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斋
中国男演员
王献斋(1900年-1942年),原名王有延,原籍山东省,出生于符拉迪沃斯托克(今符拉迪沃斯托克)。他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医科,早年曾开设眼科诊所。由于眼科诊所与明星电影公司相邻,王献斋结识了许多电影界人士,并在导演张石川的引荐下进入电影行业,首次出演电影《滑稽大王游沪记》。此后,他在《孤儿救祖记》等影片中担任主演,因成功塑造反派角色而广受关注,逐渐在影坛崭露头角。
王献斋以饰演反派角色闻名,代表作包括《孤儿救祖记》《歌女红牡丹》和《劫后桃花》等。他被认为是中国电影史上首位以反派形象著称的演员,获得了“第一坏蛋”和“无赖标本”等称号。当时的舆论评价他为“在当今电影界中,反派角色演技炉火纯青者,唯王献斋一人”。
人生经历
转行从影
从眼科医生到电影演员
王献斋出生于符拉迪沃斯托克(今符拉迪沃斯托克),精通俄语。17岁时,他随家人迁居上海市,并进入沪江大学学习医学。毕业后,王献斋在上海开设了一家眼科诊所。在20世纪20年代初,由于国内精通西医的人才稀少,能够从事西医职业相当令人羡慕。然而,王献斋自己却是深度近视,常戴着一副厚重的眼镜。
1922年,明星电影公司在上海成立,王献斋经常前去观摩,很快对电影产生了浓厚兴趣。受此吸引,他决定进入明星影戏学校学习表演。起初,他仅在电影中客串一些小角色,并对家人谎称拍电影能够带来收入。实际上,他不仅没有获得报酬,还将家中的一些物件拿到摄影场当作道具。王献斋对电影的热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让身边的人感到不可思议。1923年因在影片《孤儿救祖记》中的角色成名。
在电影发展的初期,电影演员被视为戏子,社会地位低下,常遭到轻视和误解。王献斋瞒着家人从事电影表演。母亲得知后十分愤怒,然而,王献斋总是以嬉皮笑脸的态度应对,任由母亲发泄怒气,直到她平静下来。他再以好言相劝,逐渐让母亲不再干涉他的选择,尽管她始终不支持儿子放弃医生职业去当演员,并且从未观看过他出演的电影。
王献斋的女儿王薇对父亲的电影事业不像祖母那样排斥。她享受着能提前观看最新电影试片的特权,并在邻居和同学面前炫耀这些“内幕消息”。然而,当朋友们问她父亲在电影中扮演的是好人还是坏人时,王薇常常感到尴尬,不得不谎称父亲演的是好人。她为父亲专演反派角色感到难堪。为了让女儿保守秘密,王献斋时常用糖果“贿赂”她,不让她在祖母面前提及拍电影的事。尽管如此,王薇心里希望父亲能改演好人,并几次威胁父亲,如果他继续演坏人,她就会告诉祖母真相。
银屏背后
王献斋因在电影《孤儿救祖记》中饰演反派角色而声名鹊起。这部影片不仅捧红了悲剧女星王汉伦和童星郑小秋,也让王献斋作为反派演员一举成名,成为影坛上难以忽视的人物。凭借瘦削的脸庞、鹰钩鼻的特征,再加上娴熟的演技,王献斋在多部电影中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反派形象,如《最后之良心》中的暴发户、《歌女红牡丹》中的无赖丈夫、《劫后桃花》中的地痞,以及《啼笑因缘》中的琴师。由于这些角色的出色表现,王献斋被人形容为“无赖标本”和“人类罪恶的象征”。
编剧洪深对王献斋的表演十分欣赏,特地在多部影片中为他安排了重要角色。王献斋在影坛取得的成就,洪深功不可没。
尽管王献斋近视严重,平时离不开眼镜,但在拍戏时,他从不佩戴眼镜。每次导演准备开拍时,他都会从容地摘下眼镜。有人担心他会有忘记摘镜的失误,但王献斋从未因此出过差错。有时导演会在拍完几个镜头后询问他是否忘记摘眼镜,他则故作忘记的姿态,吓得大家紧张不已,随后又笑着解释自己是在开玩笑。在他长达二十年的电影生涯中,从未因为忘记摘眼镜而导致穿帮或浪费胶片。
尽管银幕上的王献斋以“恶人”形象著称,生活中的他却是谦逊有礼、温和待人的“好好先生”。即使在戏份很多时,他的名字在演职员表中有时被排得很小,但王献斋从未因此与公司交涉或争执。他始终专注于表演,将其他事务置之脑后。
王献斋还收藏了一本纪念册,里面收集了许多名人的题词。其中,著名影星胡蝶写道:“王先生,你是假坏人。”影评人陆小洛则称赞道:“人们都以为老兄是绝顶的坏人,这就是你的成功。”导演郑正秋的题词更是意味深长:“哪怕社会上人多么坏,难逃你的眉目传神,使得坏人无所遁形。”这些题词不仅是对王献斋演技的肯定,也反映了他在业界的独特地位。
家庭与舞台生活
王献斋的第一任妻子在婚后不久便去世,此后他一直过着鳏夫生活,并决意不再续弦。抗日战争爆发后,王献斋加入了“影人剧团”,随团辗转各地参与救亡演出。在重庆的演出期间,他因病倒下。在他最艰难的时刻,一位名叫袁竹如(原名袁莉莉)的女演员对他无微不至地照顾。两人逐渐产生了感情,剧团解散后,王献斋带着这位新夫人回到了上海市
除了在银幕上活跃,王献斋也是舞台剧的常客。他的女儿王薇(与前妻所生)在父亲的影响下,也走上了戏剧表演的道路。有一次,王献斋在话剧《雷雨》中饰演鲁贵,因扮演“四凤”的演员临时生病,王薇被紧急安排顶替上场。在第一幕中,鲁贵与四凤谈论鬼故事,这正是王献斋擅长的表演内容。由于父女之间默契十足,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配合得天衣无缝。昏暗的灯光下,王薇完全沉浸在角色中,感受到父亲传递的恐怖氛围,表演得极为出色。演出结束后,观众和同行们纷纷赞叹他们父女在舞台上的完美合作。
后来,王薇正式成为一名演员,开始了她的舞台剧职业生涯。每当夜场演出结束,通常已经接近午夜,回家的路上要经过一条又深又黑的弄堂,王薇常感到阴森恐怖,总是飞快地跑回家。每当王献斋听到女儿的脚步声,即便已经入睡,也会起身打开窗户,喊道:“王薇,回家了!”这声呼唤给了王薇极大的安全感,使她不再感到害怕。王献斋对女儿的细致关怀温暖了她的心,也让人深感动容。
无奈谢世
“生路竟成死路”
王献斋在42岁时因病去世,这一消息令许多人深感惋惜。他的过早离世与长期过度紧张和疲劳的工作密切相关,最终成为夺去其生命的无情杀手。
在拍摄电影《银枪盗》时,身体本就虚弱的王献斋被要求完成一项高难度动作——从高处跳下,随后被其他人压在身下。结果,他摔得很重,并且胃部似乎因此受伤。然而,由于电影赶着上映,在简单治疗后,王献斋便匆忙返回摄影场,未能得到充分的静养。接着,他不幸染上了风寒。起初病情较轻,但由于工作繁忙,他几乎没有时间休息。王献斋常常同时拍摄两部电影,每天在不同的摄影场之间奔波,回到家时已经疲惫不堪,脸色苍白,倒头便睡。随着伤寒病情加重,他最终病倒,再也无法起身。
王献斋生前最后拍摄的电影名为《生路》。尽管影片顺利完成,但他的病情却已进入危急阶段。这位从影二十年的电影界元老去世后,上海市各大报纸纷纷刊登了大篇幅的报道,表达对他的哀悼。因在电影中扮演“陈查礼大侦探”而闻名的男演员徐莘园为他撰写了一副挽联,简洁深刻地概括了这位“银幕大反派”的人生轨迹。上联写道:“灯下见华盛顿奇才队,表演逼真,生路竟成死路”;下联为“幕前留幻影,形容尽改,恶名即是美名”。这副挽联既表达了对王献斋的敬意,也深刻反映了他在银幕上的独特形象与现实生活的反差。
人物评价
在中国早期电影史上,有一位以反派角色闻名的影星,但在生活中却被公认为大好人。他就是银幕上的“反派第一号”——王献斋。在电影刚刚进入大众视野、许多观众尚不熟悉这一新兴艺术时,王献斋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眼科医生的职业,投身于电影事业,追逐他的电影梦。
著名电影导演程步高曾高度评价王献斋的表演:“他的演技不仅仅停留在表面效果,而是让人感觉他的坏是从内心深处自然流露出来的,才华横溢,常常出人意料。”在银幕上,王献斋饰演的角色常常“坏事做尽,坏话说绝”,但在现实生活中,他却是一位风度儒雅、谦逊有礼的君子,深受同行们的尊敬。他曾说过:“做人就得做一个好人,否则便自绝人群,无善结果。”这句话揭示了他在舞台和银幕上与现实生活中的处世心态。
个人成就
王献斋一生主演了多部影片,将全部才华奉献给了银幕。他所塑造的恶人形象,被当时的人们称为“无赖标本”和“人类罪恶的象征”。1942年,王献斋在上海去世,享年42岁。他的一生共出演了约80多部(集)影片,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一位重要的反派人物塑造者。
制作电影
王献斋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演员,他也参与了电影的制作工作。他曾担任《道德宝鉴》(1933)的导演,《四月里的蔷薇处处开》(1926)、《新西游记-第2集》(1930)、《新西游记-第3集》(1930)的副导演,展现了他在电影制作方面的才华。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生经历
转行从影
银屏背后
家庭与舞台生活
无奈谢世
人物评价
个人成就
制作电影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