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雪
中国当代女作家
残雪(1953年5月30日-),原名邓小华,湖南耒阳人,中国当代作家,被誉为先锋派文学的代表人物,因其小说的风格和主题被称为“中国的弗兰兹·卡夫卡”,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之一。
残雪于1953年5月30日出生于湖南长沙,父母都曾在报社工作过,在父母的影响下,残雪从小就接触了许多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小学毕业后,残雪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而失学打工并自学外语,在多次辗转下成为了一名英语代课老师。1977年残雪成婚后,在与丈夫经营裁缝店之余开始逐步尝试写作。自1985年起,残雪的《污水里的肥皂泡》《黄泥街》等多篇作品被刊登发表,之后她坚持创作,作品风格逐步从阴森黑暗转变为空灵诗意,也更加注重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1995年残雪父亲去世后,残雪的创作风格再次发生转变,作品中增加了许多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思考。其代表作《山上的小屋》《黄泥街》《苍老的浮云》《五香街》等风格独树一帜,自称一派“新实验小说”。
残雪的现代主义文论借鉴了西方作家哲学家的思想,呈现出少有的“体验—解析式”女性主义风格文论。她的文学作品没有固定的模板和结构,是跟随人物内心的冲动展开的。其中人物与环境、灵魂与肉体等多种矛盾冲突,通过作品中寓言式的、诗意的、幽默的语言展现出来。残雪的创作思想与艺术审美具有独特性和超前性,经得起超验时间的探索。
截至2023年,残雪已有600万字的作品问世,其中30多部被译成英、日、法等多种语言出版,其作品多次入选世界级优秀小说选集,成为美国及日本多所大学的文学教科书。残雪也被誉为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文学史上最具创造性的作家之一。
人物经历
文学启蒙
1953年5月30日,残雪出生于湖南长沙的《新湖南报》(即现在的《湖南日报》)报社大院。她的父亲邓钧洪曾任报社社长,母亲也在报社工作。在残雪4岁之前,她主要生活在报社的宿舍和幼儿园。自幼残雪就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热衷于阅读各种童话故事以及中西方古典文学作品。
1957年,残雪父母双双被划为右派下放劳动,她便由外祖母抚养,因此,残雪性格的形成与外祖母的养育方式和性格特点(如生编故事、半夜赶鬼、以唾沫代药替孩子们擦伤痛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使得残雪的作品中充满“原道”“探源”的“湖湘文化”和风俗传统。
直至8岁,残雪随家人搬回了城里并进入小学读一年级。
自学文学
1966年,刚读完小学的残雪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而失学,残雪因此自学文学。在她的父亲书柜里,摆放着许多哲学和文学的经典著作,如《辩证唯物论》《资本论》《安娜·卡列尼娜》《红楼梦》等作品。13岁时,残雪便开始阅读文学小说,由于喜欢阅读爱情片段,残雪阅读了大量书籍,很快便熟悉了俄罗斯文学。到了15、16岁时开始跟随父亲一起研读哲学书籍,聆听父亲深入浅出的讲解,她也逐渐地学会了运用哲学的思考方式来理解世界。这种影响在她后来的文学创作中也有所体现,她的作品常常融入了西方古典哲学的思想元素。同样受到家庭教育熏陶的哥哥邓晓芒则成为了在中国学界名声显著的哲学学者。
阅历丰富
1970年,残雪进入一家街道厂工作,做过铣工、装配工、车工、当过医疗站学徒。后自学外语,成为英语代课老师。
1977年,残雪与鲁庸结婚,并于次年与丈夫开了一家裁缝店,生意慢慢做出了名气。1979年,在其他人准备考大学的时候,残雪诞下儿子鲁兰。也是在这段时间,残雪阅读了弗兰兹·卡夫卡但丁·阿利吉耶里的作品,在这两位作家作品的启蒙下,残雪开始尝试创作。
笔名“残雪”
出生后,父亲邓钧洪给她取名邓则梅,后来她自己改名邓小华。“残雪”是邓小华走上文学之路后的笔名,据残雪自述,“当初取名残雪除了这个意象有冷峻之美之外,也希望坚持一种独立的、拒绝融化的姿态。同时,残雪也可以说是踩得很脏的雪,我时常觉得自己很脏。”便一直沿用。
从裁缝到作家
1983年,30岁的残雪开始边做裁缝边写小说《黄泥街》。
1985年,残雪的短篇小说《污水里的肥皂泡》刊行在《新创作》杂志上,这是她发表的首篇作品。自此,《山上的小屋》《公牛》《雾》《布谷鸟叫的那一瞬间》《阿梅在一个太阳天里的愁思》《旷野里》等十余篇作品相继在中国多家文学刊物上公开发表,残雪开始在中国文坛小有名气。
1986年11月,残雪的处女作《黄泥街》历时三年终被刊出。它的发表颇费周折,湖南省文坛许多作家都伸出过援助之手:作家谭谈曾经把《黄泥街》推荐给北京的一家文学杂志,被退了回来;韩少功又托熟人找到上海的一家文学杂志,也被婉拒……最终,《黄泥街》在《中国》杂志创刊人丁玲的支持下得以发表。
1988年,残雪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同年,她的长篇《突围表演》发表在上海《小说界》杂志上。残雪的文学创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此后残雪调整了写作风格和写作方式,更加注重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自我追求,风格从阴森变得空灵。这一年她创作了《关于黄菊花的遐想》《艺术家们和读过浪漫主义的县长老头》,正式完成了风格的转变。
国际知名
1987年至1997年,残雪的作品已被翻译成日、英、法、德、意等多种文字出版,成为美国哈佛大学、康奈尔、哥伦比亚大学等大学及日本东京中央大学、国学院大学的文学教材。日本、美国、法国的纯文学杂志多次刊登残雪作品。这一时期她也创作了很多代表作品,如《思想汇报》《去菜地的路上》《自然区分的风景》等。
1995年,残雪父亲邓钧洪去世。之后,残雪的在创作上再次进行调整,加入了从当下出发的视角,在作品中体现了自己的现实关怀,期间其创作了《掩埋》《新生活》《下山》等经典篇目。
2000年以后,残雪笔耕不辍,在小说、文学评论、文论研究方面齐头并进,还创作了一部独幕剧《热力涌动》。
2015年,残雪同时获得3个国际文学奖提名:誉为美国“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纽斯塔特文学奖、美国最佳翻译图书奖和英国伦敦的独立小说奖。同年5月,残雪与翻译安娜莉丝获得美国最佳翻译图书奖。2019年,她的作品《新世纪爱情故事》被选入国际布克奖长名单。
2022年11月,残雪最新长篇小说《激情世界》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凭借此书,残雪获得第十六届马来西亚“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
家庭成员
参考资料:
主要作品
从1985年正式开始文学创作,残雪共写了中短篇小说200余篇,长篇小说10部,另外还有文学评论集13部,独幕剧1部,以及众多的翻译作品。
文集
长篇小说
部分中短篇小说
散文、评论、访谈
外国译本
参考资料:
翻译作品
残雪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翻译一些文学评论,到了90年代开始翻译文学作品。
参考资料:
作品特点
残雪的作品主要写的是人内心的矛盾,它出自人的直觉,是一种非理性的存在,但是它比诗更接近于世俗。这些作品表面上看没有结构,不符合世俗逻辑,但是内部却隐藏着其独特的结构和逻辑,需要深入探索。有人将其称为“黑暗灵魂的舞蹈”。
主题思想
矛盾艺术
残雪的作品中一直在探讨精神与肉体的矛盾关系。精神的形而上与肉体的形而下相互抵触又相互依存,二者永远没有输赢,只存在哪一方被拖垮的问题,这对矛盾永无止境。比如在《虚空的描述者》中,描述者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了怀疑,他试图否定逃避描述工作,然而他无路可逃。在这里,描述已经不是简单的一份工作了,而是描述者存在的方式,是“他”生命存在的载体;《我在那个世界里的事情》中“我”被“那个世界”深深吸引着又同时被抗拒着,“我”在这种矛盾中既快乐又绝望。
在残雪的小说中,没有任何恶人,所有的人物都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流露出人性之美。在那些肮脏、劣等的人物身上,也有着独特的艺术自我之美。
人性反思
残雪的《历程》《新生活》《思想汇报》中的人物,《弟弟》中的“我”和弟弟的生活世界,归途里的我和他等等,透过这些故事让人觉得荒谬又意味无穷。在她的笔下,荒谬的客观现实迫使故事中的人物走向荒谬的一面。《山上的小屋》中写道:“在月光下,有那么多小偷在我们的房子周围徘徊。我打开灯,看到手指在窗户上戳洞。每天晚上,我的父亲都会变成一只狼,在房子周围跑来跑去,痛苦地嚎叫着。我的妈妈总是在暗中反对我,她一直盯着我的后脑勺,我能感觉到。每次她盯着我的后脑勺看,她盯着我看的那块头皮就变得麻木和肿胀。”在残雪的作品中,这样一个恐怖的社会环境被作为场景来安排主人公的社会关系。可以说,她让主人公在这样的环境中失去了正常的理性和思考。残雪在其作品中赤裸裸的揭露人际关系的丑陋、人物心理的阴暗面,引发读者对人性的反思。
自我认识
寓言的人和事常常影射现实,残雪说:“现代寓言最大的特点,就是从来不影射很多人所说的现实。它离现实太远了。”残雪的世界是一个纯粹的艺术世界,她的作品关注的是灵魂,在她的视野中有两种东西:一种是世俗的——精神(灵魂),另一种是肉体的——精神世界,它们相互依存,但又不是一体的。残雪作品中的人物其实是她自己的形象再现,呈现出多面镜的风格。她说:“人性中除了傲慢和自私,还有对英雄主义的不懈追求和对生命之美的爆发。几乎我所有的主人公都有这种美,而且他们大多数都是顽强的人,当然,他们也傲慢、自私、贪婪。”这是现代主义作家追求的人的自我认识。
艺术风格
突破传统的独特结构
在残雪的作品中,人的心理结构决定了小说的结构。残雪的作品突破了传统的“二分法”和“层次论”下的文学结构,兼有印象派立体主义的双重风格,将简约、质朴、符号化的内容,通过画面阐述、心理映射等多种手段层次展开。传统的文章脉络和表达思想的路径完全不能解读残雪的作品。在她的作品中,情节的推进是跟随人物内心的冲动展开的。由于人物的内心没有固定的模式,所以作品的结构也没有规律可循。
“寓言式”风格
残雪通过变形、夸张以寓意的“寓言”方式,诉诸个人的感觉、记忆和潜在经验所触发的想象。对乖戾心理的描述,将读者带进人的精神欲望的内心世界,展示在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人性卑陋、丑恶的黑暗面。让主人公在这样的环境中失去了正常的理性和思考。残雪在其作品中赤裸裸的揭露人际关系的丑陋、人物心理的阴暗面,引发读者对人性的反思。
在作品中,残雪将现实与梦幻”混淆“,以精神变异者的冷峻眼光,和受害者的恐惧感,创造了一个怪异的世界。而在这个世界中,布满恶、丑的意象,人物有不断的梦呓和语。她的作品中包含了复杂的隐喻、象征、暗示和不可知的领域,向人类揭晓她所掌握的精神世界的奥妙,包含着整个人类的精神、心理、情感和文化内容,以文学的形式开拓人的内在经验的精神空间,破解人的灵魂深处的精神密码。在永不服输的斗志、在痛苦中挣扎和努力进行自我修复,最终得到升华,由此来展现人的力量,重塑人的价值。
残雪的世界是一个纯粹的艺术世界,她的作品关注的是灵魂,在她的视野中有两种东西:一种是世俗的——精神(灵魂),另一种是肉体的——精神世界,它们相互依存,但又不是一体的。残雪作品中的人物其实是她自己的形象再现,呈现出多面镜的风格。她说:“人性中除了傲慢和自私,还有对英雄主义的不懈追求和对生命之美的爆发。几乎我所有的主人公都有这种美,而且他们大多数都是顽强的人,当然,他们也傲慢、自私、贪婪。”这是现代主义作家追求的人的自我认识。
新型的“诗意”
残雪的小说抒情往往不动声色,时常通过深层的幽默来表现诗意。比如《黄泥街》中,大量充斥着粪便、垃圾、死鼠等,这样腐败的环境,就是孕育强大生命力的温床,人性在这样腐败的情况下暴露出来,这就是黑暗的、物质性的诗意。
而从腐败中诞生的众多小人物身上,也存在着这种新型的“诗意”。这些连姓名都没有的小人物依仗与精神结合了的肉体,产生强大的爆发力,相较于纯精神的诗性来说,这种灵与肉互动产生的“诗意”显得更有底气和韧性。
语言特色
残雪小说的一大特色体现在语言上,“梦呓”语言形式的自由行充分契合了残雪的小说,在她的作品中,可以将所思所想用任意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而这种语言使得语义模糊或语义缺失,造成了传达层面与理解层面的不对等,使得文本中人物对话失效。而这种小说,是残雪有意使其传达阻碍的,但其中大段大段的对话又表现出了想迫切交流的痕迹。
同时,这种语言也表现为作者叙述中使用的奇特的比喻。把人比作各种物象,可以是动物、食物或者东西。如《山上的小屋》里她将父亲比作发出凄厉嚎叫的狼、《路边人家》里阿娥将自己比作松树林里的蘑菇。
思想主张
残雪提出,“新实验文学”是以自我来做实验的文学活动。在残雪看来,新实验文学是灵与肉、精神与肉体的矛盾运动,肉体与精神平起平坐,人即自然,天地万物都是主观性的产物,而一切主观性事物,又是客观性的产物。主客双方在矛盾中互为本质,自我矛盾也是自由运动。“新实验文学”包含着残雪的对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本质的理解。
指向人性的艺术
残雪认为文学是关于自我的文学,文学指向的是人性的本质,表达的是人作为人的可能性,能够帮助个体认识自己,所以应该以弘扬人性和自身作为最高目标。残雪将人的本质看作一个矛盾体,而人的精神世界在本质上是共通的,对于人性本质的揭露是可以跨越国界的,是具有普遍价值的。
残雪提出,文学的最高宗旨是爱的实现。她通过描写那些黑暗的病态的东西,深层探究人的精神世界,“自私”“贪婪”等都是人性的本来面目之一,只有认识了这样的真实的灵魂,人才能接纳自我。在想要摆脱和突破这种黑暗和污浊中,人可以看到灵魂深处的“光”,在这种个体欲望与内心向往的冲突下,人不断超越自我,实现“爱”。
纯文学
残雪将自己的作品称为纯文学,文学作品是作家内心世界的表现形式。这种纯文学的“根”是人性,它会促使作家不断变化,不断否定自身的规定。并且这种文学没有现成的规律,只有作家调动自身内部的能量去“做”,才能发现属于自身的规律。
而纯文学作者要想实现自身突破,只能不断在文学领域进行探索,以使得作品达到新的精神深度。纯文学作者从事的是灵魂探索工作。纯文学作品是再现精神结构的原始图像。
文学鉴赏
残雪将读者称为自己的“共谋者”和“同谋者”。她提出,她的读者需要具备以下素质:受某种现代艺术的影响;具有敏锐的判断力,才能突破中国传统美学对自身的限制;在阅读时能够进入一定的自由空间;具有艺术形式感。残雪写作了大量启发性的短文来引导读者阅读,她向读者分享了自己通过“冥想”来领略作品的深层“结构”的阅读方法。读者在反复阅读之后,“闭上眼睛,望着空中”,或许“那结构就从句子里浮现出来了”。
荣誉与影响
荣誉
成就
中国影响
在中国,关于残雪文学作品接受主要分为20世纪80年代的争论质疑期、20世纪90年代的阐释分析期以及新世纪的宽容期三个时间段。
20世纪80年代,残雪作品从属于先锋派,打着割裂现实的旗号,但其颇具极端的风格还是难以受到保守国人的认可。1985年发表的《污水上的肥皂泡》,将一种“异类化”的文学创作形式带入大众视野,其称为“新实验”文体。1986年发表《黄泥街》、《苍老的浮云》等作品后,残雪在中国本土引起了更大的争论。1987年,残雪作品被卷进“真伪现代派”的讨论当中,被作为创新失败的典型予以批评。这一时期,仍有部分评论家支持残雪的作品,他们多是残雪的亲友、同乡等,但力量和影响远不如批评者群体。残雪作品的早期比较研究很少有人涉及,主要是残雪与鲁迅的比较。
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人心态日渐开放,文学界更加包容,对残雪作品的解读趋向多元化,从作品内部出发,对其形式和内容进行全方位的解读。一般而言,集中研究残雪作品的梦魇意象、诗意内涵、文本形式和域外文学比较研究等。在某些著名教材,如洪子诚编写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就对残雪存而不论。而立足于创新意义的教材对残雪则给以较高评价,如陈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于是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概论》,田中阳赵树勤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等。并且从1998年开始,残雪作品简体中文版的出版数量急剧上升。
进入21世纪后,残雪的小说逐渐为大众接受。从1998年至2006年,残雪出版了36部作品,绝大部分都是由中国大陆的出版社出版。其中,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残雪文集》(四卷),对残雪的作品作了一个阶段性的汇总。从2014年1月至今,湖南文艺出版社已出版残雪的作品共19种,分为几个系列。读者、评论家、出版界,都把目光投向了残雪,并且评论家对残雪的研究也出现了深度和总体上的突破。许多研究者不再把残雪视为一个文学个案,而是将她纳入更为宏阔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中,残雪与西方文学传统在精神上的关联与默契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注意。比如着重研究弗兰兹·卡夫卡和残雪作品之间的事实关联关系和美学价值关系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理论在残雪研究中的广泛使用,使得读者加深对作品的认识,并力图揭示出一些基本的带规律性的东西,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
国际影响
在世界范围内,残雪在当代中国作家中作品被翻译、被专业机构研究、入选国外教材均比较多。她的小说已成为哈佛大学、康奈尔、哥伦比亚等大学以及东京中央大学和国学院大学的文学教科书。残雪的作品被美国和日本等国多次收入世界优秀小说选集。残雪是极少数甚至是唯一的既成功学习西方也能多多少少影响西方的中国作家。
1987年,残雪的短篇小说《布谷鸟叫的一瞬间》《山上的小屋》《公牛》首次被美国文学期刊《形态》登载,此后,其作品不断被译介到美国。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研究者们都试图用独到的眼光对残雪的作品进行研究和阐释。其中就包括对于“残雪式”梦魇叙述风格的研究,1988年美国文学杂志《联结》编辑安妮·韦德尔斯伯格最早发表了对残雪的评论文章《局外人:中国文学中一个长期缺失的角色的再现》,唤起美国研究者们对残雪的研究向纵深向发展,而这一方面的研究包括将残雪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大师弗兰兹·卡夫卡的比较研究、从哲学和政治角度解读残雪笔下的梦魇叙述风格、对于残雪作品中存在的自我意识和女性主义的研究。这些研究推动了残雪的作品在美国的影响力。
日本对残雪本人的研究先于其作品,近藤直子是主要研究残雪作品的学者。日本成立了“残雪研究会”,向日本民众介绍、解读残雪作品,其研究内容从主题、内容入手,还将残雪与卡夫卡进行对比,对残雪的作品给予赞赏,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
北京时间2024年10月10日晚7时,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最终结果公布。在此之前,欧美各大博彩公司推出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单。其中,残雪位列博彩公司Ladbrokes榜单榜首,被认为是获奖热门。
人物评价
残雪是“中国的弗兰兹·卡夫卡”,是“一位非常特别的作家”。——瑞典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
“如果让我说出中国最好的作家,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残雪’。”不过,也许只有万分之一的中国人听说过她。”——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
2012年,在莫言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之前的记者招待会上,他被要求预测当年的诺贝尔奖得主。“我不做预测”,他说,“但我希望是中国作家残雪。”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怪诞的作品,其中透出的碾压的生命力,暗含着一种可怕的危险……我认为要恰当地评价残雪的作品几乎是不可能的。她似乎在不知疲倦地解开自己这个谜。”——(哲学家、残雪的哥哥)邓晓芒《于天上看见深渊:新经典主义文学对话录》
“我把残雪的小说当诗来读。”——作家王蒙
“残雪是一位真正进入文学状态的孤独者,在城市的喧嚣中默默走进经典与历代大师相遇的奇才。”——评论家刘再复
“残雪从一个似乎是病入膏肓的世界里创造了一种象征的、新鲜的语言。”——美国《纽约时报
“我们以前也许看到过这种类似的生活——在贝克特的作品中,我们知道我们正在观察一种世纪末的文明,在那里面政治不再有任何意义。”——美国《洛杉矶时报
“残雪写的小说,是中国近年来最革新的——她的小说好像不能放进任何一个单一的范畴。它们还不如说是:以比喻表现为中心来创造威胁、恐怖和伤感的、不可能的、易受伤的氛围。”美国的评论家罗伯特·库维认为:“残雪是本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文学最有创造性的声音……简言之,一位新的世界大师在我们当中产生了,她的名字是残雪。”——英国时报
“就中国文学来说,残雪是一次革命,她是多年来出现在西方读者面前最有趣、最有创造性的作家之一。”——美国作家、批评家夏洛特·英尼斯
“残雪拥有这个星球上最灿烂、最生动、最抒情、最精致、最能打动人的幻想力,没有任何读者能够从她那强有力的幻想梦境中挣脱出来而不受伤害,她的作品既是美丽的又是危险的。”——美国作家、批评家布瑞德·库维
“残雪是一位梦幻艺术家,一位在自我矛盾上走钢丝的杂技演员。这些故事明朗而令人震惊,优美而神秘,狂欢而充满转化的力量。”——美国作家乔伊娜·司高特
“残雪的作品不就是新的‘世界文学’的强有力的、先驱的作品吗?”——日本读卖新闻
“残雪写的小说,是中原地区近年来最革新的——她的小说好像不能放进任何一个单一的范畴。”——英国时报
中国作家残雪,她绝对是中国作家中的特例。她的作品达到了我所说的完全自由的境界,在她的作品中,只有人。——俄罗斯文学家谢尔盖·托洛普采夫
中国文坛充满了对“现代派”“先锋文学”的呼唤与饥渴,残雪的小说因此在引起了短暂的骚动之后,获得了“宽容”的接受,乃至拥抱。——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戴锦华
残雪以她冷僻的女性气质与怪异尖锐的感觉方式,不仅与此前中国女性的写作诀别,而且与同时代的男性作家分庭抗礼。——中原地区当代文学评论家陈晓明
轶事典故
相濡以沫
残雪的丈夫鲁庸到乡下时,他自学做一名木匠。当他回到城里后,他又开了一家裁缝店来谋生。鲁庸非常支持残雪的写作。他会帮她把手稿录进电脑里,他擅长五笔字型输入法,打完字后,他会仔细校对几遍。然后,他会把手稿整齐地放在一个木制的储存箱里,并把它存放在一个专门的柜子里。当陈小真(湖南文艺出版社编辑)收到手稿时,“页面很干净,版面很整齐,几乎没有错别字。”
非理性的暴烈
据说残雪的外公是一个性格狂躁的人,一发疯便用菜刀砍她的外婆,残雪也继承了外公非理性的暴烈性格。残雪的外婆去世前几天一直发高烧、说胡话,有一天因为一件事情没有做好,残雪的外婆气愤地责骂了她。于是残雪怀恨在心,晚上睡觉时,她和外婆睡在一个被窝的两头,她竟用脚踢生病的外婆。青年时期,残雪在街道工厂工作,因为受到了厂长的欺负,她便和一位女工一起在车间破口大骂了一整个晚班,后来更是赌气旷工,去厂部门口当面挑衅厂长。
参考资料
残雪.中国作家网.2023-07-09
残雪:给世界文坛带来一股旋风.红星网 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2023-07-09
残雪作品精选.豆瓣读书.2023-06-28
残雪之父邓钧洪.豆瓣读书.2023-06-29
《残雪文集》.豆瓣阅读.2023-06-28
《残雪自选集》.豆瓣读书.2023-06-28
突围表演.豆瓣读书.2023-06-28
最后的情人.豆瓣读书.2023-06-28
边疆.豆瓣读书.2023-06-28
吕芳诗小姐.豆瓣读书.2023-06-28
五香街.豆瓣读书.2023-06-28
新世纪爱情故事.豆瓣读书.2023-06-28
黑暗地母的礼物(上).豆瓣读书.2023-06-28
黑暗地母的礼物(下).豆瓣读书.2023-06-28
赤脚医生.豆瓣读书.2023-06-28
激情世界.豆瓣读书.2023-06-28
双重的生活.豆瓣读书.2023-06-28
传说中的宝藏.豆瓣读书.2023-06-28
暗夜.豆瓣读书.2023-06-28
末世爱情.豆瓣读书.2023-06-28
侵蚀.豆瓣读书.2023-06-28
情侣手记.豆瓣读书.2023-06-28
垂直的阅读.豆瓣读书.2023-06-28
紫晶月季花.豆瓣读书.2023-06-28
神秘列车之旅.豆瓣读书.2023-06-28
一株柳树的自白.豆瓣读书.2023-06-28
茶园.豆瓣读书.2023-06-28
少年鼓手.豆瓣读书.2023-06-28
灵魂的城堡.豆瓣读书.2023-06-28
解读博尔赫斯.豆瓣读书.2023-06-28
残雪散文.豆瓣读书.2023-06-28
地狱中的独行者.豆瓣读书.2023-06-28
艺术复仇.豆瓣读书.2023-06-28
为了报仇写小说.豆瓣读书.2023-06-28
温柔的编织工.豆瓣读书.2023-06-28
残雪文学观.豆瓣读书.2023-06-28
趋光运动.豆瓣读书.2023-06-28
黑暗灵魂的舞蹈.豆瓣读书.2023-06-28
于天上看见深渊.豆瓣读书.2023-06-28
旋转与升腾.豆瓣读书.2023-06-28
建构新型宇宙.豆瓣读书.2023-06-28
天堂里的对话.豆瓣读书.2023-06-28
カッコウが鸣くあの一瞬.豆瓣读书.2023-06-28
黄泥街--残雪小说文集.豆瓣读书.2023-06-28
我的妹妹残雪.人民文学出版社百家号.2023-09-30
残雪是谁?.工人日报.2023-06-29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文学启蒙
自学文学
阅历丰富
笔名“残雪”
从裁缝到作家
国际知名
家庭成员
主要作品
文集
长篇小说
部分中短篇小说
散文、评论、访谈
外国译本
翻译作品
作品特点
主题思想
矛盾艺术
人性反思
自我认识
艺术风格
突破传统的独特结构
“寓言式”风格
新型的“诗意”
语言特色
思想主张
指向人性的艺术
纯文学
文学鉴赏
荣誉与影响
荣誉
成就
中国影响
国际影响
人物评价
轶事典故
相濡以沫
非理性的暴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