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人的送葬行列
近代马勒创作的交响曲
猎人的送葬行列(节选)【《第一交响乐》第三乐章】奥马勒 曲。
作品介绍
马勒的《第一交响曲》,D大调,标题为“巨人”,据德国浪漫派诗人保罗的同名诗而命名。泰坦是希腊神话中的巨神族,天神乌拉纽斯和地神盖娅所生的六男六女,所以也称为《巨人》。这部交响曲作于1888年,在布达佩斯皇家歌剧院任指挥之时,1889年11月20日由马勒自己指挥布达佩斯爱乐乐团,以“交响诗”名义首演。
这部交响曲原创作时附有标题:
第一部分:青年时代——花卉、果实、荆棘
这一部分分为三段,马勒自己的说明为:
1、春日天涯,引子和舒适的快板,引子描写大自然从漫长的冬眠中苏醒
2、采花,柔板
3、满帆,谐谑曲。
第二部分:人间喜剧
这一部分分为两段,标题分别为:
“1、搁浅,卡洛风格的葬札进行曲,启发作曲者创作的外因是一幅讽刺画《猎人的送葬行列》,这是一本童话故事中的插图,奥地利的孩子们全都知道它。一群森林动物抬着去世猎人的灵枢送往墓地,兔子拿着小旗,走在它前面的是一队波希米亚音乐家,猫、蟾蛛、乌鸦等为他们伴唱,牡鹿、鹿、狐狸及森林中其它飞禽走兽尾随送葬行列,作出各种令人发笑的姿态。作曲者的意图是使音乐交替表现讽刺性的欢乐和不可思议的阴郁。紧跟在它后面的是: 2、来自地狱,表现一个受严重创伤的心灵的一声突然的绝望呼喊。”马勒后来抛弃了这个说明,他声称这标题和说明材料是“在作品写好后加上去的,我之所把它们弃而不用,不仅因为我发现它们完全不恰当,甚至不十分正确,而且还因为过去的经验告诉我,它们曾如何把听众引人歧途。”“在第三乐章中,我的确是直接受著名儿童画《猎人的送葬行列》的启发。但在这里,表现的内容是无足轻重的,重要的是应该表现的那种气氛。第四乐章便是从这种气氛突然一跃而出,仿佛是乌云背后出来一道闪电。这只是受严重创伤的心灵在经历了送葬行列的阴风惨惨和愁云密布的压抑情绪之后发出的一声呼喊。”
这部作品后来的定稿中,改为四个乐章:
一、D大调,奏鸣曲式,指示以“缓慢而沉重”的序奏开始,在长大的A音持续音上,双簧管巴松奏下行四度为特征的动机,它极似杜鹃的啼吐啭,其旋律来自马勒自己《打短工的流浪者之歌》中的第二首歌《清晨穿越草原》。这个动机串联着全曲,成为全曲的灵魂,呼应它的是远方的信号曲,充满宁静。主部先由大提琴奏主导动机发展而成的第一主题,其它乐器发展对位,发展到A大调时,出现对位性的第二主题。发展部先是在高音弦背景上,木管表现田园性的安详,大提琴乘着持续音,奏出像呼唤一样的旋律。双簧管与单簧管对话后,木管的杜鹃的啼啭再次强调宁静。然后长笛表现小鸟的歌唱,大提琴、小提琴发展至降D大调,木管奏出新旋律,小提琴活泼地运动。对位法再现第一主题后,进入大致如呈示部进行的再现部。最后,一面强调主导动机,一面以强烈的音响而结束。
二、行板,A大调,三段体。这个慢乐章选用了马勒自己早期为冯·歇弗尔的诗《萨金根的号手》而谱写的歌曲旋律作为基本主题。马勒的朋友斯坦尼塞称这个旋律为“沃纳尔小号曲”,是“一首小夜曲,它飘越月光映照的莱茵河,飞向玛格丽特所住的城堡。”斯坦厄塞说,马勒认为这首小夜曲表达的是感伤。这个乐章的第一段,月光映照的环境下,这首小夜曲的旋律出现后,圆号小提琴狂热地强化热情,优雅的中间段在小夜曲旋律基础上脱颖而出,小提琴的独奏精妙绝伦。第三段重复第一段,最后消失在黄昏的天空之中。这个慢乐章后曾被马勒删除(四个乐章版),直到1967年,才又有恢复五个乐章的演奏。
三、指示为“强有力的运动”,A大调,安东·布鲁克纳式的谐谑曲风格。大提琴低音提琴先强有力地奏出一个由全曲主导动机组成的固定音型,它与小提琴不断反复的八度跳跃音型共同组成背景,在这背景上呈现兰德勒舞曲节奏的主题中段为F大调,有田园风味的圆舞曲风格,以主导动机作为低音伴奏。在长笛、单簧管与弦乐进行中,新的旋律以对位形态显示,圆号以八度的呼唤,引向作为再现的第三段。第三段比第一段更为单纯。
四、指示“不要缓慢,庄重而威严地”,D小调,三段体。主导动机由定音鼓敲出,然后低音乐器以卡农方式表现古老的波希米亚民俗音乐旋律,这个漫画式的葬礼进行曲旋律,与低音提琴奏出的古老的大学生歌曲《你睡着了吗,马丁兄弟》作对比,似乎是嘲笑画中死去的猎人。用布鲁诺·瓦尔特的说法,马勒在创作这个乐章时,“保罗的《巨人》中那个魔鬼般的形象在作祟。在巨人身上,马勒发现了那内含的可怕不协和音,那蔑视和绝望,那种在天国和地狱的冲动之间的游移摆动,这些很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侵袭着他有创伤的心灵。”在这个乐章中,葬礼进行曲被两次打断:先是一个故意要表现得陈腐的曲调,然后是长时间引用马勒自己《打短工的流浪者之歌》最后的绝望之歌。乐章结束时,一次次强调那个主导动机。
五、标示为“如暴风雨般的运动”,奏鸣曲式,由3大部分构成,表现从地狱到天国的过程。第一段由F小调支配,先表现“闪电式的呼喊”。在弦乐粗犷的呼唤中,小号与长号的加强,在很长的铺垫下,才出现律动性的第一主题。这一主题由F小调转为降A大调,表现出非凡的兴奋,然后又转向“很粗暴”的部分。这第一段似是表现地狱、人与命运的搏斗。中间部分主要表现动人的第二主题,它引出种种温馨的回忆,似乎是表现地狱向天堂,也是灵魂的升华。然后第三段以圆号呈示主导动机开始转向辉煌地表现人的灵魂的胜利,人类的喜剧。在越来越强烈的鼓荡下,最终是指示“以最高度的力”,像是对战胜绝望的人类的赞颂,形式辉煌的尾声。
可惜这部交响曲目前的录音多为四个乐章(即马勒自己删除了第二乐章的版本)。这部交响曲四个乐章的版本可选:
一、克劳迪奥·阿巴多1989年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版,DG, CD编号431 769-2。《企鹅》评介三星。
二、布鲁诺·瓦尔特1961年指挥哥伦比亚交响乐团版,索尼,SMK64447(2张)。这两张唱片上另有布鲁诺·瓦尔特指挥的《第二交响曲》和《旅伴之歌》,《企鹅》评介三星。
三、朱塞佩·西诺波里1989年指挥爱乐乐团版,DG,CD编号429228-2,《企鹅》评介三星。
四、乔治·索尔第1964年指挥伦敦交响乐团版,Decca,廉价小双张,CD编号448 921-2(+马勒的《第二交响曲》),《企鹅》评介三星。
五、伯恩斯坦1987年指挥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乐团版,DG, CD编号427 303-2,《企鹅》评介三星保留一星。
六、克劳斯·滕斯泰特1990年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版,EMI, CDC7 54217-2。
七、殷巴尔指挥法兰克福交响乐团版,DENO,CD编号C37-7537 。
八、马舒尔指挥纽约爱乐乐团版,Teldec, CD编号9031 74868-2(+马勒《旅伴之歌》),《企鹅》评介三星。
这部交响曲五乐章的版本可选西蒙·拉特尔1991年指挥伯明翰市立交响乐团版,EMI, CDC754647-2,《企鹅》仅评为两星。
歌曲信息
送葬主题 改编自一首熟悉的儿歌——《两只老虎》(也有说法是改自法语儿歌《Frere Jacques》也是英文儿歌《Brother John》和中文儿歌《两只老虎》的原版。)
《猎人的送葬行列》为中速庄严地。
作者根据法国版画家卡洛的一幅版画而作。它描述的是:树林中一些小动物驮着一位猎人的棺材走向坟墓,其中兔子和狐狸用脚爪揩试着它们装出的眼泪……
作者简介
马勒Mahler,Gustav(1860~1911)
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西方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其创作灵感常来自传统的艺术遗产与奥地利民歌。他创作了10部交响乐,40余首声乐作品,以及包括男高音和女低音(或男中音)与管弦乐队共同表演的交响曲《大地之歌》,在近代音乐文献中占重要地位。
收编
现收编于高中音乐教材《音乐鉴赏》中。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作品介绍
歌曲信息
作者简介
收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