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喜所,1946年10月生于河北涉县,教授、博士生导师。
1970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并留校,1981年参加
长沙市举行的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青年研讨会,获得
一等奖,之后发表《武昌起义后的农村变动》开始展露头角。
现为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所长、中国留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美国黄兴基金会研究教授、《
天津社会科学》编委、梁启超研究会会长等主要研究
辛亥革命,并侧重于社会背景、文化思潮和留学生运动等方面。
人物简介
李喜所,河北涉县人,1946年10月生,1970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并留校任教至今。现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所长、中国留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美国黄兴基金会研究教授、《天津社会科学》编委、梁启超研究会会长等。已经出版有关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方面的专著10余部,在《
历史研究》、《
近代史研究》、《南开学报》、《
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等国内外30多种报刊发表论文百余篇。曾先后获得全国青年论文竞赛
一等奖、
天津市社科优秀成果论文和专著一、二、
三等奖(5项)。近15年来,先后承担的国家和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有:1、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2、中国近代留美教育史;3、近代留美生与中外文化交流;4、
黄兴的军事理论与实践(
美国);5、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留英学生(
英国);6、
德国克虏伯与中国的近代化(德国)。1992年被
德国明斯特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往德国讲授中国文化与
欧洲;1998年被
早稻田大学聘为交换研究员赴日本进行中国留日教育史研究;曾多次往英国、美国、德国、
法国、日本、
荷兰等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学术访问。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留学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
主要著作
《谭嗣同评传》(1986年河南教育出版社)
《容——中国留学生之父》(1990年
河北教育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辛亥革命研究一览》(天津教育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研究入门》(1990年
河南人民出版社)
个人作品
发表论文50余篇,有关辛亥革命的有《武昌起义后的农村变动》、《论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主义思潮》、《辛亥革命时期妇女解放运动的特点》、《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物价》、《辛亥革命前的留日学生运动》、《宋教仁留日时期的思想特点》、《孙中山与梁启超》等。
录自
章开沅等编《国内外辛亥革命史研究综览》,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近代史博士点网资讯
所在院系:人文学院历史系
研究方向:中国近代文化史
研究方向校内外担任的主要职务:
《华人文化世界》编委
中国留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美国黄兴基金会研究教授
天津社联委员
中国近代史教研室主任
主要学历及工作业绩
1970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1990年破格晋升教授。主要论著有:《谭嗣同评传》(获
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著
二等奖)、《近代中国的留学生》(获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著二等奖)、《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获北方十五省市优秀图书奖)、《武昌起义后的农村变动》(获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
一等奖和全国纪念
辛亥革命70周年青年论文竞赛一等奖)、《论辛亥革命时期的
社会主义思潮》(获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
三等奖)。《容闳—中国留学生之父》和《
梁启超传》(合著)出版后,在国内外学术界反响较大。近20年,先后出版专著9部、译著1部,发表论文百余篇,尤其在中国留学史的研究方面,被公认为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近年来,曾访问
英国、
法国、
德国、
日本、
荷兰等国,建立了较广泛的学术联系。目前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有:外交部学术研究项目“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与英国
诺丁汉大学合作项目“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留英学生”等。讲授的主要研究生课程有:中国
文化研究、中国近现代文化研究、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中国近代史概论、近代史研究方法论、中国留学史等。
讲授的课程: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研究、
战国秦汉史专题研究
承担教育部社科项目:政治哲学与社会整合
主要论文
1、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
清朝的对外贸易政策 文史哲1980年2期
2、
容闳与中国第一批留学生 河北师院学报1980年1期
3、
辛亥革命时期妇女解放运动的特点 东北师大学报1981年5期
4、中国近代第一批留欧学生
南开区学报1981年2期
5、辛亥革命前的留日学生运动 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论文集1981
6、清末民初的留美学生 史学月刊1982年4期
7、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物价 价格理论与实践1982年2期
9、清末留日学生人数小考 文史哲1982年3期
10、
戊戌变法中的教育改革 南开学报1983年6期
11、略论民国初年的
社会主义思潮 北方论丛1983年6期
12、论
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主义思潮 辛亥革命史丛刊1984年5期
13、
宋教仁留日时期的思想特点 河北学刊1984年1期
14、论
谭嗣同的阶级属性 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1期
15、清末留日学生与中日文化交流 历史教学1986年2期
16、略论义和团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义和团运动与近代中国社会论文集1986年
17、中国近代政治变革与思想解放 人民日报1986年10月6日
18、浅析谭嗣同的信佛 学术月刊1986年8期
19、关于洋务派的两点思考 北方论丛1987年1期
20、近代留学生对祖国的贡献 人民日报1987年6月8日
22、
马建忠与中西文化交流 中州学刊1987年4期
23、评述
王韬及其文化思想 东岳论丛1987年5期
24、辜鸿铭与中西文化 历史教学1988年4期
25、中国近代改革家的开放意识 人民日报1988年7月22日
26、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成长的道路 光明日报1990年11月14日
27、晚清洋务思潮兴起的必然性
南开区学报1991年4期
28、孙中山研究的新突破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1期
30、
辛亥革命时期的国粹主义思潮 理论与现代化1991年11期
31、民元(1912)前后国民“参政热”评析 天津社会科学1992年2期
32、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先进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纪念鸦片战争150周年论文集1992年
33、近代中国人的世界意识 人民日报1993年5月28日
34、
慈禧与义和团 义和团运动与近代中国社会论文集1993
35、走出人物研究的困境 历史教学1993年12期
36、
黄兴在“
二次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黄兴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台湾)1993年
37、新时期如何发挥历史科学的作用 近代史研究1994年1期
38、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 人民日报1994年3月9日
39、中国留学潮的回顾与展望 海风(
美国)1994年4期
40、中国留学生与传统文化 人民日报1995年5月31日
41、
梁启超晚年的佛学研究 天津社会科学1995年1期
42、青年黄兴的军人品格与尚武精神 近代史研究1996年1期
43、梁启超的国家学说与经济构想 学术研究1996年1期
44、评黄兴武装反清的战略和策略
南开区学报1996年2期
45、甲午战后50年间留日学生的
日本观及其影响
东海求索(日本)1996年8期
46、民元(1912)前后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初步考察 20世纪的中国农村社会论文集1996年
47、
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的留学生 广东社会科学1997年2期
48、评甲午战后
梁启超的日本观 纪念南开大学历史系75周年论文集1997年
49、关于传教士与晚清现代化关系的思考 历史研究1998年2期
50、关于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历史反思 史学月刊1998年4期
51、戊戌变法百年再审视 历史教学1998年7期
52、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的今文经学与经世致用思潮 社会科学研究1998年 4期
53、可否多一点逆向思维 学术研究1998年9期
54、民国初年生活观念和习俗的变迁 中国历史上的生活方式与观念论文集(台湾)1998年
55、
德国克虏伯与晚清军事的近代化
南开区学报1999年3期
56、中国留学生与
五四运动 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台湾)1999年
58、洋务派引进先进生产力述论 纪念历史所20周年论文集1999年
59、清末的留学管理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1999年1期
60、百年
谭嗣同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广东社会科学2000年1期
61、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理性思考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0年1期
62、中国社会变迁的活历史 香港大公报2000年7月3日
63、充分发挥留学生作用的历史思考 神州学人2000年12期
64、
林乐知在华的文化活动 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1期
65、
梁启超对
戊戌变法的反思 新华文摘2001年7期
66、
辛亥革命时期的教育改革
南开区学报2001年5期
67、辛亥革命与思想启蒙 历史教学2001年10期
68、“辫子问题与辛亥革命”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6期
69、留美生与南开大学的早期发展述论 南开教育论丛2001年3期
70、两次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传教士在华的文化活动 福建论坛2001年6期
71、论洋务文化的生成机制 河北学刊2002年2期
72、辛亥革命时期学术文化的变迁 史学集刊2003年1期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