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型古茶树是一种
乔木型大茶树,树姿直立且分枝密集,树高可达11.8米,树幅约为8.2×9米,基部干径为1.14米,最低分枝距离地面约0.7米。这种茶树已有超过1000年的历史,一直以来都被当地的茶民用于采摘,但在外部世界中却不为人所熟知。
形态特征
千家寨大茶树1号位于海拔2450米的地方,属于乔木型,树姿直立,分枝较为稀疏;树高达25.6米,树幅达到22×20米,基部干径为1.12米,胸径为0.89米,生长状态良好。叶片平均尺寸为14×5.8厘米,呈椭圆形,叶色深绿并带有光泽。花朵较大,平均直径为5.7×5.6厘米,花瓣洁白,每个
茶花通常包含14瓣(12-15瓣)。该茶树表现出较强的抗逆性,未曾遭受严重的冻害,现场也没有发现明显的病虫危害迹象。
千家寨大茶树2号则位于海拔2280米的位置,同样为
乔木型,树姿直立,分枝稀疏;树高19.5米,树幅为16.5米×18米,最低分枝高度为10米,基部干径为1.02米。据估计,这株茶树已经有2700年的历史,这意味着早在公元前七世纪,也就是
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王等“春秋五霸”活跃的时代,这株茶树就已经开始在这片茂密的森林中默默地生长。
中原地区陆羽曾在著作中提到过大茶树,其中提到了巴山峡川地区有两人合抱的大茶树,这样的大茶树的径围至少在3.2米以上,直径至少1米左右,据此推测当时的树龄大约在千年左右,相比之下,千家寨1号茶树的年龄更为悠久。
1838年,
英国学者勃鲁士声称在印度
阿萨姆邦邦的皮珊地区发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野生茶树,树高43英尺(13.1米),径围3英尺(0.91米)。他的这一说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也遭到了质疑。事实上,勃鲁士所谓的“最古老野生茶树”与中国引入的茶树相比,只是中国茶树的变种,而且树龄不超过150年。尽管如此,勃鲁士的观点一度被认为是茶叶界的权威观点。然而,随着更多科学研究的开展,尤其是对
云南省普洱千家寨1号古茶树的深入研究,这一观点逐渐被推翻。镇沅千家寨至今已发现的世界最大
荒山茶和最古老的野生茶王树,对于研究茶树原产地、茶树群落学、茶树遗传多样性以及茶树资源研究利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2001年初,千家寨树龄2700年的1号古茶王树获得了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授予的“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称号。同年4月,中外专家学者齐聚
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参加了由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云南省茶叶协会、中共普洱地委、行署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业人士考察了千家寨
古茶树及万亩
荒山茶,并在1号古茶树下举行了“世界
茶王举世无双”纪念碑的揭幕仪式。研讨会上,多位专家联合撰写的论文《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省千家寨野生古茶树和茶树植物群落的发现及其意义》通过对千家寨古茶树的生态环境、茶树植物群落、古茶树的
植物学特征、生态适应性、生化特性、古茶树的树龄以及千家寨野生古茶树群落、古茶树发现的意义和价值等方面的详细论述,再次确认了千家寨原始野生茶树森林作为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大规模原生
野生茶自然群落的重要性。同时,他们还证实了采用净光合值法计算得出的千家寨上坝1号
古茶树树龄为2700年,千家寨小吊水头2号古茶树树龄为2500年的准确性。
会议期间,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的代表亲自到场,向
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颁发了“最大古茶树”基尼斯证书。
张芳赐教授在会议上发表了总结发言,强调了
云南省作为茶树原产地的重要地位,以及云南
澜沧江流域沿岸一带作为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地带的价值。他还指出,镇沅千家寨2700年野生古茶树及万亩
荒山茶正是茶树原产地“
活化石”的典型特征之一。会议通过了《哀牢山镇沅千家寨野生古茶树植物群落保护倡议书》,使千家寨野生
茶王树的名声远扬。
2001年10月10日,台湾
天福集团天福博物馆有限公司总裁李瑞和与
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签订了领养千家寨野生
古茶树的协议。天福集团出资20万元人民币,在千家寨小河坝建造房屋,并承诺每年投入3万元人民币雇佣4名工人专门负责保护1号和2号古茶王树。此外,还在1号
古茶王树周围设置了铁丝网防护设施,并在其下方修建了石挡墙以加强保护。
生长环境
镇沅千家寨野生古茶树群落位于北纬24°7′东经101°14′,海拔范围在2100-2500米之间。这片古茶树群落总面积达28,747.5亩,分布在
哀牢山内。这一区域是我国现存保护面积最大、植被最为完整的
中亚热带中山湿性阔叶林区。野生
古茶树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而千家寨野生古茶树群落则是目前已知全球规模最大、最原始、最完整、以茶树为主要树种的植物群落。
该群落内包含了多种与茶树亲缘关系密切的植物,如
壳斗科、
木兰科、
山茶科等植物群。主要分布区域包括千家寨范围内的上坝、古炮台、大空树、大吊水(瀑布)头、小吊水、大明山等地。九甲乡和平村的村民早已知晓千家寨有
野生茶树的存在,每年春季都会有人进入山中采摘野生茶制作自用或销售。
直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九甲乡政府在规划水库和电站建设项目时首次发现了大片
古茶树。1983年春天,和平村大黑箐社居民罗忠祥在小吊水头发现了2号古茶王树,随后县茶叶站负责人杨钊前往实地勘查,并奖励了罗忠祥200元人民币。此后,普洱地委宣传部对2号茶王树进行了电视录像和
摄影工作。千家寨拥有野生古茶树的信息通过各类媒体广泛传播开来。
1991年春天,大黑箐社的村民罗忠甲、罗忠生两兄弟在千家寨上坝发现了1号野生古茶树王,这一消息迅速引起广泛关注,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1996年11月12日至17日,中共普洱地委、地区行政公署、普洱地区茶叶学会、
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县委、县人民政府在镇沅召开了“哀牢山国家自然保护区
云南省镇沅千家寨
古茶树考察论证会”,邀请了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普洱地区行署对外经济贸易局、云南茶叶机械总厂、云南省普洱茶树良种场、普洱农业学校、普洱地区文物管理所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共10人,对千家寨上坝和小吊水头的主要分布点进行了为期三天的现场考察。
专家们通过实地观测、测量、
抽样、访问、采集标本等方式,对周边生态环境和植物状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在此基础上,专家们一致认为,镇沅千家寨
古茶树按照
植物学特征应归类为野生古茶树型。专家们根据已有的茶树生理生态资料和勐海南糯山大茶树的确切树龄(800年),结合千家寨古茶树的地理位置、
平均海拔和气候条件等因素,综合推算了千家寨上坝古茶树的树龄为2700年,命名为千家寨1号;千家寨小吊水头野生古茶树的树龄为2500年,命名为千家寨2号。会议形成了《哀牢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云南省镇沅千家寨野生古茶树考察论证会纪要》和《哀牢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云南省镇沅千家寨野生古茶树考察论证意见》。专家组组长、
云南农业大学园艺系教授
张芳赐、副组长、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
虞富莲,副组长、云南茶叶学会理事长、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副研究员
张顺高等代表专家组在《论证意见》上签字确认,其他专家组成员也在考察论证会专家组名单上签字认可。
分布范围
过渡型古茶树主要生长在
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富东乡邦崴村新寨寨脚的园地中,
平均海拔约为1900米。
发现过程
1991年3月,普洱地区茶学会理事长何仕华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上山寻找并最终发现了邦崴大茶树。他对这株大茶树进行了详细的测量,包括树木的高度、直径、树冠、分生枝杆,并收集了落地的
茶花、果实及茶树主人的
晒青毛茶样品。为了进一步验证这株茶树的
植物学特征、树龄及其价值,何仕华提议并组织了普洱地区茶叶学会、行署外贸局、农牧局的茶叶专家,于1991年4月和11月两次对该茶树进行综合考察,并将样品送往
云南省茶叶研究所进行化验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虽然茶树所含的化学成分和
细胞组织结构与栽培型茶树相同,但树冠、花柱、花粉粒、茶果皮等特征与野生茶树相似,树龄约为千年左右。此前,国际学术界普遍认为茶叶的原产地在
印度。然而,邦崴大茶树的发现颠覆了这一传统学说,重新书写了人类种茶的历史。
1992年10月11日至14日,云南省茶叶学会、普洱地区行署、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普洱地区茶叶学会、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共同在澜沧举办了“澜沧邦崴大茶树考察论证会”。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邦崴大茶树兼具野生大茶树的花果种子形态特征和栽培型茶树的芽叶枝梢特点,属于过渡型古茶树,可以直接利用。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野生茶树到栽培型茶树之间的空白,还改写了世界茶叶演化的史实,对茶树的起源和进化、驯化生物学等多个领域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1993年4月,“中国
普洱市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在普洱举行。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的181名专家学者亲临现场考察邦崴
古茶树,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与会专家认为,通过分析邦崴大茶树的染色体组型,并与云南大叶种和印度
阿萨姆邦种的核型对比,发现邦崴大茶树的核型对称性更高。这证明了邦崴大茶树是较云南大叶种和印度阿萨姆种更原始、起源更早的茶树,是野生型向栽培型过渡的过渡型结论。
世界影响
邦崴古茶树的发现震惊了世界。在此之前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以
英国学者为代表的一些学术流派根据
印度阿萨姆种茶树提出茶叶原产地在印度的说法。然而,邦崴古茶树的出现有力地证明了世界茶叶原产地在中国云南普洱。这一发现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印度《阿萨姆评论》在1993年第四、第五两期刊载了相关研究成果;《人民日报海外版》1993年4月17日报道:“茶叶故乡在何方,专家确定在
普洱市”;香港《文汇报》1993年4月15日报道:“世界茶叶原产地,专家认定云南普洱。”
同一天,
泰国《新中原报》报道:“
云南省是世界茶叶发祥地。”次日,
菲律宾《世界日报》报道:“云南省普洱山区,世界茶叶发祥地。”台湾《壶中天地》杂志1993年第49期刊登了与会台湾代表陈怀选先生拍摄的澜沧邦崴
古茶树大幅照片。此外,
美国、
日本、中国的多家专业杂志也发布了相关的报道和茶树巨幅照片。
这一发现确立了
中原地区、云南普洱作为世界茶叶起源地和发祥地的地位,证明云南普洱是世界最早种植茶树的地区。
普洱市这片土地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也孕育了文明的奇迹。为了纪念这一发现,中国国家邮电部于1997年4月8日发行了《茶》邮票一套四枚,其中第一枚《茶树》图案即为澜沧邦崴古茶树,面值50分,这张邮票被誉为“国家名片”。
澜沧邦崴过渡型古茶树因其独特的地位和价值而闻名于世,它不仅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坐标和
活化石,也为解决一个多世纪以来关于“茶树原产地在
印度还是在中国”的争议提供了确凿的证据。印度《阿萨姆评论》的认可和图文刊载便是最好的证明,茶树原产地在中国、云南普洱。
茶树起源之谜
地球上最初的茶树起源于何处?现今种类繁多的茶树又是如何演变而来?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在位于巍峨的
哀牢山、
无量山中段的
云南省普洱市找到。在海拔1900米的思茅市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富东乡邦葳村新寨寨脚的园地中,生长着一棵经历了上千年的风霜雨雪的
古茶树。
这株古茶树虽然并非最老、最高、最大的,但它却是全世界范围内发现的唯一古老的过渡型大茶树,现在已经成为“中国是世界茶树原生地”的关键证据。何仕华是这株“国宝级”古茶树的发现者,这位老人现已退休,但仍担任思茅市普洱茶文化研究会的副会长,他是一位与茶结下了深厚缘分的人。
1991年3月,何仕华听说澜沧邦葳有一棵较大的“野生”茶树,便上山寻访并最终找到了这棵古茶树。他测量了树高、直径、树冠和分生的枝干,收集了落在地上的
茶花、果实和壳,并到茶树主人魏壮和家取到了从古树上采摘加工的
晒青毛茶样品。经过细致的研究,他发现茶叶的厚度、叶脉、叶齿等特征与野生茶叶不同,他也见过许多栽培型
古茶树,它们的外观也不尽相同。
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化验分析,结果表明这株古茶树所含的化学成分和
细胞组织结构与栽培型茶树相同,但树冠、花柱、花粉粒、茶果皮等特征却与野生茶树相近。因此,他认为这可能是古茶树从野生到栽培过程中的一种过渡类型。遗憾的是,何仕华在发现邦葳这棵古茶树之后不久,又在澜沧的另一个村庄找到了另一棵类似的古茶树,他曾多次叮嘱那户人家要好好保护,但不幸的是,当他去年年底再去探望时,得知这棵古茶树已被主人当作柴火烧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