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宝文,1935年11月22日 出生于河南禹州,核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995年10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7年获得
甘肃省科技功臣奖。
魏宝文主要从事
核物理和
加速器物理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并获多项重要成果。
人物经历
学习经历
1953年,考入
北京大学物理系,1956年调入刚成立不久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二批核物理专业的学生。
工作经历
1957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1958年,调到
兰州市,师从
杨澄中从事核物理研究。杨澄中对下属要求甚严。魏宝文在杨澄中的悉心指导下勤奋努力,刻苦学习。
1957-1958年任北京原子能研究所见习员。
1958-1979年任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实研、助研。
1979-1980年任法国国家重离子研究中心
访问学者。
1980-1986年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副所长、所长。
1986-1994年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主要成就
1. 长期从事
核物理和
加速器物理研究。作为
兰州市1.5米
回旋加速器建成后的第一个使用者,研制出2—9MeV单能
中子源,用于重要的国防科研任务。主持完成了9—12MeV
中子对锂-6和锂-7的
非弹性碰撞截面测量,澄清了世界各国数据在峰值区的分歧,为
氢弹的研制提供了我国自己的核数据。70年代初,对聚变反应堆材料进行了群截面计算,在此基础上用快中子输运理论的Sn方法,对聚变反应堆再生区的中子分布与核发热进行了理论研究。
2. 从1975年起,转向
加速器物理研究,1988年领导建成我国第一台大型
重离子加速器,获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
一等奖。
3. 提出了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上续建冷却储存环的计划,并主持了概念性设计。该项目作为国家“九五”大科学工程,已经建成。
4. 在国内外
学术期刊上独立或合作发表文章100余篇,合编专著和文集12部。
20世纪60年代初,他完成了伽马射线和快中子闪烁探测方法研究,在近代物理研究所早期
核物理实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63年,他作为兰州1.5m
回旋加速器建成后的第一个使用者,研制出2~9MeV单能
中子源,用于重要的国防科研任务。随后,他又主持完成了9~12MeV
中子对锂-6和锂-7的
非弹性碰撞截面测量,澄清了世界各国数据在峰值区的分歧,为
氢弹的研制提供了中国自己的核数据。
70年代初,他还对聚变反应堆材料进行了群截面计算,在此基础上用快中子输运理论的Sn方法,对聚变反应堆再生区的中子分布与核发热进行了理论研究。
80年代末,领导建成了我国第一台大型
重离子加速器,开拓了我国中能重离子物理研究的新领域。主持实施了发展先进的ECR离子源计划,显著改进了
加速器的性能。90年代中,提出了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上开展放射性束物理研究和续建冷却存储环的大科学工程计划,完成了概念性设计,现已批准立项。
离子加速器
1975年新春伊始,组织上决定调魏宝文参加重离子回旋加速器的预研。
20世纪70年代,对
核物理学家来说,是一个充满期望的年代。重离子束在核物理中的应用开辟了一系列新的学科领域,如极端条件下的核性质研究、超
铀合成研究以及高
自旋核和远离核的产生等。国际上一些先进的实验室先后对原有
加速器进行改造,开展
重离子物理研究,并做出了成绩。一批大型
重离子加速器研制计划相继提出。人们期盼通过对重离子
核反应的观察,能够得到更多的关于
原子核的信息,对原来的理论框架进行修改和补充。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就是杨澄中等人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提出来的。魏宝文投身这项工程建设,是他跨进40岁人生的时候,他意识到,机遇又一次向他走了过来。此前,在1965年,他满腔热情地接受了一项国防科研任务——9~12MeV
中子对锂-6和锂-7的
非弹性碰撞截面测量,那一年他正好30岁。
1988年,兰州
重离子加速器建成,主要指标达到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开辟了中国中能重离子物理的研究领域,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特等奖、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魏宝文在这项工程建设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他自己却说:“它的设计与建造是一个群体的事业,在这个群体中包括了三代人:老一代的科学家和热心科学事业的党政领导,中年一代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工人师傅,年轻一代的科技人员。作为所长,作为这项大科学工程的总工程师,我想我做的事情可归纳为两点:
第一,把一个个课题分解出来,落实到一个个科技人员的肩上,不漏项;把一个个科技人员的成果,镶嵌在总体参数的框架上,随时调整。
第二,用学术活动把大家的思想统一起来,用手中的权力扫清科技人员工作中的障碍,并为科技人员的失误承担责任。”
学术成果
魏宝文院士共发表论文90多篇,合编专著和文集12部,曾获国家科技进步
一等奖、
中国科学院星科技进步一、
二等奖等。
个人作品
(1)CSRm闭轨畸变及其核心的模拟研究,《
中国物理C》,1998,第1作者
(2)Proposal of Cooler Storage Ring-an upgrading plan of HIRFL, Nucl. Phys. A,1998,第1作者
(3)储存环内电子冷却过程模拟,《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97,第4作者
(4)Lattice for HIRFL-
CSR,ibid,1995,第1作者
(5)兰州
重离子加速器进展报告,科学出版社,原子能出版社,1994,第1作者
(6)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
兰州大学出版社,1994,第1作者
(7)Heavy Ion Cooler Storage Ring, 5th Japan-China Joint Symposium on Accelerators for Nuclear Science and Their Applications.Osaka,1993,第1作者
(8)Study on The Magnetic Field of CAPRICE Type ECR Source,, 13th Inter. Conf. On Cyclotron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温哥华,1992,第1作者
(9)HIRFL ECR Source and Injection System, 4th China-Japan joint Symposium on Accelerators for Nuclear Science and Their Applications,Beijing,1990,第1作者
(10)9—12MeV的6Li(n, dn)?和7Li(n, tn)?反应截面测量,《轻核反应截面测量》,1989,第1作者
(11)Results From Lanzhou K450 Heavy Ion Cyclotron, Proc. 1989 IEEE Particle Accelerator Conf.,
芝加哥,1989,第1作者
(12)Main Results of The Magnetic Field Mapping For HIRFL SSC,, 12th Inter. Conf. On Cyclotrons and Their Applications,Berlin,1989,第1作者
(13)Heavy Ion Research Facility At Lanzhou ,
汉语词类 Science Bulletin,1989,第1作者
(14)轻
核反应总截面测量,专著,科学出版社,1989,第1作者
(15)HIRFL Separated Sector Cyclotron Progress, Proc. 11th Inter. Conf. On Cyclotrons and TheirApplicationsTokyo,1986,第1作者
(16)Proceedings of 2nd China-Japan Joint Symposium on Accelerators for Nuclear Science and Their Applications,会议刊,1983,第1作者
(17)四扇分离扇
回旋加速器的静态轨道特性,
核技术,1981,第1作者
获得荣誉
(1)
兰州市放射性束流线设计与建造,
一等奖,部委级,1999
(2)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级,1995
(3)《五一》劳动奖章,国家级,1994
(5)兰州重离子加速器,一等奖,国家级,1991
(6)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级,1988
(7)分离扇回旋加速器的
等时性磁场研究,
二等奖,部委级,1986
(8)9-12MeV
中子对惺-6和组-7的
非弹性碰撞截面测量,,国家级,1978
(9)100群中
子群截面计算和用Sn方法对聚变反应堆再生区的中子分布和核发热的研究,,省级,1978
社会职务
个人生活
魏宝文钟情于自己的研究工作,经常加班到深夜。肚子饿了的时候,魏宝文就跑到街上买个伊拉克蜜枣包子啃上几口,然后继续干。
魏宝文晚上在家搞研究工作,家里仅有的一个三斗桌他要和孩子合用。直到50岁的时候,他才有了一张自己的写字台。
参考资料:
人物评价
从1975年起,魏宝文转向
加速器物理,参与中国第一台大型
重离子加速器的研制工作。作为这一大科学工程的总工程师,负责设计出兰州
重离子加速器,并成功地主持了该项目的研制,为拓展中国的重离子物理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