功解决了包括大跨度施工难题、等截面箱梁的预制、悬拼线型的精准控制、梁节胶拼技术的优化以及真空压浆等在内的一系列技术难题。
深圳湾大桥工程的技术亮点与创新涵盖多个方面:首先,提出了斜塔
斜拉桥索塔建造与加劲梁安装平衡作业的创新施工方案,有效减少了施工辅助设施的使用,进而降低了整体施工成本。其次,成功应用了倒梯形截面钢箱梁作为大跨度斜拉桥的加劲梁,实现了混凝土塔与钢箱梁的牢固固结,并采用全焊接厚板作为斜拉索在梁上的锚固结构。此外,非通航孔桥段采用了箱梁分节段预制、桥面吊机悬臂对称拼接的先进技术。同时,设计并开发了新型桥面钢护栏,增强了桥梁的安全性。最后,还研制并实施了智能桥梁健康监测系统,为桥梁的长期安全运营提供了有力保障。
价值意义
深圳市湾跨海大桥是连接深圳与
香港特别行政区两地的深港西部通道主体工程,是继
罗湖区、皇岗和沙头角之后第4条跨境通道。该桥横跨
蛇口与香港元朗,是中国公路干线网中唯一直接通往香港的高速公路大桥,同时也是广深沿江高速公路的关键节点。大桥的建成通车,将
广州市与香港之间的距离缩短至100千米,便利了两地之间的交通往来。
相关事件
2019年2月,工程师在例行检查中发现深圳湾大桥内的六条“外置预应力钢缆”中有一条已经折断。随后,相关单位安排人员对大桥进行封闭,而后对断裂钢缆进行抽出检查。在事故解决没过多久之后,断裂的钢缆被替换,大桥重新开放。
2024年9月2日,一辆
轿车沿深圳湾公路大桥北行方向行驶时,怀疑失控撞向地面线冲入海。3日0时,
深圳湾口岸香港警察报案中心工作人员表示,事件正在处理当中。截至0时18分,深圳湾大桥北行靠近
香港特别行政区路段仍有多辆警车和救护车在现场,有路线封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