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码头
湘江码头
湘江码头指的是存在于湘江两岸的一些码头,它们的存在促进了湘江两岸的经济发展。
简介
湘江码头,码头的变迁自然是一种历史的见证,这些遗存和见证构筑了可贵的码头文化。码头文化的流动性,赋予湖湘人更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码头文化的竞争性,赋予湘人更多的危机意识和
较强的求生意志;码头文化的多元特征,则赋予湘人更多的自由精神和适应能力。
有江必行船,有船,就有码头。
湘江一路流下,拉来许多有名有姓的城、镇、村、埠。湘水行船历史,上溯黄帝,祖南巡,湘君舜帝游历衡永,以及大禹治水,自秦修灵渠开始,随着湘江流域得到大规模开发,湘江已成为重要的水上通道。上游山区盛产的木材、草席及各种药材,中游衡阳市的酒,名茶,瓷器,铜铁等,长沙市的大米,岳阳市渔业强烈地吸引着
湘江
外地商贾云集,设立商号,互易有无。每年有大量的山货顺江泛舟北去,再由长江贸于外埠。行驶在湘水上来往的商船,聚散着各处的繁华与喧闹。油亮的青石块,依偎着堤岸一路攀升。码头上,停泊着一艘艘大小木船;江面上,常年白帆如云,水鸟绕桅。
永州市祁阳市归阳镇松柏,东阳渡,衡阳,石湾,渌口区湘潭市,长沙,岳阳这些湘江上的古镇名城码头,石桥,江神庙,形成湘水城镇独特的文化特征,从而影响整个城镇的文化气质。
湘江两岸的发展,起初主要依靠湘江的水运,所以产生了许多水码头。归阳为湘江上游最大的水码头,也是重要的物资集散地,码头有十余家小店铺而得名,保存有状元桥,古码头,过去有金归阳银归阳之称。衡阳市有太子码头....
特色
湘江沿岸的码头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地域性和专业性等方面。来自各地的客商,为抵御外人欺负,抱成一团,形成了各种帮派。一些码头及附近街市为地域性的商帮控制,甚至以他们的祖居地命名,如宝庆码头及江西籍建的万寿宫等。
历史
古镇最繁忙的是水旱码头。脚夫的号子声,卖艺人的吼叫,上下的人流、物流,渲染着码头的繁荣。码头上最累的是脚夫,其服饰很有韵味,一条裤子,一个汗儿。汗禢儿是沿岸 码头一种男人很流行的服装。由三块白布拼凑起来,后背一块,前胸两小块。大块和小块之间用子连接着,胸前的纽扣则是一排算盘疙瘩。这种衣服一是省布,二是凉快,三是脱穿方便,很适合干体力活的人穿。脚夫的扁担要比普通的扁担长得多,厚实得多,一律为桑木。它长约二丈,中间宽厚,两端薄尖,正反两面如鲤鱼形,中间略凸,两边稍薄。扁担又叫“三钉杠”,即杠子正中钉有三颗铁制圆头盖钉。三颗是一颗居正中,中钉前后相距寸许处再各钉一钉。抬货时两根兜绳分系在中钉前后,以便两人负重相等,亦可防止上下码头时系绳滑动,避免造成事故。
石条筑垒的码头无疑是一种历史遗存,码头的变迁自然是一种历史的见证,这些遗存和见证构筑了可贵的码头文化。
文化
旧社会的汉码头,也是一帮“恶霸”、“混混儿”特殊群体的温床。这帮人,既是有组织的地痞流氓,也是本地盘内公共利益的保护者。他们为争地盘的群殴械斗,骇人听闻;但见到地面上鬼秤骗人和偷盗行为,则勇于出头揭露或奋勇追捕;每遇火灾,也会奋不顾身地前往扑救;在为地方公益出钱出力时,毫不含糊;在国难当头的关键时刻,还能为国家豁出性命。从某意义上讲,这种游侠文化,乃码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简介
特色
历史
文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