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毛猪笼草
双子叶植物纲石竹目的植物
长毛猪笼草是婆罗洲东北部坦布幼昆山(Tambuyukon)和京那巴鲁山(Mount Kinabalu)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它生长在其他任何品种都高的海拔地区,平均在3200m以上。它具有高度发达且复杂的唇。长毛猪笼草与爱德华猪笼草(N. edwardsiana)和大叶猪笼草(N. macrophylla)有着近缘关系。
植物学史
长毛猪笼草由约瑟夫·道尔顿·胡克(Joseph Dalton Hooker)于1852年正式发表公布。他还附上了一幅彩色的插图。长毛猪笼草的标本最早由劳氏(Hugh Low)和斯宾塞·圣约翰(Spenser St. John)在基纳巴卢山上收集的。在1858年出版的《柯蒂斯植物学杂志(Curtis's Botanical Magazine)》上,约瑟夫·道尔顿·胡克的父亲威廉·胡克威廉·胡克)错误的将一张维奇猪笼草(N. veitchii)上位笼的图片标记为长毛猪笼草。也在这一年,法国路德维希(Ludwig Van Houtte)将长毛猪笼草的描述发表在了法国出版物《欧洲温室与花园植物志(Flore des serres et des jardins de l'Europe)》上。
1859年,罗伯特·胡克再次讲他对长毛猪笼草的描述和对他的分类发表在了《林奈学会会报(The Transactions of the Linnean Society)》上。胡克的插图和描述还被斯宾塞·圣约翰(Spenser St. John)转载在他1862年出版的专著《远东森林生活(Life in the Forests of the Far East)》中。在贝内迪克图斯·丹瑟(B. H. Danser )1928年出版的开创性专著《荷兰属印度的猪笼草属植物(The Nepenthaceae of the Netherlands Indies)》中将长毛猪笼草与爱德华猪笼草看作为同一种植物。为此他还修改了对长毛猪笼草的描述和判断法。
形态特征
长毛猪笼草不善攀爬,很少爬到60cm以上的地方。它的茎可长达8m,直径达10mm,成圆柱形。节间距可达10cm。叶片革质带柄。叶片呈汤匙形至长椭圆形,可长达2cm,宽至6cm。叶片末端向内凹陷。各有1~3条纵脉从中脉的两侧分出。笼蔓约有50cm长。长毛猪笼草的下位笼和上位笼都很小。呈壶形至卵形。捕虫笼可高达25cm,宽至9cm。在捕虫笼前部有一对小于15mm宽的翼(wing),上位笼的翼较不明显。捕虫笼的唇倾斜,连接至盖子基部。捕虫笼内表面有丰富的蜜腺,密度为每平方厘米200~1300个。唇呈圆柱型,约有20mm宽。唇上有发达的唇齿和唇肋。盖子为心形,末端尖状。在捕虫笼盖子的后方有一条不长于20mm的笼蔓尾。
长毛猪笼草的花序为总状花序花梗可长达40cm,花轴可达20cm。小花梗为丝状,可达15mm长。萼片为圆形至椭圆形,约有4mm长。长毛猪笼草全株有茂密的褐色毛被。
生态学
长毛猪笼草常见于京那巴鲁山和坦布幼昆山(Tambuyukon)的山顶附近。分布于海拔2300~3240m的地区,大部分生长于海拔3047m。长毛猪笼草是所有婆罗洲猪笼草中分布海拔最高的,也只有产于新几内亚岛蓝姆猪笼草(N. lamii)也可以与之相提并论。
长毛猪笼草通常生长于长满水苔的森林和亚高山林中。常生长于其间的灌木和野草中。它生长的相对干燥的土壤上,但周围的环境常常云雾缭绕,空气湿度较高,几乎达到100%。长毛猪笼草也像其他产于京那巴鲁山地区的猪笼草一样,生长于泥炭上。
长毛猪笼草被列于《200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濒危物种名录(2006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中,等级为易危(Vulnerable)。因为大部分长毛猪笼草分布于基纳巴卢山国家公园内,所以登山者采集它是非法的。1997年,查尔斯·克拉克(Charles Clarke)基于此认为,长毛猪笼草目前是安全的,虽然登山者会对其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在这几年间,长毛猪笼草的数目已有一定数量的增加。2002年的考察发现,在京那巴鲁山海拔2610~2970m的地区,1180棵长毛猪笼草分布于11个地点,每个地点约为0.1公顷。在这个地区约94%的猪笼草都为长毛猪笼草,其他的是基纳巴卢猪笼草(N. × kinabaluensis)。
相关物种
发现了爱德华猪笼草(N. edwardsiana)和长毛猪笼草的约瑟夫·道尔顿·胡克(Joseph Dalton Hooker)叙述了这两个物种间的相似性:“长毛猪笼草与爱德华猪笼草爱德华猪笼草(N. edwardsiana)在许多方面都有着显著的相似性。特别是在大小、形状和唇肋。我很怀疑长毛猪笼草不是爱德华猪笼草爱德华猪笼草(N. edwardsiana)的幼苗,因为爱德华猪笼草的幼苗可能到达一定阶段后捕虫笼才开始拉长。”冈瑟·冯·曼那哥塔·勒驰奈·贝克(Günther von Mannagetta und Lërchenau Beck)在1895年发表的专著中将长毛猪笼草和爱德华猪笼草爱德华猪笼草(N. edwardsiana)看作为同一个物种。
1908年,约翰·麦克法兰(John Muirhead Macfarlane)在他的专著中,将它们分成了两个物种。这可能是基于当时的观点,即不同的植物不会有相同的解剖学特点。贝内迪克图斯·丹瑟(B. H. Danser)在1928年的专著《荷兰属印度的猪笼草属植物(The Nepenthaceae of the Netherlands Indies)》中
爱德华猪笼草爱德华猪笼草(N. edwardsiana)与长毛猪笼草合并为一个种,其实是有些犹豫的。他认为长毛猪笼草的捕虫笼更矮胖,而爱德华猪笼草爱德华猪笼草(N. edwardsiana)的捕虫笼更细长。贝内迪克图斯·丹瑟也承认长毛猪笼草的毛被要比爱德华猪笼草爱德华猪笼草(N. edwardsiana)的茂密,但他觉得这只是程度上的差异。
爱德华猪笼草爱德华猪笼草(N. edwardsiana)和长毛猪笼草还分布在不同的海拔地区。长毛猪笼草分布于海拔2300~3240m的极端环境中,而爱德华猪笼草爱德华猪笼草(N. edwardsiana)只分布于海拔1500~2700m的地区。植物学家马修·杰布(Rosey Jebb)和马丁·奇克(Martin Cheek)认为长毛猪笼草与特产于菲律宾巴拉望岛迪安猪笼草(N. mira)具有近缘关系。长毛猪笼草也与产自棉兰老岛的盾叶毛猪笼草(N. peltata)有近缘关系。
自然杂交种
爱德华猪笼草与长毛猪笼草的自然杂交种
N. edwardsiana × N. villosa
别名:哈里猪笼草(Nepenthes × harryana)
爱德华猪笼草与长毛猪笼草(N. villosa)有着近缘关系,所以它们的自然杂交种的形态类似它们的中间型。它们三者之间的差别有时候很小,很难区分。哈里猪笼草(N. harryana)最初由弗雷德里克·伯比奇(Frederick William Burbidge)于1882年发现。1908年,约翰·麦克法兰(John Muirhead Macfarlane)在他的专著中首次描述了它并认为它是一种自然杂交种。贝内迪克图斯·丹瑟(B. H. Danser)也同意麦克法兰的观点,并认为他是爱德华猪笼草与长毛猪笼草(N. villosa)的自然杂交种。
哈里猪笼草(N. harryana)区别于长毛猪笼草(N. villosa)的特点是它的捕虫笼更类似圆柱形。而区别于爱德华猪笼草的特点是它的毛被比爱德华猪笼草更茂密。它们捕虫笼笼肩的位置也不同,长毛猪笼草(N. villosa)的位于唇下,爱德华猪笼草的位于笼子的下部,而这个自然杂交种则处于笼子的中部。但产自坦布幼昆山(Tambuyukon)的长毛猪笼草(N. villosa)可能会于这个自然杂交种混淆,因为产自那里的长毛猪笼草(N. villosa)会长出较长型的捕虫笼,相对而言笼肩的位置就会较接近中部。哈里猪笼草(N. harryana)分布于宾南邦河上游(Upper Kolopis River)和京那巴鲁山的两个山顶。因为爱德华猪笼草不会生长于山顶,所以一般不会与之混淆。
马来王猪笼草与长毛猪笼草的自然杂交种
N. rajah × N. villosa
别名:基纳巴卢山猪笼草(N. × kinabaluensis)
基纳巴卢猪笼草由图拉姆·吉布斯(Lilian Gibbs)于1910年在基纳巴卢山发现。1914年,约翰·麦克法兰(John Muirhead Macfarlane)将其称为“猪笼草属 sp.”虽然麦克法兰没有对其进行正式的命名,但他认为这个物种是马来王猪笼草(N. rajah)与长毛猪笼草的自然杂交种。最后由仓田重夫(Shigeo Kurata)在《基纳巴卢山的猪笼草(Nepenthes of Mount Kinabalu)》中正式将其命名为基纳巴卢山猪笼草,但是只有一个描述,缺乏相应的模式标本。在1984年和1996年,仓田和J·H·亚当(J. H. Adam)与C·C·威尔科克(C.C.Wilcock)再次将其发表。
基纳巴卢山猪笼草的捕虫笼很巨大,但还比不上马来王猪笼草(N. rajah)和N. × alisaputrana(N. burbidgeae × N. rajah)。京那巴鲁山猪笼草只分布于基纳巴卢山和坦布幼昆山(Tambuyukon)附近,马来王猪笼草(N. rajah)和长毛猪笼草共同的原生地。具体来说,一处位于帕卡岩洞(Paka Cave)附近,另几处位于宾南邦河上游(Upper Kolopis River)西岸的山脊上。唯一一个容易去到的分布点位于基纳巴卢山山顶,海拔2900m的树林(由Dacrydium gibbsiae和Leptospermum recurvum构成)中。基纳巴卢山猪笼草通常分布于云雾缭绕的森林(海拔2420~3030m)里的开阔地中。
基纳巴卢山猪笼草呈现父母本的中间型。在唇上有比马来王猪笼草的更发达的唇肋和唇齿。它的唇的边缘更粗。盖子为圆形或肾形,很扁平。一般来说,基纳巴卢山猪笼草的捕虫笼要大于长毛猪笼草,且笼蔓是从距离叶片末端1~2cm的下表面穿出的,这是马来王猪笼草的一种特点。年龄较大的植株的笼蔓几乎是木本的。基纳巴卢山猪笼草的捕虫笼和叶片边缘都有毛被,这综合了父母本的毛被的特点。下位笼有一对翼,而上位笼通常没有。捕虫笼的颜色从黄色到红色都有。基纳巴卢山猪笼草比它的父母本都更容易长出上位笼。基纳巴卢山猪笼草很容易与婆罗洲的其他猪笼草区分开来。但它也曾在《莱茨领你到食虫植物世界(Letts Guide to Carnivorous Plants of the World)》中被错认为是马来王猪笼草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形态特征
生态学
相关物种
自然杂交种
爱德华猪笼草与长毛猪笼草的自然杂交种
马来王猪笼草与长毛猪笼草的自然杂交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