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同(1780年-1831年),字异之,江宁上元(今
南京市)人,近代散文家。自幼丧父,家贫,早年从
姚鼐学习于钟山书院。管同为文“论事深切,绝出流辈”,与
梅曾亮、
方东树、
姚莹为桐城四杰。
爱新觉罗·旻宁五年(1825年),
陈用光典试江南,管同中举。道光六年,安徽巡抚
邓廷桢聘为幕僚,为其子授课。道光十一年(1831年)偕廷之子赴
北京市,卒于途中。有子
管嗣复。
管同与同乡方东树与梅曾亮与
刘开都是姚高足弟子,论学为文一遵姚氏轨辙,史称“鼐门下著籍者众,惟同传法最早”(《
清史稿》),梅曾亮即受管同影响,才改习古文。然管同颇能自立,论学之作,往往直言姚氏所失,曾自叹不得复见其师而更正之(《读六韬》)。
张舜徽说他“虑周思密,发昔人所未发。疑古之识,欲度越其师”(《
清人文集别录》)。所为文章,则特贵宏毅,偏重阳刚之美,“师姚先生之文而不袭其派”(
邓廷桢《因寄轩集序》)。但成就不及
梅曾亮。
管同之文,长于议论,时有卓见。他本有志经世,然会试不中,胸怀所蓄,抒发为文。撰《拟言风俗书》、《拟筹积贮书》、《禁用洋货议》等,纵论天下大计,指陈弊端,颇中肯□,逆料事态发展,亦时具远识,传诵一时。
管同亦能为诗词,
方宗诚称其诗“缔情隶事,创意造言,论者以为得
苏轼之朗峻”(《管异之先生传》)。有《因寄轩诗集》、《皖水词存》等,俱未刊行。其诗仅零星见于《
晚晴簃诗汇》等总集所录。
已刻者有《因寄轩文集》,殁后一年,
邓廷桢为之付梓,
光绪五年(1879)重镌,包括初集10卷,二集6卷,补遗1卷。
自明祖都
江宁区,而杨吴城围于城内,其水流日就狭。及其东至竹桥,有水穴城来会。古所谓青溪一曲者也。折而南流,至柏川桥,再会钟山之水。又稍南,过大中桥,则
淮河入东关,与相灌注,杨吴城濠虽就狭,而会是三水,半里之间,势犹浩瀚。又其地北见鸡笼,东北见钟山。而东岸率果园菜,杂植桃杏韭之属。山林映带,舟往来。虽居城中,殆无异于郊外。
予自归江宁,家凡六徙。近乃宅居是水之西。老屋百年,尘埃渗漏。每暑日激射,阴雨连绵,蒸炕沾淋,顾视无可逃避。予居之未尝不适也。独其屋仅四间,自奉母处妻置厨外,了无燕息之所,意尚阙然。
爱新觉罗·颙琰十五年归自
山东省,始即第二室屏后一楹地,为小轩,颜曰“抱膝”。借书满架,置榻一张,偃仰啸歌,即获其所。然其为地,前近市,后连闺,而左则直接邻家;不壁而板,凡夫行旅之歌唱,妇孺之,鸡犬之鸣吠,嘈杂喧,殆无时不至。而当予神会志得,抗声高诵,家人每笑谓其音聒人。三者之声,盖往往为所掩也。昔
诸葛亮隐处
隆中,抱膝而吟《梁甫》。时人问其志,但笑而不言。予之名轩,岂敢以武侯自命,盖亦陶公所云容膝易安之意而已。然予既厌薄文辞,又不汲汲然志在科举,斗室一间,讽书不辍。有相问者,予将何以答之耶?轩既葺,居者一年。明年,予为人所招,不恒在家。而其室遂废。然一时之兴,有不能忘,故追而记之。
柏川桥者,与予所居后户对。其前户所临街,称名多异。或曰:其地古属绵乡,名曰绵乡营。或曰:柏川桥北百余步外,其地为明之
东厂;至今犹名曰东厂;而此地则明之饷营也。是二说者,今皆不可考云。
“
诸葛亮”句:《三国志诸葛亮传》:“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梁甫吟》,也名《梁父吟》,乐府曲名。又《
诸葛亮传》注引《
魏略》:亮“每晨夜从容,常抱膝
李公朴”。
本文选自《因寄轩文集》卷七。这是一篇书斋记,详细叙述了抱膝轩的地理环境和命名由来。作者既仰慕居隆中的诸葛亮,更愿效仿“结庐在人境”,能“心远地自偏”的
陶渊明,在容膝小室之中、在四面喧闹的环境中,“抗声高诵”,读书自娱。全文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不慕功名的生活志趣。读者也可借此文窥知陶渊明式的生活情趣对文人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