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菊花石
花都之宝
菊花石有“花都之宝”美称。花山镇有一个传说:菊花仙女下凡与人间男子相爱,两人结成夫妻后一直生活美满,但有一天天兵突然驾云而至,将违规下凡的仙女押回天庭惩办。仙女悲而洒泪,眼泪溅在菊花上就变成了菊花石。
外形特征
产于广东省花都区花山镇花城村菊花山东侧山坡表层地面。该石由石英结晶体团簇而成,不甚坚固,而硬度较高,形态万千。其晶粒呈倒锥长条棱状,顶面常为多面体之结晶,多呈银白或米黄色,佳者光彩亮丽。石上有黄心白瓣的清晰花朵,立体突起的白色条状花瓣,碎粒状的黄色花心,极象菊花;菊花图纹大如手掌、小如指甲,花朵形态完整,以乳白色为主,少数褐红色;花姿各异,有的相簇而成,有的大而独立。块体有大有小,可置于庭园或厅堂、案几观赏。
花都菊花石 岩角砾而生,具典型的晶洞构造。无论从何方向将石劈开,均可现出花瓣晶莹剔透的逼真花朵。其硅质基底与石中花状纹理融为一体,对比度略显不足,但独特的立体黄白色菊花图纹较显珍贵,颇具观赏价值。
诞生条件
花岗石在成岩过程中,有大量二氧化硅溶液顺着岩石的张性裂隙侵入地表,形成硅破碎带。破碎的花岗岩角砾成为二氧化硅溶夜结晶中心构成菊花花蕊;许多乳白色石英呈放射状晶簇环绕着花岗岩角砾而生,构成菊花花瓣。由于角砾的原始形状,形成的花蕊有为方形,有的为三角形;由于成岩过程中地壳运动相对稳定,温度散失慢,故花朵较为完整。
花都菊花石发现于清代以前,蕴藏量极少,2001年当地政府已封山禁采。
历史记载
花山镇两龙东北8.5公里处,有座菊花山,因含特殊石英岩,石击破的断面呈立体菊花状,称菊花石,山因而得名
发现
具体时间,尚不可考。此石产于花都区花山镇菊花山东侧山坡表层地面。花都的地方志《花县志》有这样的记载:“花山镇两龙东北8.5公里处,有座菊花山,因含特殊石英岩,石击破的断面呈立体菊花状,称菊花石,山因而得名。”曾有文字资料记述:花山镇、花县的命名与菊花山菊花石有密切关系,但亦有人因立县文献找不到依据而否定。众说纷纭,难以考证。
形成原理
石中之菊花,天然形成,大如手掌,小如指甲,排列有序,花具有花蕊及花瓣。花朵形态完整,以乳白色为主,少数铁染褐红色,极少褐红色。此地菊花石不同于我国中南地区所产石灰质菊花石,它是硅质的,其硬度、抗风化程度,高于其它菊花石。该红柱石花蕊是由破碎的花岗石角砾构成,而花瓣为乳白色、半自形、半透明水晶石英),水晶呈放射状晶簇环绕着花岗岩角砾而生,具典型的晶洞构造。正因为如此,无论从何方向将石劈开,均可现出逼真的花朵来。因花瓣为乳白色半透明水晶之故,阳光下反光强烈;柔光下显得晶莹剔透、光彩夺目。该石可视块度大小,作庭园石、厅堂石、案几石、橱架石收藏,可以说是永远盛开、千古不败之石花。
石头中为什么会长出菊花?花山镇花城圩—带流传着一个菊花石的传说:菊花仙女下凡,留恋人间春色,爱上人间小伙子洪福,结为夫妻,男耕女织,恩爱有加。洪福开垦荒山,种上菊花,花开似锦。一日,仙女正在采摘菊花,忽然,天兵驾云而至,要将违规下凡私婚的仙女押回天庭惩办。仙女悲而洒泪,泪水染湿满筐菊花,花筐被天兵踢翻,菊花撒落山坡。洪福见妻子被人掳去,悲痛欲绝,欲拾起散落的菊花,却发现菊花和妻子的眼泪已变成菊花状石头。当然,这是神话故事。现代科学解释:在距今1.5亿年,即晚侏罗——早白垩纪,我国华南大地有一次大规模岩浆侵入,形成燕山三期黑云母花岗岩。这些花岗石在成岩过程中,有大量二氧化硅溶液,顺着岩石冷却收缩产生的张性裂隙,再次侵入地表,形成硅化破碎带。破碎的花岗岩成为角砾,成为二氧化硅溶液结晶中心(构成菊花花蕊),许多乳白色水晶石英)呈放射状晶簇,环绕着花岗岩角砾而生(构成菊花花瓣)。因为角砾很多,形成的结晶中心也就很多,这就形成无数大大小小内部呈放射状的球体,每一个球体破开后即构成一朵菊花。内部结构呈放射状的球体一个接一个,破开后的花朵就一朵接一朵,排列有序,密密麻麻;但花朵从不交叉,故石上不会发现交叉产出的花朵。为何花有大有小?那是在一定体积中,结晶中心多时,彼此空间小,花朵则小,反之则大。为何花朵这么完整,不见残缺花朵?这反映成岩过程中,地壳运动相对较稳定,环境封闭,温度慢慢散失。这样为晶洞中水晶(石英)晶出,提供了一个稳定环境,故菊花朵朵完整。为何有的花瓣为方形,有的为三角形呢?这是由硅化破碎带形成时角砾的原始形成决定的。正因此,地质学家推测断定,破碎带是地壳运动张力引起的。花都菊花石正是在这种特殊地质条件下形成的,极为罕见。据调查分析,花都菊花石与国内外其它地方所产的10余种菊花石有着明显的区别。花都菊花石的石基(底质)与地衣(面质)融为一体。尽管存在着石花与石基对比度不足的缺陷,但其逼真的立体黄白色菊花图纹,是目前其它地方所产的菊花石所没有的。故花都菊花石十分珍贵,在奇石界具颇高的观赏、收藏价值。
自被发现以来,花都菊花石以其天生丽质吸引了四方的文人墨客和众多的观赏石收藏家。花都区以花山菊花石闻名海外。据记载,咸丰八年(1858年)清代钦差苏廷魁来花县(今花都区)公干,曾专门派人上山采挖菊花石带回京城。1931年(陈济棠治粤时)曾于广州市人民公园(今广州第一公园)举办花县菊花石展览会。1980年,花山区(花山镇)曾专门挖取数块菊花石上品运送北京市某单位收藏。1993年,花县撤县建市,市人大将菊花评定为花都市市花,并将桔黄色的菊花作为市徽主体外形,将菊花石誉为“花都之宝”。对一些贵宾稀客,花都人偶有以菊花石赠之,视菊花石为“珍宝”。
近几年,花都菊花石更是名声走俏,不少海内外知名人士及奇石爱好者慕名查找。遗憾的是,其蕴藏量极少,1930年、1975年、1980年、1997年期间,花都菊花石先后惨遭厄运,被当地村民大规模滥采乱挖,直至2001年当地政府封山禁采为止。岁月无声,往事沧桑,无序的掠夺性采挖令花都菊花石资源逐渐枯竭,现在菊花山已难寻菊花石踪影了。在广州市一些石友家居摆放的花都菊花石中,偶尔也会发现数块精品,这些尚存于故乡的菊花石,正默默地展示着大自然赋予给他们不朽的奇异和美丽。
目录
概述
外形特征
诞生条件
历史记载
发现
形成原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