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关培英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市一级学校,创办于1879年。1952年秋,六所私立学校联合办学,定名为荔湾中学,1956年改为公立
广州市第29中学,1998年改名为西关培英中学。目前,全校初、高中共有38个班,在校学生人数2037人,教职工190人,其中高级教师19人,一级教师56人。教师中有硕士研究生1人,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结业8人。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63%,专任教师学历达到省一级学校要求。学校位于广州市荔湾区多宝路67号。
办学条件
西培座落在西关中心地带,荔湾湖畔,环境优美。毗邻地铁站、公交站,交通四通八达。现有初中、
高中教学班共40个,在校学生1900多人,办学规模适中。
学校秉承培英"信、望、爱"的校训。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全 人教育"办学理念,以校风优良,学科知识基础扎实,英语见强,游泳管乐为专项特长,在荔湾区中学中享有较高的社会声誉。
学校注重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制定了教师五年培训计划,调动起广大教师的教改积极性,全面提高教师的师德师能。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高。2001--2002年学校受
荔湾区政府表彰的教师40人,其中青年教师26人;2001年学校有一位青年教师被评为"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荔教标兵"。2002年有3位青年教师被评为荔湾区中学第一届"荔教新星"。2003年一位青年教师被评为荔湾区"荔教标兵"。学校有22名教师被聘为市、区教研会理事和特约教研员。
历史沿革
1897年由
美国那夏礼博士在广州芳村白鹤洞创办培英书院。1912年,改称为广州私立培英中学。1919年,增由同寅、公理两教会协同襄理。后因中国广大的爱国知识分子提出要收回外国人在华办学权的建议,于是中华基督教会及培英校友会共同推选人员,成立管理组织,作为学校的设立人。1926年底,教育部颁布私立学校规程,限制外国教会在华办学,于是将校董会全部移交给中华
基督教,另选董事,呈报立案。校址在上
芳村区。
1927年,叶启芳校长鉴于学生日益增多,当时校舍已难以容纳,而位于芳村的校区与广州城区更有一河之隔,较年幼的低年级学生深感路途过于遥远,因而倡议在西关增设分校,委任区茂泮为分校主任,主理其事,开办小学三、四、五、六及初中一年级。1928年,分校正式定名为培英中学西关分校(简称“培英西分”)。
1931年,培英中学刘继祖校长在西关
多宝路购地二亩半自建分校舍(即为1965年后广州市第二十九中学的校舍),增设初中二、三年级及小学一、二年级,至1935年更增设幼稚园。1936年,培英西分扩充至后面相隔一巷的逢源中约新校舍(该校舍即为在1976年从二十九中学析出的广州市第九十中学的部分校舍)。
1937年秋,抗日战争爆发,日军逐渐迫近
广州市,幼稚园停办,其余各级虽仅得20多人,仍继续开课。1938年,由于时局紧张,区茂泮主任率领部分教职员工遂迁往澳门唐家花园继续开课。广州培英中学则迁往
香港特别行政区与香港分校合并上课。抗日战争时期,原来的培英西分校址则由
日本占领区伪政府改名为“
广东省立第一中学”。
1941年秋,区茂泮离任,由余日森接任。 1945年抗战胜利,余日森主任返广州西关复校。1947年余日森主任退休,胡俊彬接任,嗣后扩建校舍,招收学生,至解放时,培英西分全校学生达1500余人。
广州私立坤维女子中学的前身,为私立坤维女学,创办于1904年。是黄绍平、马励芸夫妇所创立的。当时学堂初兴,多为男校,女校之设,曾遭守旧分子非议。黄、马二人力排社会阻力,筹资兴办女学,创开社会新风尚,在西关三连新街租赁民房设校,招收女生,由马励芸自任校长。以后马励芸五次远渡南洋,筹募办学资金,于1907年,在
多宝路尾建成新校舍。当时坤维女学已为
广州市较有声誉的女校之一。
广州沦陷后,坤维女中停办。敌伪政权以其校舍办设省立一中。抗战胜利后,校董会及校友组织复校委员会,收回校舍,筹款复校,于1947年秋招生,聘邓蓉馨为校长。
广州私立长城中学
广州私立长城中学,创办于1925年。1925年6月23日,“
沙基惨案”发生,在天主教会控制下的圣心书院的爱国师生,激于义愤,反对书院当局不许师生参加爱国运动的反动措施,联合起来,毅然离校,另创立新校,租太平路民房为临时校舍,命校名为私立长城中学。推连宝城为校长,设初中、高中部,学生有一百多人。以后校务发展,在大新路西街建筑校舍,高中设普通科和商科,另设英数专修班。广州沦陷后,迁校罗定。抗战胜利后,在西关十五甫正街复校,有高中九个班,初中十一个班。
广州私立长城中学1949年竟社毕业合照
广州私立莞旅中学
解放前
广州市本地很多穷学生祖籍都是
东莞市,考不上公立中学,又读不起昂贵的私立学校,境遇窘迫。中大几个东莞籍的教授知悉后都为此忧心。抗日爱国将领蒋光当时是东莞同乡会明伦堂的董事,同是东莞籍的
何作霖于是向他求助,提议由同乡会资助成立专门的中学莞旅中学。1948年7月,莞旅中学创办,没有教学用地。蒋光鼐就从逢源北街三层高的西关大屋迁出,专门为学校腾地,一家人搬到了东山区的省委宿舍。
莞旅中学原校址(逢源北街87号蒋光鼐故居)
广州私立培中中学
私立培中中学,1946年,凌子鎏创办于宝源路。设有高、初中及幼稚园。
广州私立复旦中学
私立复旦中学为上海复旦大学校友李泰初等人于1929年创办,校址初在惠福西仙邻巷,后迁纸行街。1932年,增设女子部于西关。1933年,迁入梅花村新建校舍,增设高中普通科和师范科,并附设小学。学生有八百多人。广州沦陷后,迁校香港新界。抗战胜利后,分在纸行街及宝源中约复校,解放前有高中四班,初中七班。
私立荔湾中学和广州市第二十九中学
1952年夏,广州市政府决定将广州私立培英中学西关分校与广州私立坤维女子中学、广州私立长城中学、广州私立莞旅中学、广州培中中学、广州复旦中学等六间私立中学合并,改校名为私立荔湾中学。1956年,经广州市人民政府文教局批准,私立荔湾中学改设为公立广州市第二十九中学。
1984年冯启庄接任广州市第二十九中学校长,向
广州市人民政府提出更名“西关培英中学”的申请,由于二十九中前身历史复杂,一直未获批覆。
1996年8月,新校友会成立后,广大校友强烈要求争取西关培英中学复名。1998年5月致函广州市政府、侨务办公室和教育委员会表达争取西关培英中学复名的强烈愿望。6月,校长郭昌礼、书记吴厚昌征集历届校长、书记、各校校友及现任学校各部门领导座谈会意见,该月下旬报告广州市政府教委,提出正名的申请,终于在1998年10月13日,获批重新更名为西关培英中学。1999年5月1日举行更名揭幕仪式。2001年8月,
荔湾区政府决定将
广州市第九十中学与西关培英中学合并。2003年4月成为市一级学校。
环境
学校环境整洁、优雅,校园内处处显现浓厚的育人氛围;学校拥有完善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和一批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的专用场室;由计算机控制的电教平台全部进入教室和专用室,学校全面实现了教学手段现代化。
教学
教学特色
学校充分利用百年老校和
陈铁军烈士母校独有的德育资源,在学生中坚持开展学校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并赋予时代的新内容。学校多渠道全方位系统化序列化开展德育工作。
学校坚持教学改革和教学常规管理,狠抓备课、上课、辅导、复习、作业五个环节,做到三个定期(定期查
教案、定期听课、定期评教评学),制定了"二目标"、"三过关"、"四控制"的教学质量监控原则。"二目标"指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两个目标要统一;"三过关"指备课要过关,课堂要过关,单元要过关;"四控制"即学校教学质量目标控制,年级各科质量目标控制,教师教学质量目标控制和学生个人努力目标控制。在"全人教育"模式实验推动下摸索总结出一批适合校情、适合生情的可操有效的学科教学模式,如政治科的"共同学习"模式,英语科的"交际教学"模式,语文科的"比较阅读"模式,数学科的"分层教学"等模式。使学科教学更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更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和分类指导,更突现了
素质教育。学校开展有国家级、省级、区级的教育科研课题研究:1.数学科"四合一"主体教学模式研究。2.男女分班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3.高中政治学习过程评价体系实验研究。
教学成就
近三年来,办学水平再上一个台阶,高考上线率均超市的预测目标,录取率逐年提高,达90%以上,高、初中毕业班工作连续四年获市
二等奖。初中毕业班工作获二000学年度
荔湾区一等奖。学生参加省、市各类型比赛(竞赛)均取得较好成绩,近三年有180项267人次获市以上奖励。其中有参加
亚太地区英语竞赛获一、二、
三等奖,获第十九届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二等奖;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广东省二等奖、
广州市一、二、三等奖。
西关培英中学正在兴建
高中新校区,不断扩大学校规模,为广州市和荔湾区提供更多优质初中、高中学位。学校广大师生正朝着省一级学校目标继续努力。
校歌
我爱我培英学校,校地清新,东临蓬馆,西接烟雨名津,书声琴韵,花香鸟语总宜人,藏修游息,咸沾教泽如春。
我爱我培英学校,校舍云连,巍峨横宇,声教一脉相传,且细看环林荣映,圆海回泉,胸怀光霁,乐哉风月无边。
我爱我培英学校,校友熙攘,一炉共冶,莫邪兮与干将,大好声明,洋溢乎中外四方,愿我校友,奋发为母校光。
我爱我培英学校,校旗辉煌,色分白绿,临风招展飞扬,万众同瞻,徽仪争荣齐日月,有口共赞,朴游百世流芳。
我爱我培英学校,优良传统,白绿健儿,一家亲情谊重,信望与爱,陶铸英才为国用,鹰扬长空。广沐化雨春风。
录取线
招生计划
2012年招生计划
学生类别 招生人数
公费 26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