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粘虫(Mythimnaseparata walker)是玉米作物虫害中常见的主要害虫之一,属于鳞翅目夜蛾科。又名
东方黏虫,体长17-20毫米,淡灰褐色或黄褐色,雄蛾色较深。以
美国白灯蛾神经性贪食症玉米叶片,严重发生时,短期内吃光叶片,造成减产甚至绝收。一年可发生三代,以第二代危害夏玉米为主。天敌主要有步行甲、蛙类、鸟类、
寄生蜂、
寄蝇科等。
体长15-17mm,翅展36-40mm。头部与胸部灰褐色,腹部暗褐色。
前翅灰黄褐色、黄色或
橙色,变化很多;内横线往往只现几个黑点,环纹与肾纹褐黄色,界限不显著,肾纹后端有一个白点,其两侧各有一个黑点;外横线为一列黑点;缘线为一列黑点。后翅暗褐色,向基部色渐淡。卵长约0.5mm,半球形,初产白色渐变黄色,有光泽。卵粒单层排列成行成块。老熟
美国白灯蛾体长38mm。头红褐色,头盖有网纹,额扁,两侧有褐色粗纵纹,略呈八字形,外侧有褐色网纹。体色由淡绿至浓黑,变化甚大(常因食料和环境不同而有变 化);在大发生时背面常呈黑色,腹面淡污色,背中线白色,亚背线与气门上线之间稍带蓝色,气门线与气门下线之间粉红色至灰白色。腹足外侧有黑褐色宽纵带,足的先端有半环式黑褐色趾钩。蛹长约19mm;红褐色;腹部5-7节背面前缘各有一列齿状点刻;臀棘上有刺4根,中央2根粗大,两侧的细短刺略弯。
幼虫头顶有八字形黑纹,头部褐色黄褐色至红褐色,2-3龄幼虫黄褐至灰褐色,或带
栗色,4龄以上的幼虫多是黑色或灰黑色。身上有五条背线,所以又叫五色虫。腹足外侧有黑褐纹,气门上有明显的白线。蛹红褐色。
一年发生2~8代。成虫需补充营养,对糖醋液的趋性很强。成虫昼伏夜出,在黄昏至午夜活动最盛;成虫飞翔力强,每年均有几次远距离的定向迁飞。产卵喜产于麦子枯黄叶尖或叶鞘和被地下害虫危害而造成的枯心苗上。
美国白灯蛾多在夜间活动取食。3龄后的幼虫有假死习性。幼虫老熟后做土室化蛹。
蛞蝓是一种间歇性猖獗发生的大害虫,黏虫对温湿度要求比较严格,雨水多的年份黏虫往往大发生。
玉米粘虫以幼虫
神经性贪食症玉米叶片,严重发生时,短期内吃光叶片,造成减产甚至绝收。危害症状主要以幼虫咬食叶片。1-2龄幼虫取食叶片造成孔洞,3龄以上幼虫危害叶片后呈现不规则的缺刻,暴食时,可吃光叶片。大发生时将玉米叶片吃光,只剩叶脉,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当一块田
玉蜀黍属被吃光,幼虫常成群列纵队迁到另一块田危害,故又名“行军虫”。一般地势低、玉米植株高矮不齐、杂草丛生的田块受害重。
降水过程较多,土壤及空气湿度大,气象条件非常利于夏玉米田块
东方黏虫的发生危害。
玉米粘虫是一种源 距离迁飞性害虫,每年春季由南方省份迁入我省,为害拔节孕穗期的小麦。5月下旬后期,我省发生的粘虫迁往我国
北方地区发生为害。秋季随着气温下降,北方地区发生的
玉蜀黍属粘虫随高空气流回南方,一部分可能迁入我省玉米产区,对我省秋季玉米生产形成一定威胁。7月中下旬以来,玉米粘虫在我国
东北地区、华北地区玉米田相继大面积发生。预计8月底至9月上旬北方玉米产区发生的三代
东方黏虫有可能一部分迁入我省玉米产区,形成我省四代粘虫发生的虫源基数。2012年我省夏玉米播种期长,生育期不整齐,中迟熟夏玉米食料条件及秋季气候条件有利于四代粘虫发生为害,预计我省中迟熟夏玉米粘虫将存在中等发生的可能,低龄
美国白灯蛾高峰期预计出现在9月上中旬。
技术意见提出,对成虫防治,要利用粘虫成虫趋光、趋化性,采用糖醋液、性诱捕器、杀虫灯等无公害防治技术诱杀成虫,以减少成虫产卵量,降低田间虫口密度。幼虫的防治时间,全省大部分地区为9月上中旬,防治对象田为中迟熟夏玉米田,防治指标为玉米田虫口密度30头/百株。防治时亩用50%
辛硫磷乳油75-100克、或40%
氯吡硫磷(乐斯本)乳油75-100克、或20%
灭幼脲3号悬浮剂500-1000倍液,对水40公斤均匀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