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郢
唐元和年间太子太保
高郢(740年-811年7月24日),字公楚,渤海蓚县(今河北省景县)人,唐朝大臣。曾任太常卿、刑部尚书、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他在政治生涯中以其刚直的性格和对文学艺术的贡献而闻名。他的著作包括《语默赋》,现仅存于《全唐文》中。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高郢出生于740年,原籍渤海郡蓚县,后来家族迁移至卫州,因此自称卫州人。他自幼聪颖,九岁时便精通《春秋》,并能够撰写文章。天宝安禄山攻占长安,高郢的父亲高伯祥因抵抗叛军被捕,面临死刑。当时年仅十五岁的高郢请求代替父亲受刑,这一行为感动了叛军,最终父子俩都被释放。此后,高郢通过科举考试成为进士,并在茂才异行科中获得优异成绩,被授予华阴市尉的职位。
政治生涯
初入仕途
高郢曾在郭子仪幕府中担任掌书记。由于直言劝谏,他得罪了郭子仪,被贬为猗氏丞。后来,他又在李怀光的幕府中任职,多次试图说服李怀光归顺朝廷,但均遭拒绝。在李怀光反叛期间,高郢与其他官员一起策划秘密行动,意图恢复朝廷统治。尽管计划泄露,他们仍坚持立场,最终成功阻止了李怀光的叛乱。这些事迹赢得了皇帝的信任,高郢也因此被任命为太常卿。
中后期经历
高郢历任刑部郎中中书舍人等职务,九年之后升任礼部侍郎。在此期间,他对当时的学术风气进行了改革,提倡重视学业而非社交活动。他的努力使得考试制度得到了改善,选拔出了更多优秀的人才。随后,他被提升为太常卿,并在贞元十九年冬季晋升为张果老、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诵继位后,高郢转任刑部尚书,但由于与韦执谊等人意见不合,不久就被免除了宰相职务。次年,他离开京城,前往华州担任地方官。
晚年生活
元和元年,高郢重新被召回朝廷,先后担任太常卿、御史大夫兵部尚书等职。然而,他很快就提出了退休申请,并获得了批准。在他晚年,他曾两次上书请求退休,表达了自己不愿贪恋权力的愿望。元和六年七月,高郢去世,享年七十二岁。他被追赠为太子太保,谥号“贞”。
人物评价
高郢因其忠诚、正义、廉洁和智慧而受到历史学家的高度评价。《旧唐书》和《新唐书》均有对其生平和功绩的详细记录。刘昫认为,高郢不仅具备高尚的品德,而且在面对危难时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宋祁则指出,在关键时刻,高郢没有选择妥协或逃避责任,而是勇敢地承担了自己的职责。李慈铭则强调了高郢在年轻时期展现出来的孝顺和正义感,以及他在晚年保持的清廉和谦逊态度。
主要作品
高郢曾著有《语默赋》,但该作品现已失传。现存的作品主要收录在《全唐文》中,共计二十三篇。
史料记载
高郢的事迹被广泛记载在多种史料中,其中包括《旧唐书》《新唐书》和《续通志》等。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政治生涯
初入仕途
中后期经历
晚年生活
人物评价
主要作品
史料记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