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磊,大豆遗传育种专家,曾主持和参加多项国家大豆品种选育研究工作,并且所带领的科研组多次安徽省科学技术
三等奖。
人物经历
张磊,男,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
安徽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先后培养了硕士研究生3名;博士研究生1名;博士后1名。
1982年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植保系。
1982年至1995年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蒙城大豆研究所工作。
1996年至今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工作。
1999年11月到
新加坡国立大学交流学习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
2002年、2004年到美国Iowa State University合作开展大豆分子遗传及
杂种优势研究。
2007年12月到
俄罗斯国家农业科学院交流作物遗传育种研究。
社会任职
1. 安徽省植物病理学会常务理事。
2. 安徽省作物学会副秘书长。
3. 中国大豆专业委员会理事。
4. 中国大豆产业协会常务理事。
5. 黄淮海大豆育种协作网副主任。
6.《
大豆科学》、《
大豆通报》、《
安徽农业科学》等编委。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为大豆遗传育种工作。
主要贡献
科研项目
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育种攻关、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科技攻关等项目,参加选育新六青、皖豆6号、10号、19号等大豆品种。
1、主持省重大科技攻关:高产、优质、专用夏大豆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
2、参加农业部行业科技专项:黄淮海南部高蛋白大豆生产技术体系。
3、参加国家863计划:优质高产多抗专用大豆分子品种创制。
4、参加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黄淮优质、高产、专用夏大豆育种技术研究与新品种选育。
5、主持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高产高蛋白大豆皖豆24试验与示范。
6、主持省科技攻关:杂交夏大豆制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7、参加国家863重大专项:杂交大豆高效制种技术研究与应用。
8、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豆M型质核互作
雄性不育恢复基因遗传特性的研究。
9、参加国家863计划:大豆
杂种优势利用与优质超高产新品种培育。
10、主持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皖豆系列高产优质多抗夏大豆新品种区域试验与示范。
11、主持国债资金项目:国家野生大豆种质资源
淮河下游原位保护示范区。
科研成果
1、主持,高产高蛋白高抗孢囊线虫病皖豆16号品种的选育与推广,2005年安徽省科学技术
三等奖。
2、主持,育成皖豆16号、21号、24号、26号、蒙9801、国审合豆1号、
合豆5号、蒙91-413和蒙9793等高产优质大豆品种。
3、主持,育成中国第一个杂交夏大豆“杂优豆1号”(皖豆25)。
4、主持,杂交夏大豆的创制及其特性研究,2008年安徽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5、参加,优质(高蛋白)大豆新品种配套高产栽培新技术的研究,2004年安徽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发明专利
1、杂交夏大豆的制种方法 张磊; 戴欧和; 黄志平;李杰坤;王可珍;康军科;张丽亚;
胡晨;胡国玉【
中国专利奖】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2010-03-10
2、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的选育方法 张磊;
戴瓯和;黄志平;李杰坤【中国专利】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1998-10-28
论文专著
出版专著
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出版著作4部。
1、主编《大豆增效栽培》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年
2、参编《
黄淮海夏大豆及品种参数》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年
3、参编《中国大豆品种志》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年
4、主编《大豆科学栽培》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年
发表论文
1、大豆质核互作
雄性不育系W931、A及其保持系种子和花药的
蛋白质组初步研究
3、安徽省大豆花叶病毒株系动态变化初步调查
4、空间搭载对夏大豆品种的诱变效应
5、高蛋白大豆新品种蒙9803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
8、安徽大豆产业发展的思考
9、大豆新品种皖豆24的试验示范与推广
10、国家大豆核心种质在黄淮夏播生态区的农艺性状及适应性初探
12、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W、931、A及其保持系不同器官的可溶性蛋白的
电泳分析
13、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W931A及其保持系的差异蛋白质组学比较分析
15、安徽省育成的25个大豆品种的产量和品质分析及育种对策
16、大豆M型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W931A具恢复基因的品种地理分布
17、大豆M型质核互作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遗传研究
18、杂交大豆杂优豆1号选育
19、皖豆26号大豆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20、氮肥施用对杂交大豆生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21、安徽省大豆生产育种的历史与现状及发展对策
22、皖豆系列大豆品种的选育评价及发展策略
23、蒙9449大豆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24、安徽省野生大豆资源考察研究初报
25、黄淮夏大豆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评价
26、大豆M型
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SSR标记初步定位
27、植物
脂肪氧化酶同功酶快速检测技术在无豆腥味大豆育种上的应用研究
28、M型杂交大豆新组合HS9816高产原因及栽培技术研究
30、皖豆系列高产优质多抗夏大豆新品种区域试验与示范
31、合豆2号(蒙91-413)大豆新品种的选育
32、皖豆系列3000kg/hm~2无公害大豆栽培模式及调控策略
33、夏大豆3000kg/hm~2栽培技术指标与技术操作规程
34、发展皖豆系列无公害大豆的技术研究
35、合豆1号、合豆2号无公害生产示范技术探讨
36、
太和县大豆3000kg/hm~2(200kg/667m~2)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明白纸
37、苜切叶蜂在杂交大豆育种上的应用
39、M型杂交大豆育种研究进展
40、高蛋白大豆新品种皖豆24号选育及栽培技术
41、M型杂交大豆研究进展与展望、
42、高抗倒伏大豆新品种合豆3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43、大豆质核互作M型
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及其育性表现
44、创立优质毛豆品牌、推进安徽省毛豆生产产业化
46、大豆雄性不育系柱头活力研究
47、安徽省大豆生产发展概况及其特点
48、皖豆系列大豆品种系谱分析
49、高产大豆新种质
50、大豆M型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W931A三系配套及强优组合的研究
51、夏大豆MN413单产4726kg/hm~2高产栽培技术
52、国审合豆1号大豆新品种选育
53、安徽省大豆生产现状及特点
55、利用M型质核互作不育系配制高产组合的研究
56、大豆质核互作不育系W931A的选育研究
57、中国大豆种质资源抗大豆
孢囊线虫5号生理小种鉴定研究
58、安徽淮北地区大豆孢囊线虫生理小种研究初报
59、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孢囊线虫5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鉴定
61、M型杂交大豆应用技术研究
获奖记录
1、获全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先进个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