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下疳
一种由杜克雷嗜血杆菌所致的性病
软下(chancroid,soft chancre,ulcus molle)是由杜克雷嗜血杆菌所致的性病,软下疳发病率次于梅毒淋病而居第三位,因此也称第三性病。该病传播途径有两种,性接触传播是主要方式,也可通过血行传播。其中软下疳患者是重要传染源。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每年患软下疳者约700万例,主要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的贫困阶层,60%的男性患者与妓女接触而被传染。多项调查表明,在软下疳的流行地区,该病常见于男性,女性相当少见,男女之比约为9∶1。
软下疳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有学者认为外伤或皮肤破损是杜克雷嗜血杆菌进入表皮的必备条件。软下疳临床上表现为生殖器1个或多个剧痛性溃疡,可伴腹股沟淋巴结化脓性炎。根据流行病学背景、不洁性接触史、典型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分泌物或脓液直接涂片、细菌分离培养、血清学检测等)结果可诊断该病。软下疳的治疗主要包括氧沙星、红霉素头孢曲松钠等药物治疗,局部治疗以及手术治疗。
软下疳可通过安全的性行为、积极宣传、帮助公众了解该病传播的危害等措施进行预防。预后一般无不良后果。1852年法国人巴瑟罗(Bassereau)从临床上将软下疳与梅毒区分开。1889年意大利人杜克雷(Ducrey)发现该病具有传染性,并在溃疡渗出物中发现一种微生物,断定软下疳是由这种细菌引起的。
病因
病原学
杜克雷嗜血杆菌兼性厌氧菌,革兰染色阴性,菌体呈球杆状,两端钝圆,无鞭毛和荚膜,不形成芽胞,长约1.5~2.0μm,宽约0.2~0.5μm,常排列成平行或链状,在溃疡面脓液中的菌体为链锁状、双球菌状、大球菌、棒状等多形性,从病灶中或培养菌落中取材检查可呈特征性的“鱼群状”或“指纹状”排列。在淋巴结组织切片中可见典型的连锁杆菌。人工培养必须供给新鲜血液才能生长,故称嗜血杆菌。大多在细胞外生长,少数在细胞内呈团状分布。将腹股沟脓肿的脓液接种于兔血琼脂培养基胎牛血清琼脂培养基分离出该菌。培养48小时的菌落特征为灰白色,直径约2mm,表面光滑,边缘整齐,单个菌落中细菌结合紧密。
该菌耐寒能力很强,低温条件下可长期生存,5℃中可生存1周,冻干时可能生存1年。但对温热耐受力较差,65℃时即很快死亡,43~44℃以上温度则失去抵抗能力,20分钟即可死亡。对42℃抵抗性稍强,但4小时死亡。在37℃中可活6~8日,10~20℃之间7~10日后可死亡,在此温度中较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抵抗力弱,较淋球菌强,对寒冷抵抗力较强,对干燥的抵抗性弱。
发病机制
杜克雷嗜血杆菌引起生殖器溃疡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有学者认为外伤或皮肤破损是杜克雷嗜血杆菌进入表皮必备条件,但需要接种的量还不太清楚。尚未证实杜克雷嗜血杆菌有毒素或细胞外酶,与其毒力有关的因子包括菌毛、脂多糖、铁离子相关蛋白、热休克蛋白、溶血素等。有毒力的杜克雷嗜血杆菌能抵抗中性粒细胞吞噬和杀灭,能诱导机体免疫应答产生迟发型超敏反应而引起组织损伤。
机体感染杜克雷嗜血杆菌后,人体主要靠中性粒细胞参与清除软下疳局部细菌。别的免疫途径是否参与杀灭细菌作用尚不清楚,如补体激活的替代途径,补体是否参与了杀灭血清中的杜克雷嗜血杆菌,这个过程可能主要是抗体依赖性的。补体起到增强抗体的作用。应用杜克雷菌抗原免疫印迹吸附试验可检测到血清IgG、IgM抗体增多。通过血清抗体试验表明存在特异性抗原表位。用杜克雷菌作兔皮内感染实验可引起很强的抗体反应,其抗体合成的经过与其他细胞感染相同。然而杜克雷菌的免疫应答对宿主本身所起的作用仍不清楚,人类可重复感染。因此不存在完全保护性免疫。
流行病学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每年患软下疳者约700万例,主要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的贫困阶层。据统计,南非地区的男性软下疳病例占生殖器溃疡的22%,女性占14%。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美国加拿大等发现有软下疳的暴发,主要发生在贫穷的、异性恋的人群中,这些人常与娼妓有性接触,其中男性软下疳患者50%以上是与娼妓接触传染的。中国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发病率较高,60年代以后经大力防治几乎绝迹,1991年以后开始有个案报道,并有上升趋势,病例主要在沿海地区,但都未经培养鉴定证实。
该病主要由性交传染,妓女是杜克雷嗜血杆菌的主要储主,60%的男性患者与妓女接触而被传染。多项调查表明,在软下疳的流行地区,该病常见于男性,女性相当少见,男女之比约为9∶1,可能由于发生于阴道及宫颈的损害不引起症状,难以发现之故。
病理学
软下疳病理检查示急性化脓性炎症改变,溃疡显示三个区的特殊病变:浅区由中性白细胞、纤维蛋白、红细胞、坏死组织和细菌构成一狭窄带;中区较宽,有很多新生血管并有结缔组织水肿;深区在真皮深部,有密集的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在损害附近的组织内,成纤维细胞增生及组织间水肿。使用针对杜克雷杆菌的单克隆抗体染色可在粒细胞浸润层及溃疡组织的纤维蛋白中查找到杜克雷杆菌。
传播机制
主要传染源
软下疳患者是该病的重要传染源,急性期传染性更强。
传播途径
软下疳的传播途径有两种,性接触传播是主要方式,也可通过血行传播。
易感人群
人群对软下疳普遍易感,但男性患病率更高。
临床表现
软下疳的最突出特点是溃疡疼痛剧烈。潜伏期最短1日,长者可达10日以上,大多在性接触后4~5日发病。患者女性较多,男女比例约为1∶2,但女性症状较轻或无症状,男性多从患病的妓女处感染而患病。但也有人认为男性多于女性,原因是男性外生殖器部位的损害容易被发现,而女性在阴道或宫颈的损害常因无症状而被忽略。
男性损害好发于冠状沟、包皮系带、包皮内侧、尿道口、龟头和阴茎;女性多见于阴唇、阴道口、阴蒂肛门等处,少数发生在宫颈和尿道内。生殖器以外的损害也曾有报道。初起损害为小的炎性丘疹,1~2日后迅速变为脓疱,然后破溃形成表浅溃疡,溃疡边界清,可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不整齐,直径约0.2~2.0cm,深约2~3mm,周围皮肤发红,基底有脓性分泌物,除去后可见基底为血管丰富的肉芽组织,触之柔软剧痛,易出血。起初溃疡数目多为一个,但因自身接种可出现多个,亦可扩展到腹部、大腿、手、唇及会阴等处。女性患者发生在阴道及宫颈的溃疡很少疼痛,但常诉尿液流经溃疡时烧灼样痛。溃疡一般经过1~2个月后愈合,遗留瘢痕。此外,还可发生异型软下疳,如毛囊性、滤泡形、隆起性、崩蚀性或匐行性软下疳等。
并发症
软下疳发生1~3周后,有10%~50%患者出现单侧或双侧急性腹股沟淋巴结炎和淋巴结周围炎,俗称横。淋巴结肿大、疼痛,表面皮肤发红、肿胀,可有剧痛、高热及全身不适。肿大的淋巴结可化脓破溃形成溃疡,常为单腔穿孔,俗称“鱼口”。通常需2~4周才能愈合。女性淋巴结炎相对少见,可能与女性生殖道淋巴引流与男性不同有关。
若患者原有不完全包茎,当包皮发生软下疳时,因炎症水肿可引起完全包茎或嵌顿性包茎。
合并梅毒形成混合性下疳。
检查诊断
检查项目
分泌物或脓液直接涂片
阳性率30%~50%。从溃疡边缘或底部取材,或从横痃中抽取脓液涂片,做革兰染色,能检出革兰阴性短杆菌,排列成短链。敏感性达40%~60%。但由于溃疡分泌物中可以有其他类似形态的微生物,而横痃中的脓液较难找到病原体,涂片检查结果只能作为一种推测,不能确诊。
细菌分离培养
该法敏感性不高,低于80%。将未破的横痃内脓液接种在培养基上,加万古霉素(3μg/ml)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在潮湿,pH 7.0~7.2,温度32~34℃,含5%二氧化碳的条件下培养。在血琼脂上生长的菌落呈半透明状,灰黄或灰白色,直径1~2mm。挑取菌落作革兰染色及生化反应可鉴定菌种。该菌具有硝酸盐还原酶,能使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氧化酶试验阳性,过氧化酶试验阴性。
血清学检测
感染杜克雷嗜血杆菌能产生抗体,通过血清学检查,不论是补体结合,凝集反应以及荧光抗体间接法等均可证实,但尚未推广,相关研究发现抗-IgM敏感性为74%,抗-IgG敏感性为94%,其特异性分别为84%和64%。
PCR检测杜克雷嗜血杆菌
此方法检测细菌脱氧核糖核酸,科研上应用多,临床诊断未有可用试剂。
诊断原则
根据当地流行病学资料,起病前4~5日有不洁性生活史,外生殖器部位疼痛性溃疡,基底软,表面有脓性分泌物,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疼痛,暗视野检查和梅毒血清试验阴性应考虑该病,若涂片查到革兰阴性短棒状杆菌,接种分离出杜克雷嗜血杆菌即可确诊。
诊断指标
软下疳主要诊断依据有:①一个或多个阴部溃疡;②暗视野显微镜检查梅毒螺旋体阴性;③梅毒血清学试验阴性;④病损潜行性边缘取材涂片,用瑞氏染色未发现朵诺凡小体(肉芽肿荚膜杆菌),而用革兰染色可找到短小的革兰阴性杆菌。
鉴别诊断
软下疳需与梅毒性硬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生殖器疱疹以及急性女阴溃疡相鉴别。
梅毒性硬下疳
梅毒性硬下疳潜伏期较长,数目少,多为1个,溃疡基底呈软骨样硬度,而非柔软性溃疡,溃疡不痛,基底分泌物为浆液性,腹股沟淋巴结无痛性肿大,不破溃。暗视野检查可发现梅毒螺旋体,梅毒血清反应阳性。
性病性淋巴肉芽肿
外生殖器的原发溃疡很轻微,且常无明显自觉症状,数日自愈不留瘢痕。腹股沟慢性淋巴结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病程多为慢性,全身症状比软下疳轻。
生殖器疱疹
生殖器疱疹为群集性水痘,破后形成表浅糜烂,少量渗出,局部有微痒或疼痛,病程短,1周左右可痊愈,但容易复发,皮疹处可分离出单纯疱疹病毒。
急性女阴溃疡
急性女阴溃疡多见于青年女性,可无性接触史,在阴唇部出现多发性痛性溃疡,可反复发作,溃疡分泌物中能查到革兰阳性粗大杆菌。
治疗
对于软下疳的治疗应及时、足量、规则。在治愈前,应避免性生活。在随诊期间,性生活应使用避孕套。
药物治疗
磺胺四环素曾经是治疗软下疳的首选药物,但因耐药菌株的出现已不再使用。常用药有:①氧氟沙星:首次400mg,以后200mg,口服,每日2次,共6日;②红霉素:500mg,口服,每日4次,连服10~14日;③头孢曲松钠:250mg,1次肌注;④阿奇霉素:1g,1次口服。亦可根据当地病原体的药物敏感试验来选择药物。
局部治疗
为减轻疼痛可做湿敷,未破溃的丘疹或结节,外用鱼石脂或红霉素软膏。对于软下疳或淋巴结溃疡,可用过氧化氢高锰酸钾液冲洗后外擦红霉素软膏,因软下疳易于自身接种,应做好局部清洁消毒。对腹股沟脓肿穿刺抽脓后注入药物。
手术治疗
晚期已形成组织破坏、瘢痕及畸形者,可行外科手术治疗。对包茎患者应先用以上药液浸泡或湿敷,治愈后应行包皮切除术。
预防
对于软下疳可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预后
预后一般无不良后果,应在治疗3~7天后进行复查,如治疗有效,3天内溃疡好转,7天内体征改善。症状消失和病原学检查阴性可判痊愈。
历史
1852年法国人巴瑟罗(Bassereau)从临床上将软下疳与梅毒区分开。1889年意大利人杜克雷(Ducrey)发现该病具有传染性,并在溃疡渗出物中发现一种微生物,断定软下疳是由这种细菌引起的。约在1900年学者们首次培养杜克雷嗜血杆菌获得成功,确切地证实了软下疳是由该菌所引起,为纪念Ducrey,将此菌命名为杜克雷嗜血杆菌。20世纪60年代后此病在中原地区绝迹,80年代以后中国部分地区有散在病例报道。
参考资料
chancroid.ICD-10官网.2024-05-19
Chancroid.ICD-11官网.2024-05-19
目录
概述
病因
病原学
发病机制
流行病学
病理学
传播机制
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临床表现
并发症
检查诊断
检查项目
分泌物或脓液直接涂片
细菌分离培养
血清学检测
PCR检测杜克雷嗜血杆菌
诊断原则
诊断指标
鉴别诊断
梅毒性硬下疳
性病性淋巴肉芽肿
生殖器疱疹
急性女阴溃疡
治疗
药物治疗
局部治疗
手术治疗
预防
预后
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