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熙
书法家
谢熙(1896-1983),字张熊,别号止园,是一位中国书法家,书法、绘画和诗歌创作均有涉猎。谢熙在16岁时就开始在广州教忠学堂学习。他的书法师从苏若潮和陈炳昌,初时喜习颜、欧字体,后来专攻汉隶,勤于摹写张迁碑,其书法风格刚健有力,不失细腻,青年时期已为人所知。
人物生平
谢熙,祖居住市桥镇前锋大街11号止园内。他早年求学于广州,后从商,余暇勤习书画,尤为擅长隶书和画梅花。谢熙曾与春睡画院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高其峰、陈韵张纯初等人组织“青游会”,以书画自娱。他一生醉心于书画艺术,从小追随苏若湖、陈炳昌等为师,善书四体,也热爱拳术,曾是精武体育会广州分会中坚人物。他的榜书为人喜爱,如当时广州西口嘉南堂五楼的“广州精武体育会”以及“文缘馆”“佳栈”“大同大酒家”,等等都是他所书写,其书画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
谢熙25岁时已为人所知,抗日战争前在家乡市桥城门头坊建造一间颇有规模的园舍,装修别致,饶具风雅,取吉祥之义,自书其舍日“止园”,迄今仍存。止园落成不久,抗日战争烽火燃及广州市,故乡相继沦陷,他避难香港特别行政区,并以书法教学就任于港中同济中学和九江中学,随后又回归广州。
从1927年始,他着手整理修订石桥(市桥)乡土文化《市桥谢氏诗钞》,因收集不全,更名《市桥谢氏诗存》,得诗408首,由陈韵题名,于1932年成书。该书记录从明嘉靖至爱新觉罗·旻宁300多年市桥街谢氏先祖的诗集,是番禺区地区颇有研究价值的地方文献。
1943年,他在广州文明路开设“文缘馆”,专门介绍广州名家书画,抗战胜利前夕,迁往十八甫路广州市书画名流常集此切磋书画技艺。日寇投降后,他的书画活动更加频繁。此间,他先后出版了《止园论书》《广书谱》两书,并在大报上开设《书法讲座》,或深入学校讲课,通过各种途径,普及书法知识,为社会培养书法人才。抗战胜利后在广州与书画家赵崇正黎葛民黄独峰、周千秋、黄庸斋、张韶石等人结社,每月雅集挥毫。
1948年他与广州黄独峰、黄启、黄鼎萍、麦汉永、冯壁、张韵石、周一峰、赵崇正、黎葛民等于海角红楼成立了《丹荔书画社》,并在红楼和中山纪念图书馆举办书画展览及出版《丹荔书画集》。
新中国建立后,他在广州市积极参与市文联的筹建。1951年夏,他漫游北京,拜书画前辈齐白石罗复堪两位先生,览遍故都文物古迹;沿途参观访问,耳闻目睹全国农民翻身带来的丰收喜悦,大受鼓舞,回来创作了《十足丰收》的国画和书写了“清除恶霸,保护人民”的对联。
1952年,他旅居香港特别行政区,仍以“文缘馆”会聚文友,并在香港湾仔轩尼诗道289号三楼成立“谢熙书法研究院”授徒传技,求书者众多,而他不分小字、榜书,即使高宽1.3米的大字,也无须放大,片刻即书生而成。对求取作品的人有求必应,从不高价取值。故他的书法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便已遍布港九商市及文化单位。如惠康、永安,大元等公司,国际、嘉丽华酒楼、新鸿基地产、通亨银行等招牌大字均为其所书。
1956年前后,他10次在香港大会堂等地举办个人和师生书画展览,深得社会好评,多次应邀到香港大学、葛量洪师专学院、圣普罗堂、喇沙书院、电视台等讲学。
1983年4月13日,谢先生以87岁高龄告别于九龙圣德勒撒医院。
主要成就
谢熙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设立“谢熙书法研究院”广招学员,到大学、电视台等讲学,出版《书法浅言》《谢熙书画集》《丹荔书画集》《谢熙书品》《谢熙楷书基本笔法》《谢熙书格言联轴汇辑》及法贴、字格等十数种书法教学工具书籍。他的正楷字格,为香港某些学校选作写字教材。他的生平及成就被编入《香港年鉴》(1983)香港人名辞典内,成为“岭南名书法家”和“书法教育家”。
作品特色
谢熙尤以隶书最为人推崇,隶书方面保留了汉碑的庄重、雄厚、拙朴,还揉合了晋人的“神韵潇洒”,集汉晋之长而去之短。在楷书方面,气清神秀,点划有致,具南帖之温雅而无“气尚卑弱”之弊,刚柔并济,文质兼备,富于韵味而不失法度。
参考资料
谢熙 简历 - 名人简历.名人简历.2021-12-21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主要成就
作品特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