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榕森(1933年11月23日生于
北平市),中国
无机化学家、化学教育家,祖籍
河北省县。长期在
北京大学化学系任教,从事稳定同位素化学的教学及科学研究工作,曾任北京大学化学系副主任及主任职务。
张榕森,祖籍
河北省蓟县,1933年11月23日生于
北平市(今北京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其父早年曾留学
日本,1933年
九一八事变后毅然辍学回国。抗日战争时期全家留在北京,因其父拒绝到日伪主办的大学任教,家中生活十分清苦。父亲则用
文天祥的“正气歌”对子女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指出只有国家富强才能不受外国人压迫。由于受家庭影响,张榕森童年即树立科技救国理想。在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读
高中期间,受
化学老师符绶玺影响,对化学产生浓厚兴趣,并参加课余化学实验小组。1951年高中毕业后,考入
北京大学化学系,1955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是班里少数几个“三好”学生之一,随后留系做研究生,师从
张青莲教授研读稳定同位素化学。在此期间,张榕森不但努力学习许多理论知识,还学会了许多实验技能,例如:电子和
无线电的实验技能以及吹玻璃技术等,这些对他以后的工作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打下了坚固的基础。1958-1959年曾在
大连市参加中国第一个
重水生产车间的筹建工作,为中国的重水生产做出了一定贡献。1959年10月研究生毕业后留北大化学系,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张榕森长期从事稳定同位素分离的教学和重水分析的科研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曾两次参加并主持珠穆朗玛峰地区冰雪水样品的氢氧
同位素分析工作。在工作中精益求精,圆满完成了任务。
1979年6月张榕森作为第一批国家选送访问学者赴美国
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进修同位素电化学。当时正值中美建交前后,中国刚刚结束了与世隔绝的局面。他十分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注意向外宣传中国的方针政策,广泛结交朋友,通过他的身体力行,改变了许多人对中国的偏见。
1982年1月张榕森回国后除继续进行同位素电化学研究外,还从事代化学试剂(主要为核磁共振波谱仪所需的氘代有机
溶剂)的研究制备工作。他在科研工作中以严谨著称,他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常常为了一个现象、一个数据,废寝忘食,多次重复,并经常吃住在实验室。即使在以后担任了繁忙的行政工作之后,他也从不脱离实验室工作。白天没有时间,他就在晚上挤时间进行实验。他在实验中的另一特点是善于修旧利废,在张榕森的眼里,没有“废品”二字,凭着他熟练的电工技术和玻璃工的技术,常将许多废品变成了很得用的仪器和设备。
1983年5月到1993年4月的整整十年间,张榕森以绝大部分精力投身于北大化学系繁忙的行政管理工作之中。1983年5月至1988年4月在北大化学系担任副系主任分工负责科研、外事和科技开发工作。1988年5月至1993年4月担任北大化学系系主任,负责全面工作。张榕森在担任系行政领导职务期间,工作积极努力,敢于负责,敢于管理,在工作中任劳任怨,不谋私利。许多事情虽当时不为人所理解,有时甚至受到冤屈,但事后他们都一致认为张榕森为
北京大学化学系的建设做出了牺牲和贡献。10年的行政工作耗费了张榕森大量宝贵精力,许多专业上的科研想法未能实现。1993年5月以后到北大化学实验厂工作,1995年6月至2000年10 月,参加
深圳市治理
深圳河的环境监察审核工作。他在工作中仍然一如既往,刚直不阿,体现了他对工作认真负责、能上能下的可贵品质。
2 张榕森,倪葆龄,黄春辉,叶学其,顾镇南等。中国珠穆朗玛峰高海拔地区冰雪中氢氧
同位素的分析。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9,3:70
3 [
意大利]S.维拉尼著。陈聿恕,过松如,瑞世庄,张榕森,顾镇南译。同位素分离。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