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泥河镇是位于中国
云南省富源县东南部的一个乡镇。该镇地势高低不平,西北部属于高寒山区,东南部属于
低烧河谷槽区。距离富源县城109公里,与
贵州省省
兴义市威舍镇相距3公里,被称为"旱码头",是云南通往贵州和两广的主要通道之一。黄泥河是富南重要镇区和
罗平峰林,也是全省506个扶贫攻坚乡镇之一。该镇年平均气温为13-16
摄氏度,年降水量为1441毫米。黄泥河镇与云南省曲靖市的
古敢水族乡和贵州省的
盘州市相邻,距离兴义市36公里,距离
罗平县县城85公里,距离
盘县特区县城95公里。黄泥河镇隶属于
富源县,总面积为263.27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该镇的户籍人口为70311人。黄泥河镇下辖2个社区和12个行政村,镇政府设在黄泥河社区。截至2019年末,该镇拥有34个工业企业和3个规模以上企业,以及329个营业面积超过平方米的综合商店或超市。黄泥河镇是富源县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
历史沿革
元至元二年(1336年)至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属
亦佐县巴兰乡向义里。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后,属平县向义里。
民国时期,改里为区。
1950年,沿区建置。
1952年,设黄泥区。
1958年10月,撤区分设黄泥河、箐口、五乐3公社,下设39管理区。
1961年3月,恢复黄泥河区。
1970年4月,区改公社、公社改大队。
1984年2月,公社改区、大队改乡。
1988年6月,撤区设镇,古敢、补掌、沙营3乡析出置
古敢水族乡。
地理环境
位置
黄泥河镇地处东经104°30′~104°45′,北纬25°05′~25°24′之间,东南与古敢水族乡和
贵州省兴义市毗邻,距兴义市36公里;西南接
老厂镇、
十八连山乡;南距
罗平县县城85公里;北抵
富村镇和贵州省盘县,距
盘县特区县城95公里。是富南重镇和
罗平峰林,属全国50家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试点镇之一,位于县城东南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属高寒山区,东南部属河谷槽区。镇政府驻黄泥河坪地村,海拔1297米,西距县城109公里,东与贵州省兴义市威舍同居一坝,素有“旱码头”之称,是
云南省进入贵州及两广以及沿海省、市区的主要通道。投资约130亿元的滇东煤电落户于黄泥河镇五乐村。
气候
黄泥河镇属
亚热带低纬度气候和低海拔河谷热区,
降水充沛,热量充足,具有冬无严寒,温湿多雨,干湿分明,雨热和旱凉同季,相对温差较大,立体气候明显等特征。最高海拔1265米,年平均气温13℃,最高年达17℃,极端最高气温35~36℃,极端最低气温零下10.2℃,受
兴义市和
罗平县两个雨区的影响,年均降水量1441毫米,年平均日照1600~1700小时。初霜期11下旬开始,终霜期3月中旬结束,无霜期大于270天。由于气候温湿明显,适宜多种农作物和林木的生长,农作物的收获时间一般比富北地区早一个节令。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50年,辖5乡、1镇。
1952年,辖19乡。
1970年4月,辖17大队。
1961年3月,下辖黄泥河、五乐、古敢、箐口4公社57个大队。
970年4月,辖17大队。
1984年2月,辖16乡和1乡级镇。
区划详情
全镇辖14个村民委员会,140个自然村,243个村民小组,国土总面积263.27平方千米。年末实有总耕地3220公顷,其中水田433.33公顷、旱地2786.67公顷。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546.67平方米。
2011年末,黄泥河镇辖黄泥河、五乐2个居民委员会,发祥、牛场、箐口、布古、新寨、小羊场、阿汪、迤更者、戛拉、龙潭、牛额、普克营12个村民委员会;下设23个居民小组、120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黄泥河镇辖2个社区、12个行政村:黄泥河社区、五乐社区、发祥村、牛场村、
迤更者村、庆口村、布古村、新寨村、小羊场村、阿汪村、戛拉村、牛额村、龙潭村、
普克营村。镇人民政府驻黄泥河社区。
人口民族
黄泥河镇辖黄泥河、发祥、牛场、迤更者、箐口、布古、新寨、小羊场、阿汪、戛拉、五乐、牛额、龙潭、普克营14个村民委员会,境内住有汉、彝、水、
布依族、苗、回、壮、蒙古等9个民族。
2011年末,黄泥河镇辖区总人口6.54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36万人,城镇化率40.6%。另有流动人口1800人。总人口中,男性3.41万人,占52.1%;女性3.13万人,占47.9%;14岁以下1.09万人,占16.6%;15-64岁4.87万人,占74.5%;65岁以上5820人,占8.9%。总人口中,以
汉族为主,达5.84万人,占89.3%;有、水、苗、回等19个少数民族,共6997人,占10.7%。超过千人的少数民族有彝、水2个民族,其中
彝族2957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42.3%;
水族1975人,占28.2%。2011年,人口出生率12.4‰,人口死亡率6‰,人口自然增长率6.4‰。
截至2017年末,黄泥河镇常住人口58459人。
截至2019年末,黄泥河镇有户籍人口70311人。
截止2020年,
富源县黄泥河镇常住人口为51838人。
文化
黄泥河镇因黄泥河穿境而过而得名。
经济
综述
生产总值完成49355万元,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950万元,增长60%;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540万元,增长16%;财政支出完成3446万元,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9890万元,增长1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390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78元,增长13%;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39700万元、35650万元,增长1.5%、6.4%。
2011年,黄泥河镇地方财政总收入0.72亿元。比上年增长0.1%。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475万元,增值税3875万元。
个人所得税1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61元。
截至2019年末,黄泥河镇有工业企业34个,规模以上企业3个,有营业面积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329个。
第一产业
粮经作物
2004年黄泥河镇大力推广玉米“宣黄单2号”、水稻“云光14”等优质、高稳产粮食作物良种,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8万亩,粮食总产量达2030.4万公斤,比上年增24.2万公斤,增1.2%,种植
烤烟2.2万亩,在自然灾害明显多于往年的形势下,实现收购总量达262.15万公斤(其中,中上等烟叶205.986万公斤),收购总产值2923.16万元,比上年增39.1%。
畜牧林业
2004年,黄泥河镇以
大河乌猪为重点发展养猪4.3万头,养殖
走地鸡2.8万只,
黑山羊1.1万只,肉类总产量4810吨,比2005年增10%,实现畜牧业产值6900万元,畜牧业收入4300万元,年增10%。
按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要求,在继续实施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同时,对6350亩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补植补造,累计补植树苗43.6万株,造林成活率达92%,完成四旁植树20.1万株,占县下达任务数19.5万株的102%,新建沼气池150口。
乡镇企业
2004年乡镇企业总数472个,其中私营企业49个,其他企业423个;从业人员1256人,比上年增加4%,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8564万元,营业收入1.2亿元,实现利润156万元,上缴税金127万元。
农业生产
黄泥河是
富源县县粮食、
烤烟、油菜、生猪、林果等生产基地,地处富南区域中心,素有“富源粮仓”之美称,紧邻十八连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国家级风景区贵州
马别河大峡谷。境内山峦重叠,此起彼伏,储藏着丰富的
石灰岩和煤炭资源。粮食作物主要以
玉米棒、水稻、小麦、马铃薯等为主。经济作物有烤烟、油菜、
生姜、
旱藕粉、
柑橘属、
天麻、
魔芋、
油桐等。
第二产业
黄泥河镇形成以煤炭、发电为主的工业体系。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家,职工1.1万人,实现工业增加值0.94亿元。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以上的企业1家。
第三产业
商贸
2011年末,黄泥河镇有商业网点580个,职工1160人。2011年,社会商品销售总额1.19亿元,比上年增长10.2%。
2011年末,黄泥河镇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3.55亿元;各项货款余额2.27亿元。
电信业
2011年,黄泥河镇邮政业务收入40万元,全年电信业务收入17万元。
产业结构调整
2004年,黄泥河镇紧抓滇东煤电工程建设机遇,按照“以黄泥河集镇为中心,以五乐工矿服务为重点,以交通沿线为纽带,以涉及的村委会为基点,以内外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思路,成立了产业调整结构办公室,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科技意识,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使餐饮服务业个体经营增加120余家;
天麻、半夏、
菘蓝等特色种植,
黑山羊、
大河乌猪等特色养殖得到巩固和发展。投入70余万元扶持资金,扶持发展3800亩板田洋芋、3000亩地膜包谷样板、2000亩蔬菜型大豆样板2000亩
魔芋样板等,影响和带动周围的群众,使黄泥河镇调优产业出现“动一户带一片、促一村”的良好效应。在滇东电厂进场公路沿线,主厂区及白龙山煤矿附近扶持新建总计年产值达6000余万元的砂石料厂56个,新建小型砖厂1个,加油站1个等,解决6000多个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农业农村工作
2004年,黄泥河镇认真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切实抓好农业农村工作,发放《云南省农村工作守则》1.1万余份并认真贯彻落实,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大力宣传《行政许可证》、《农业法》、《农村技术推广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渔业法》、《
云南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
云南省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强化执法监督,完善各种制度,逐步建立起设置合理、运行有效、科学公正、作为规范的农业行政执法体系;把综合执法与专业执法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农业行政执法的
公正性和权威性,提高执法的整体实力和效率,坚决查处各种坑农害农行为,切实保护农业健康发展,维护农民利益。一是及时兑现重点工程中征地拆迁款,做到不打白条。二是按照“税改”有关政策和县政府减免农业税的要求,2004年全镇减免农业税80.39万元(比2003年减负56.88%,人均综合负担15.28元)。三是农村中小学收费全面实行“一费制”。四是
计划生育、土地城建、公安等部门的涉农项目收费,均按有关规定执行。五是14个村委会都初步建立村内筹资投资“一事一议”制度,黄泥河、发祥、迤更者、箐口、布古、阿汪、五乐、牛额、龙潭等9个村委会实施“一事一议”制度。六是实行“村帐镇管”,规范
财务管理。
交通
黄泥河紧靠南昆铁路威舍站(二级
编组站),处于东(威舍—
南宁市)、南(威舍—
昆明市)、北(威舍—红果)三面铁路圈的中心,并有从威舍站威红和南昆两正线间引进黄泥河镇
铁路专用线到镇内坪地村。
富源县至
兴义市的
省道通过黄泥河进入镇内,镇内东至兴义,南至
罗平县,西至富源,北至
盘州市均有公路干线相通。
2011年,黄泥河镇客运总量0.6万人次,货运总量210.76万吨;黄泥河铁路货站年货运春吐量83万吨。
社会
计划生育
深入开展计生优质服务和宣传教育活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出生率分别为6‰和12.1%,“一放二扎”、避孕节育、违法生育查处、流动人口信息录入、验证等工作较好落实。
医疗卫生
2011年末,黄泥河镇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5个,其中卫生院1所,乡村卫生所14个;病床65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0.6张,固定资产总值74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20人,其中执业医师9人,
执业助理医师4人,注册护士3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1.8万人次,住院手术786台次,出院病人786人次。
2011年,黄泥河镇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136.86人/10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94.1%,农村卫生剧所普及率51.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5.63万人,参合率100%。坐产妇死亡率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13.1‰、10.6‰、6.6‰。
教育
全镇有镇中学1所,28全教学班,在校学生2384人,教职员91人;有完小14所,教学点54个,教学班237个,在校学生8070人,教职工427人。有幼儿园1所,在校学生224人,教职11人。2004年,黄泥河镇大力实施“科教兴镇”战略,巩固“普六、普九”成果,大力推行“普实”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小学入学率达99.7%,巩固率达99%,中考曲一中上线3人,曲二中上级8人,中等师范上线23人,
高中上线68人,中考成绩创历史最好记录。投资240余万元对牛额村委会中寨完小、布古村委会发佐村小、龙潭村委会中心完小、阿汪村委会中心完小等5400平方米D级危房进行改造。在科技上,大力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多方筹措资金近10万元,从县有关部门请来专家,在迤更者、箐口等两个村委会,举办以
魔芋生产、蔬菜种植、畜牧养殖等为重点内容的农村实用技术“绿证”培训班各1期,累计培训300人;在迤更者、牛场培训250余人次,积极引进
大河乌猪饲养,全面加快其发展步伐。组织镇村干部、群众到外地参观学习1000余人次,把成功经验推广到全镇,让广大农民结束了魔芋、蔬菜种植“老套路”和科技上“摸着石头过河”的历史。针对
烤烟生产,积极协调从县烟草公司等部门请来技术专家,对层层筛选的157名烟草技术员进行培训,分组管理服务到户,每名科技员负责40-60户(150~200亩),对烟农实行全程服务管理、个性化服务。
2011年末,黄泥河镇有幼儿园5所,在园幼儿1095人,专任教师53人;小学14所,在校生7300人,专任教师365人;初中1所,在校生3125人,专任教师3160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普通高中1所,在校生2100人,专任教师157人各类民办学校2所。主要学校有县直中学1所,初级中学1所。
2011年,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0.37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0.0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1%、27.1%。
科技
2011年末,黄泥河镇有技术并发和服务机构5个。各类科技人才5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57人,农村实用人才287人。
机构改革
2004年,黄泥河镇加大机构改革力度,理顺部门关系,合理划分政府和事业单位职责权限,取消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制,全面推行岗位竞聘制,全镇6个中心和1个所实行竞争上岗聘用中层领导13名、一般干部职工109名,初步建立起了符合该镇各级各类事业自身发展特点的新型人事管理制度,并于2004年10月开始推行事业单位工资搞活分配制,充分调动事业单位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全面增强了事业单位自我发展能力。同时还加强财务审计,搞好经济监督。对16个镇直单位进行了财务审计,逐步理顺各单位财务,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村委会换届选举
2004年1至5月,黄泥河镇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有关规定,切实加强领导,严格遵循选举程序,结合基层党建“三培养”活动,“以政绩政取舍”,扎实开展第二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依法选举产生村民小组长243名、副组长13名和村民代表740名;由村民
直接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主任14名、副主任16名、委员67名;建立健全新一届村民委员会下属人民调解委员会等村级组织体系,进一步促进各村委员会班子成员之间的团结,使其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齐心协力促发展。
小城镇建设
2004年,黄泥河镇努力营造良好的干事氛围,群策群力,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一是全力支持
贵州省兴义市建筑公司投资2700万元建设福鑫商贸小区;二是抓住滇东煤电工程建设机遇,争取云南滇东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在滇东电厂进场公路
黄泥河集镇段新修24米宽大街2条共1029米和102米长、12米宽、高6.6米福溪大桥1座,已竣工投入使用,政府投资90余万元对其进行绿化、亮化;三是投资52万元建自来水处理厂;四是启动党校综合楼、财政税务综合楼、邮政大楼等一批示范性建筑;五是争取各级运管部门建黄泥河客运站;六是正积极开展河滨公园前期工作等,进一步加快集镇基础设施建设;七是每月投入8000元,作为小城镇建设管理工作经费;八是于2004年3月份新建垃圾池46个,公开招聘城管工作人员5名,公开竞标聘用垃圾清扫工5名、清运工2名;九是取缔南门街菜市,启用过境大街新农贸市场;十是完善集镇街道门前包卫生、包秩序、包绿化及公共设施管护“三包”责任制;十一是于2004年11月份成立了工作职责明确、考核制度严格的小城镇建设管理办公室,全面加大小城镇综合治理力度;十二是在2004年12月举办黄泥河镇首届小城镇建设演讲比赛,全面增强广大城镇居民文明卫生意识。
扶贫攻坚
2004年,黄泥河镇切实加大扶贫力度,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一是抓好各种扶贫重点工程。抓好投资210多万元的591户安居工程建设,投资101万元的牛额村委会重点扶持工程建设,投资116.74万元的龙潭村委会补总村民小组易地搬迁项目工程建设,投资40万元的五乐村委会水井头上村民小组、迤更者村委会冷水沟村民小组省级温饱示范村工程建设,投资30万元的黄泥河村委会红岩脚村民小组、龙潭村委会祭山坡村民小组市级温饱示范村工程建设,全面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贫困地区及其群众的“造血功能”。投资89万元,搞好黄泥河集镇增门、西门拱水管网改造和新寨村委会新寨、迤更者村委会更康等村民小组的人畜饮水工程建设,解决3132人及1165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二是落实好各种扶贫政策,对享受定补伤残、烈属、复退军人,生活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上的城镇居民等,及时按照相关政策予以帮扶。发放临时救济补助2.6万元、救灾粮4.5355万公斤,解决群众“生活难”。三是发展好“务工经济”。按照“以点带面”,以个体带动全体,以经常宣传为主,辅之以必要的培训和指导,不断巩固已有的劳务输出成果,大力开拓新的劳务市场,把务工经济“做大做强,做出特色”的思路,全年累计输出农村剩余劳务7200个(比上年4700个增53.2%。其中,省外输出3200人,比上年增1400人;省内输出1300人,比上年增200人;本地输出1500人,比上年增400人;临时输出1200人,比上年增500人),创收4580万元左右(比上年2624万元增54.6%)。
文化事业
2011年末,黄泥河镇有文化艺术团体17个,文化专业户57个,文化站1个:图书室15个,藏书3.18万册;文化行业从业人员267人。
精神文明建设
2004年,黄泥河镇不断探索精神文明建设新途径,使精神文明建设成为全镇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一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做到“八个结合”:与法制建设相结合、与科技教育相结合、与小城镇相结合、与扶贫攻坚相结合、与农村自娱自乐相结合、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与生态文明村建设相结合、与发展务工经济相结合。二是全面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放施纲要》和“富源精神”、《富源公民言行规范100条》,以及“黄泥河精神”,道德教育稳步推进,广大村民移风易俗,破除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习,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村风民风的好转。三是加大文明村(单位)创评力度,投资近50万元把牛场村委会新福村、镇农业经济综合服务中心水务组分别作为“六村六好”生态文明村,市级文明单位建设、示范带动全镇文明村寨、文明单位建设。
2004年,全镇有文化站1个,广播电视站1个,录相放映点2个,网吧2个,电视地面卫星接收站42个,
电视覆盖率达95%,镇政府所在地及五乐开通了有限
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可收34个电视频道。全镇有卫生院1所,村级卫生所14所,共有病床44张,医务人员69人(其中镇卫生院25人、村卫生所44人),医务人员中中医师6人。医士4人、护士3人。
社会保障
2011年,黄泥河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359户,人数1841人,支出357.89万元,比上年增长12%,月人均162元,比上年增长5.7%;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4961人,共支出22.247万元,比上年增长27.7%。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605户,人数3110人,支出306万元,比上年增长17.1%;农村五保集中供养6人,支出3.6万元;农村五保分散供养126人,支出18.14万元,比上年增长10%;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3110人次,共支出22.25万元,比上年增长27.7%;农村临时救济68人次,共支出6.7万元,比上年增长12%。黄泥河镇自然灾害受灾人口4427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237面,倒塌房屋16间,直接经济损失4.8万元,教灾支出4.6万元。
黄泥河镇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72人,抚助事业费支出71.81万元。比上年增长12%。社区服务中心(卫生院)2个,社区卫生病床42张。新增就业人员751人,有7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6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80人,登记失业率为3.1%。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合计0.08亿元,支出合计0.08亿元。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193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2.99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700人,参加
失业保险816人,参加
工伤保险939人。
基础设施
2011年末,黄泥河镇有邮政网点1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120千米,投递点13个,乡村通邮率100%。电信企业1家,服务网点6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0761,移动电话用户2.46万户,电话用户普及率50%宽带接入用户1759户。
2011年,黄泥河镇有煤炭企业4家,产煤7.31万吨。发电企业1家
2011年末,黄泥河镇镇区有自来水厂1座。铺设干线水管8.6千米,排水管道3千米。生产能力5600吨/日,年生活用水16万吨,居民自来水普及率100%。
2011年末,黄泥河镇镇区有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1座,变压器2台,总容量1万千伏安,高压输电线路6条,总长度240千米,用电负荷8000千瓦。综合电压合格率99.5%,供电可靠率99.9%。
2011年,黄泥河镇镇区有园林绿化面积2.5公顷,其中公共绿地2.4公顷。
滇东煤电工程建设
2004年,黄泥河镇按照“顾全大局、主动融入、优质服务、带动开发、促进发展”的思路,举全镇之力做好支援滇东煤电工程建设工作。一是加强领导,把征地搬迁工作做好。黄泥河镇抽调到
富源县支援滇东煤电工程建设指挥部工作的67名干部,以高效、务实的作风取信于民,累计征地5194.54亩,搬迁359户,拆除民用建筑物5.64万平方米,场院1365.52平方米,迁坟1497座,拆迁电力、电信主线路40.8公里,无一例因征地拆迁而上访的农户,确保整个滇东煤电工程建设顺利进行。二是加强宣传,把群众工作做好。坚持搬迁户中村组干部带头的原则,对不理解的搬迁户多次上门,有的上门达100多次,掌握、摸清群众思想动态,切实安排好群众生产生活,新购抽水泵2台,修建
灌溉渠道100余米,解决300余亩农田生产用水,水改旱260余亩;投资70余万元,建设了引水管道长6.4公里的五乐片区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了460户2839人的生活用水;投入1.2万元,建设引水管道长1.7公里的饮水工程,解决石龙新村200余户人的饮水问题等,赢得了广大征地搬迁户的理解与支持。三是采取措施,把搬迁户安置好。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及时购置帐篷270顶,并给予及时拆除住房租房暂住的拆迁户每月500元的租房补助,使搬迁户得到临时安置。根据搬迁户生活困难实际,深入帐篷,挨门逐户送煤球、送棉被、送慰问金,并给予每人1000元的临时建房补助。对已建盖固定房并不愿意到
安置小区分配宅基地的搬迁户每人给予2000元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补助。针对部分年老体弱、缺乏劳动力的搬迁户建盖房屋困难的实际,及时帮助建盖房屋,2004年6月进行了搬迁户宅基地分配,使搬迁户得到妥善安置。四是主动出击,把社会秩序维护好。2004年共制止群众阻碍施工72件,处理治安案件61件、
刑事案件8件、
刑事拘留15人,治安拘留32人,调解纠纷、化解矛盾68件200余人次;依法对70余个砂石料场进行清理整顿,加强对民爆物品的管理,共检查30个单位120人余次,对检查出来的问题依法进行处理;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登记和出租房屋的管理,与户主签订严格的租房责任书,共登记流动人口1653人,出租房120户4000平方米,签订租房责任书120余份。五是加强联系,把与业主的关系处理好。以召开联席会议,发工作联系函等形式联系业主方,就滇东电厂进场公路五乐村口至电厂大门两侧25米内控制建设,祭山林至灰场、白龙山煤矿矿井、咚喇水库进场公路两侧房屋红线控制;水塔区域围外250米、厂区围墙外200米房屋建筑红线控制;黄扎村道路出口、白龙山煤矿进场公路及煤矿废弃物造成河道污染、放工单位放炮震损附近房屋、白龙山煤矿及进场公路、电厂灰场进场公路征地等问题妥善交换意见,使各项工作协调有序开展。
创先争优活动
2004年,黄泥河镇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县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镇第九次党代会和镇九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奋斗目标,积极引导和激励广大党员干部转变工作方法,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和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以“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指针,以《云南省农村工作守则》作为行为准则,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切实做好“三农”工作,使
农村经济总收入、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及农民纯收入五项经济指标均有大幅增长,实现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在2004年,在全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先争优评比活动中五项指标综合排名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