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匡政(1969年4月-),祖籍安徽
太湖县,合肥人,现居
北京市,著名诗人、学者和文化批评家。1986年开始在各类文学杂志发表诗作,共800多首,作品入选60多种诗歌选本,如《
中国第四代诗人诗选》《中间代诗全集》《朦胧诗二十五年》《中国当代诗歌经典》等。叶匡政著有诗集《
城市书》(1999年,
花城出版社)、长诗《"571工程纪要"样本》、文化评论集《
格外谈》(2013年,
商务印书馆)、《可以论》(2015年,中信出版社)等。他还曾是《
南方周末》《
新京报》《
南都周刊》《
北京青年报》、
香港特别行政区《
东方日报》等海内外媒体的专栏作家。 叶匡政曾获得台湾第一届双子星国际新诗奖、国内10多种诗歌奖、首届中国新銳媒体评论大奖金奖、博客十年"影响中国百名博客"奖等荣誉。2010年和2012年,他分别入选“华人百大公共知识分子”。2016年,叶匡政再次入选“1917-2016影响中国百年诗人百强”。
叶匡政最初的诗歌创作可以追溯到1983年,“初三的时候,同座同学喜欢写诗,于是我也回去写了一首,拿来告诉他这是我从杂志上看来的,问他写得怎样,他说写得很好!还一句一句解释给我听。”从那以后,叶匡政开始了诗歌生涯,一些作品在当地报纸上发表,还入选了《中学生优秀诗歌选》。高中时代主编了校报与诗刊,写了
合肥市中学生第一首早恋的诗,读博尔赫斯和
弗兰兹·卡夫卡,渐渐在那个城市的中学生里出了名。到大学时,诗仍然是叶匡政的信仰,是他眼中不朽的事业,同时也是贴心的安慰。那时他的理想就是做一个诗人,一个文化学者。
1992年4月,大学毕业才一年多的叶匡政,南下
广东省,将多年来对城市的体验,写成了《
城市书》系列组诗。1999年,叶匡政出版诗集《城市书》,在诗坛引起很大反响。
2001年,叶匡政受诗人
简宁邀请,进入了
北京市的出版行业。当时他们组建了一家图书公司,叫嘉孚随,叶匡政担任副总,股东包括
邹静之、
莫言、黄永厚等十几位京城文化界名人。为了更完整地实现自己的想法,半年后,叶匡政在北京创办了合德堂文化公司。他出版的
林贤治《
鲁迅的最后十年》《孙中山在说》《当年事》《大往事》等,都取得不俗的反响。
2006年10月,
新浪编辑邀请叶匡政在新浪开博。当时叶匡政的朋友
赵丽华因为“梨花体”,正在广受网友的偏激质疑,也让叶匡政看到了网络的巨大威力。第一篇博文,叶匡政就理直气壮地宣称“文学死了!一个互动的文本时代来了”。编辑看过后叫好,随即在新浪首页推荐。一石激起千层浪,短短几天点击量便达到数万,并被数千家网站转载。叶匡政趁热打铁,连续抛出了关于文学死亡的系列文章,越来越多的媒体和学者关注到他的声音。南方都市报、香港大公报、南方周末等纷纷发表讨论文章,知名作家与评论家
格非、
残雪、
李陀、陈晓明、
朱大可等都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不乏对叶匡政激烈的批评。叶匡政是在各种争议声中,走上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批评家的道路。
1990年代初他开始“城市中的心灵之书”的写作,作品客观、沉思、精敏、准确地探究了现代人深层经验的多重内涵,昭示了新的都市诗歌“说话人”的出现,对中国城市的汉语诗歌表达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2006年10月发表《文学死了!一个互动的文本时代来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十四种死状》《中国文艺复兴宣言》《
孔子为何哭了?》《土改学》等一系列文化历史批评文章,在文化界及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是新世纪以来的标志性的文化事件。
1993年,获《
飞天》文学月刊诗歌
一等奖;1994年,获《诗歌报月刊》“跨世纪实力诗人集结”金奖、《星星诗刊》第三届中国星星新诗奖一等奖;1995年,获《诗神》月刊全国新诗奖一等奖、“天雄杯”新诗奖一等奖;1997年,获台湾第一届双子星国际新诗奖;2009年,获首届中国新锐媒体评论大奖金奖、博客十年“影响中国百名博客”奖;2010、2012年入选“华人百大公共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