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工柳(1916年1月5日-2004年10月23日)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油画家、版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于1916年出生在
开平市,毕业于
中国美术学院。在抗日战争期间,他参加了武汉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活动。1938年,他前往
延安市,在
鲁迅美术学院学习,并负责《新华日报(华北版)》的美术工作。1949年后,他先后在北方大学和
华北大学任教。在建国初期,他参与了
中央美术学院的创建,并担任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他还担任过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副院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和美协常务理事等职务。罗工柳主张从
中原地区传统绘画中吸取营养,发展油画的表现方法,并强调对民族风格和民族精神的探索。他同时也是第二套、第三套和第四套人民币的主要设计者。他的作品被收藏于
大英博物馆、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等地。2003年,罗工柳获得了文化部颁发的造型艺术成就奖。2004年10月23日,他因病去世。
社会任职
历任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
中国文艺网荣誉委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中国美协书记处书记、美协常务理事等职。
创作特点
罗工柳早年主要从事版画创作,作品表现抗日根据地军民的生活和斗争。1949年后多作油画,他的油画以描绘中国革命历史题材为主,在探索油画民族化方面作出了贡献。
主要成就
长期从事
美术教育工作,主持文化部主办的油画研究班和中央美院油画系罗工柳工作室的教学,在油画人才的培养上有显著贡献。绘画技法和教学方法对中国油画创作和油画教学有广泛影响。
主持第二套至第四套人民币的设计工作,这3套人民币以其完美的设计入选
奥地利出版的介绍世界各国钱币的《国际钱币制造者》一书,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人物生平
抗日战争爆发后,投入抗敌宣传活动。
1938年在武汉参加筹组全国木刻协会,当选理事。
1938年到
延安市,入
鲁迅美术学院美术系,不久参加“鲁艺木刻工作团”,年底赴太行山抗日前线,任《新华日报(华北版)》美术编辑,从事版画创作。
1946年-1949年任教于北方大学和
华北大学文艺学院,曾担任
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主任。
1949年参与创建
中央美术学院,罗工柳随
华北联合大学进入北京,在新成立的中央美术学院担任领导工作。
1951年,第一次拿起油画笔的罗工柳就创作出了两件重要作品《地道战》和《整风报告》,其中《地道战》在中国现代油画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1953年,参加文化部组织的“
麦积山考察团”考察研究
麦积山石窟艺 术。
1955~1958年以教授身份赴
苏联留学,入列宾绘画雕塑建筑学院研究油画艺术。
1959年,中央美院油画首创工作室制,他主持“罗工柳工作室”的教学,1960年改为油画系第二工作室。
1961年至1963年,他主持油画研究班的教学工作。
1950至1985年,罗工柳作为人民币设计组的组长,组织并亲自参与了第二、三、四套人民币的设计工作,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2004年10月23日病逝。
后世纪念
诞辰纪念展
2016年3月29日,为纪念罗工柳诞辰100周年,
中央美术学院主办了“创新先驱之路——罗工柳百年诞辰纪念展”。该纪念展览分为五个部分:在战斗的前线、为新中国而创作、留学研究在
苏联、中国油画要走自己的路、柳色长青,以时间为线索梳理了罗工柳的艺术历程。
青年创作奖
2017年,中央美术学院及罗工柳家属还设立了“罗工柳青年创作奖”,通过支持中央美术学院“青春·足迹”学生主题创作展,引导和鼓励青年学生创作出反映时代主题的艺术作品。“青春·足迹”学生主题创作展每年确定一个主题,至今已连续举办六届。
获得荣誉
2017年6月,
广东省美术百年大展学术委员会公布了特别评选出的广东百年美术史上的21位广东美术大家,其中包括罗工柳、
李铁夫、
高剑父、何香凝、
陈韵、
林风眠、
赵少昂等。
人物评价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在2016年《创新先驱之路——罗工柳百年诞辰纪念展》上致辞时总结罗工柳的艺术为:“对西方的优长伸延之,以东方的精神改造之。”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范迪安在在《罗工柳百年诞辰纪念展》开幕式上认为罗工柳先生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中的一座的
高峰,其艺术人生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其艺术思想与人民思想情感紧密相连,罗工柳在不同时期创作的艺术作品,展现出反映革命文艺理想、彰显时代精神的亮丽光采,成为中国美术主流在历史中前行的标志。他在
美术教育事业上,特别是油画教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为中央美院积累了培养艺术人才的重要经验。
古元美术馆首任馆长包泽伟认为,“在中国油画史上,罗工柳是举足轻重的。他把西方油画和中国画相结合,其作品有很多新意。罗工柳的油画特色在于很好地把握对象色彩的真实感、状态和人物的关系,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条件下是很难做到的。”
“写意油画”的概念由罗工柳在上世纪60年代最先提出,并渐渐得到油画界部分有识之士的呼应,但写意油画真正普遍获得艺术界的认同,应当是近十年来的事。罗工柳早在
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对当时国内流行的苏式油画提出“繁、满、实、抠、腻、死、板”的尖锐批评,并极力主张从传统写意
中国画中汲取养分,以改造苏式油画。
个人作品
出版作品
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