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非闇
近现代中国画家
于非闇(1889年3月22日—1959年7月3日),原名于魁照,后改名于照,字仰枢,别署非闇,又号闲人、闻人、老非,近现代中国画家。原籍山东蓬莱,出生于北京,自幼得书画家传。1929年,于非闇正式拜师齐白石。1935年,在北平市举办“张大千、方介堪、于非闇书画篆刻联展”。1957年,于非闇任北京画院副院长。
人物经历
光绪十五年(1889)农历三月二十二日(阳历4月21日),于非闇在北京的四合院里诞生了。于家本是汉族,祖籍山东蓬莱,大约在他四代之前移居北京。其父属内务府正白旗汉军,其母为满族人,1954年于非闇改随母亲祖籍并正式登记为满族。1903年考中秀才,1904年入读于公立第二高等小学堂高等班,1908年入读于满蒙文高等学堂师范二部。1912年入读于北京师范学校。1913年任教于北京市二小。1911年满蒙文高等学堂停办后,另考入师范本科。1913年,在北平第二小学任官立教员,并教私立小学。1922年,重临宋徽宗《白山茶》。1923年,任官立中学教员。1924年,勾摹赵《御鹰图》。1926年,任教于北京西单第二小学,另兼任北京《晨报》编辑。1927年3月,创作作品《雁荡山图》;10月,创作作品《雪景山水》《山水扇面》等。1928年5月,所著《都门钓鱼记》《都门艺兰记》《都门拳鸽记》单行本陆续由北京晨报出版部出版发行。另创作作品《雪景山水》《紫藤雏鸡》等。1929年,正式拜师齐白石,向其求教山水、篆刻。1929年—1930年,任北京市立一中师范图画教员。1929年—1937年,任私立京华美术专科学校教员。1930年,获聘为私立华北大学美术系和私立京华美专教员。另创作作品《牵牛靖蜓图》《隐居图轴》《柳溪清趣图》等。1930年—1931年,任私立华北大学美术系教员。1930年—1933年,任北平市立师范学校图画教员。1930年—1934年,任北平市晨报》“艺圃版”编辑。1932年2月,与张大千合作创作作品《秋花靖蜓图》,另创作作品《仿黄公望山水卷》《宋元山水草虫》《荷花靖蜓图》。1933年,作品《秋花蜻蜓图》在《艺林月刊》发表。1934年1月,在天津市参加“时贤书画展”。另任中国文化建设协会北平支部美术委员会主任委员;3月,创作作品《花蝶图》《海棠蜂蝶》;5月,与赵梦朱合作创作作品《园蔬草虫图》;6月,创作作品《秋塘鱼鸟图》《海棠双蝶图》,另在北京中山公园参加“齐鲁画展”,展出作品有《山水》《荷花》等。1935年,创作作品《双雀图》;11月,与张大千合作创作作品《栗树草虫》,另在北平市举办“张大千、方介堪、于非闇书画篆刻联展”。1936年,在在京中山公园举办个展。1937年,创作作品《水仙》《竹枝双鸠》《花鸟图》等。1938年,创作作品《梅鹊图》《梅鹊图》《仿黄荃竹鸠图》等。1939年,创作作品《双清息禽》《仿马麟暗香疏影》等。1940年,创作作品《白荷蜻蜓》《沐鸽图》《牡丹双禽》等。1941年,创作作品《杏花鹦鹉》《蔬菜草虫》《红柿绶带》《箩葡图》等。1941年—1942年,任伪国立美术专科学校花鸟画教员。1942年,创作作品《水仙图》等。1942年—1943年,任伪国立北京国画馆代理秘书。1943年,创作作品《墨叶牡丹》《绿牡丹》等。1945年,创作作品《茶梅栖禽》《枝头鸣鹊》《梅雀图》等。1946年—1947年,任北平市新民晚报》“北京人”版编辑。1947年,游雁荡山,创作作品《红荷》《辛夷引蜂蝶》《三折瀑》等。1948年,创作作品《雁荡山》《翠竹芙蓉》《竹枝栖禽》等。1949年,创作作品《牡丹图》《鸳嘉藕》《富贵白头》《粉红牡丹》等。1949年—1959年,任新中国画研究会(现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副主席,后任常务理事与经济审核组主任。1951年,创作作品《海棠》《亭亭玉立》《绶带双清》《秋葵》《山茶蝶舞》等。1952年,创作作品《白山茶》《瑞雪祥鸽》《朱砂牡丹》等。1953年,作品《牡丹图》参加全国国画展览会,另创作作品《大芦花》《仙鹤》《桃花春禽》《墨竹喜鹊》《和平万岁》《梅竹锦雉》《辛夷虾蝶》《青松》等。1953年—1954年,被邀作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代表。1954年,创作作品《御鹰图》《红杏山鹤》《鞠有黄华》等。1954年—1959年,任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市文联常务理事、美术组副组长,北京市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参加“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6月,与齐白石陈半丁、何香凝等13人集体创作大幅作品《和平颂》献给世界和平大会;另创作作品《黄签珍禽图》《红杏》《美人蕉》《桃花翠鸟》等。1956年4月,出席全国文化先进工作者会议;另创作作品《红叶鸽子》《红叶小鸟》《白牡丹》《喜上眉梢》《牡丹》《同心》《四喜图》等。1957年,任北京画院副院长;2月举办“于非阁、张其翼段履青田世光俞致贞写生花鸟画展”;10月,所著《我怎样画工笔花鸟画》出版;另创作作品《梧桐》《山茶蝴蝶》《梅竹双鸠》《红梅白鹊》《烟波红莲》《国香》《白荷》《山茶白头》《杜鹃图》等。1958年,创作作品《直上青霄》《丹柿图》《牵牛花》《紫凤朝阳》等。1959年,创作作品《迎春》《迎春图》《喜鹊柳树》《牡丹双鸽》等;7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0岁。
艺术风格
绘画
于非闇46岁左右开始画工笔花鸟画,从学清代陈洪绶入手,后学宋、元花鸟画,并着意研究宋徽宗手法。重古意是于非闇的一大特点,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年,于病中作了一幅《喜鹊柳树》,在题跋中写道:“从五代十国两宋到陈老莲是我学习传统第一阶段,专学赵佶是第二阶段,自后就我栽花养鸟一些知识从事写生,兼汲取民间画法,但文人画之经营位置亦未尝忽视。如此用功直到今天,深深体会到生活是创作的 泉源,浓妆艳抹、淡妆素服以及一切表现技巧均以此出也。”这是他对一生艺术里程的重要总结。但颜师古而不泥古,创两宋双勾技法之新,自成画派。构图打破陈规,用笔刚柔相济,着色求艳丽而不俗。如画牡丹,取春之花、夏之叶、秋之干而成,既能远观,又可近赏。且善于在画上题诗跋文,配以自刻印章,使画面饶有意趣。他艺风严谨,订有日课,未曾稍懈。在古物陈列所工作期间,接触到不少古画,并且经常出没于古董店,借古画临摹,汲取许多技法。还到北京故宫研究名作,开阔了眼界,提高了画艺。到沈阳故宫临摹黄筌写生珍禽图》及宋徽宗瑞鹤图》,继承现实主义传统。除学习卷轴画外,又学宋纯丝古朴的装饰手法。在勾线用笔上则以书法入,表现出形象的气骨。就笔法而言,他初以赵子固、陈洪绶笔法为本,兼得圆硬尖瘦之趣,后以赵佶瘦金书笔法入画,笔道有了粗细、软硬、顿挫,波的变化,不仅书意大增,且使线条具 有表现质感、体积感、空间感的丰富变化。对于工笔花鸟画来说,能否很好地描绘出树木的枝干如同勾线设色一样,都是检验一个工笔画画家技能水平高低的重要参照。在工笔画中,如果把处于次要位置的枝干刻画得过于细致精到,虽然形象逼真,但在整体效果中就会显得喧宾夺主,影响主题。如果把枝与干的形态弱化,忽略它的存在,即使是突出主题,但对于画面本身就会缺乏协调,整体效果不够统一。有的画家之所以用写意的方式在工笔画中表现枝干,就是回避了这方面的欠缺。于非闇的《木笔山图》,小枝与主干之间不仅在穿插避让上井然有序,主次关系明确,表现技巧也更生动自然。填色上于非闇主张柔婉鲜华,《祥云瑞鸽》写五只飞翔的瑞鸽。五只鸽子的羽毛颜色极尽变化之妙,而每一鸽子的羽毛又有不同。与祥云的色彩变幻颇为呼应。所以艳美之色与高古之意,整体的贯穿在于非闇的作品之中的,是一格基调,也是识别其作品的根本。
书法
《木笔山鹧图》中,用酣畅挺拔的“瘦金书”题写了一首白居易的诗《题灵隐寺红辛夷花一戏酬光上人》:“紫彩笔含尖火焰,红胭脂染小莲花。芳情香思知多少,恼得山僧悔出家。” ,颇见其趣。其书法配其工笔花鸟,古意更浓。因此,可知其艺术作品在今后的市场上将会有一个美好的前景。
著述节选
《我怎样画工笔花鸟画》
我自幼即喜欢养花、鸟、虫、鱼,我也粗浅地学习过园艺学、鸟类学等知识,我对这些无论是各部的组织与解剖,无论是各自不同的习性与特征,由于特别地喜爱它们,我也就特别地熟习它们。这对于我学习花鸟画,是一个有利的条件。我在二十三四岁时,业余从一位民间画家王润喧老师学习绘画,他先令我代他制造颜料,他还教我养菊花、水培水仙,养蟋蟀科螽斯科,我从他学画不及两年,制颜料学会了,养花、斗蟋蟀也学会了,绘画他却一笔未教。王老师是以画蝈蝈、菊花出名的。他病到垂危,才把他描绘的稿子送给我,并且说:“你不要学我,你要学生物,你要学会使用工具。”我那时还不大重视绘画,只是喜欢玩虫鸟花卉。但是我受到制颜料、养花和养虫的教育,使我对生物的描绘,得到了很大的启发与帮助。
在这里,我从养生物说起,将说到我的写生方法、创作过程,把我二十多年来一点点经验连我钻牛犄角,走弯路也包括在内,我一总地叙说出来。今先把我的学画日课表介绍一下。1935年到1937年,午前定为学画的时间,最初两年内很少对生物进行写生,第三年才用铅笔描写一下家中所养的花鸟。1938年起,自上午8时半至12时,下午1时半至4时定为学画时间。进行写生,不一定在家里,已练习到敢于在各公园各地方去描写。画的范围并不限定是北京的花鸟,这样到1945年。自1946年起,时间仍照以前,只把描绘的范围缩小,限于北京的一个地区。到这时,我已懂得铅笔与墨笔的结合。我提前早起,日出前我已到了各个公园的门口,对生物进行再观察分析和比较,专找它们各自不同的性格与特征。作画的时间倒比以前减少了,特别是春秋两季午前总是各处看花看鸟。解放后,生活很快就安定了,学习的时间没有加减,默写的功夫比对物写生的功夫更加长了。到目前为止,北京花鸟能默写的就一天比一天增多。我预备在最近的一两年内,再跑跑花鸟种类繁多的地区,像成都市昆明市等地区,我再把描写的范围放宽,因为,我练习有了一些成就,就容易塑造它们的形象了。例如成都的芙蓉,昆明的山茶花等,我都没有亲自去观察,自然就难于描绘了。解放后,在晚饭过后我还订了两小时的理论自修的时间,直到现在我还坚持着学习。
作品
主要作品
播报编辑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于非闇出身书香世家,接受了来自祖辈的熏陶,钟情于诗文书画。于非闇父亲属内务府正白旗汉军,其母为满族
家庭成员
1917年,于非闇长子于乐出生;1922年,次子于和出生;1924年8月,长女于琛出生;1927年,次女于现出生;1930年,三女于出生。
创作特点
艺术综述
于非闇的绘画从明末的陈洪绶入手,对北宋宋徽宗赵佶的花鸟画最为推崇,且研究有素。其书法早年从晋唐楷帖入手,上溯秦汉篆隶,中年以后专攻虞、褚,晚年则以瘦金体著称,可以说绘画、书法都遥接宋徽宗一脉。除学习卷轴画外,又学宋纯丝古朴的装饰手法,使得他的花鸟作品具有一定的装饰性。
创作题材
于非闇善于借助生活经验进行绘画题材的创新。对前人从未涉及或较少涉及的题材,于非闇能够发现其中意趣。在他的笔下,可以见到鸽子、凤头鹦鹉大花美人蕉、大理花、朱顶红枫木红叶藤等多种动植物题材。
线条艺术
于非闇的工笔画用线的疏密、粗细、曲直、力度弹性以及虚实变化,讲究用线的“虚入虚出、实入虚出”体现了工笔线条的阴阳美。
人物评价
“于非闇是近现代中原地区画史上致力于工笔花鸟画研究与创作,并取得重要成就的画家。”(《中国文化报》评)。
“于非闇是中国20世纪杰出的工笔花鸟画家。”(《中国美术》评)。
“于非闇是20世纪北方‘京派’工笔花鸟画的杰出代表,对现代工笔花鸟画产生过重要影响。”(《中国文化报美术周刊》评)。
“于非闇是公认的花鸟画大家,是传统绘画技法的传承者和捍卫者。”(《收藏投资导刊》评)。
“于非闇以一己之力改变了工笔花鸟画在近代画坛中的颓势,为20世纪工笔花鸟画的复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评)。
“于非闇重要的贡献就在于通过他的艺术实践和艺术教育,把工笔花鸟画的精神和技巧继承下来加以发扬光大。”(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评)。
“于非闇在20世纪中国画历史当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20世纪少有的几个工笔大家之一。”(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郎绍君评)。
“于非闇在近百年的中国绘画史上,就工笔花鸟画这一项来说,他不仅影响了北京画坛,而且在全国也堪称第一。”(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李树声评)。
外部链接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艺术风格
绘画
书法
著述节选
作品
主要作品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家庭成员
创作特点
艺术综述
创作题材
线条艺术
人物评价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