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成立于2000年10月。下设3系、3所、3中心,即
历史学系、世界史学系、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历史研究所、
中原地区近
现代史研究所、古籍与文化研究所、
日本史研究中心,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拉丁美洲研究中心。系、所、中心之下又有若干个教研室、研究室。上述9个单位,皆与历史系有着渊源关系,脱胎于历史系。现任院长为江沛教授。
2010年,按教育部规定,历史学一级学科分成中国史、
世界史和
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本院三个一级学科均获得教育部认定。在2005年和2008年由教育部主持的学科评估活动中,历史学科均名列全国第二。
简介
1919年
南开大学建校之初,便设有历史学门,世纪20年代初期,著名社会活动家和历史学家
梁启超来南开大学讲学,《历史研究法》就是在其授课讲义的基础上编撰而成的。1952年教育部进行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工作,原
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
郑天挺教授、
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
雷海宗教授相继调至南开,分别担任历史系主任和
世界史教研室主任。不久,原北大历史系教师
杨翼骧、
武汉大学吴廷璆等先生也加盟南开历史系,从而奠定了南开历史系在全国高校历史学科中的重要地位。
新址建设
2015年9月中旬,历史学院整体顺利迁入津南校区新的学院大楼,大楼建筑面积近万平米,教学、科研条件大为改善。国画大师
范曾先生为学院题写院名。
办学历史
1919年
南开大学创建伊始,即设置有历史学门。20世纪20年代初期,著名社会活动家和历史学家
梁启超来南开大学讲学,《历史研究法》就是在其授课讲义的基础上编撰而成的。1923年,南开大学正式建立历史系。著名学者
蒋廷黻博士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蒋廷博士在南开工作了6年,是历史系的奠基人。1924年,
哈佛大学硕士
刘崇鋐先生任历史系教授。1930年,美国伊里诺大学硕士蔡维藩先生也来南开历史系任教授。他们的相继任教,充实了师资,历史系的教学和研究 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当年9月,
南开大学奉命南迁,与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合组为
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翌年4月,又徙
昆明市,改称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南开历史系遂并入"西南联大"历史系。联大历史系荟萃了三校著名的历史学家,如
雷海宗、刘崇鋐、蔡维藩、
姚从吾、
郑天挺、
向达、
陈寅恪、
钱穆、吴晗等。他们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如
杨志玖、
王玉哲、
杨翼骧、
丁则良、
阎文儒、
丁名楠、
李希泌等。这些后起之秀中的一些人,后来在南开历史系工作,为历史系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
抗战胜利后,
南开大学重返
天津市。历史系立即重新组建教师队伍,杨志玖、黎国彬、
杨生茂、王玉哲等先生接踵而至,在历史系任教。
新中国成立后,历史系有了长足的发展。50年代初,
吴廷璆、
谢国桢、
辜燮高、
来新夏、
魏宏运等同志先后来系工作,进一步壮大了师资力量。1952年教育部进行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工作,原
北京大学兼历史系主任郑天廷教授、
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
雷海宗教授相继调至南开,分别担任历史系主任和
世界史教研室主任。不久,原北大历史系教师
杨翼骧先生等也加盟南开历史系,从而奠定了南开历史系在全国高校历史学科中的重要地位。50年代中叶,历史系除设有
中原地区古代史、中国近
现代史和世界史3个教研室外,还建立了明清史研究室。60年代上半叶,又相继建立了美国史研究室、日本史研究室、拉丁美洲史研究室。历史系逐渐发展为师资力量雄厚、学科布局合理、学术特色明显的
历史学重镇。
"文革"10年浩劫,历史系的教学与科研遭到严重破坏。
改革开放以来,历史系焕发了勃勃生机。建制迅速发展,形成了中国史、
世界史、
博物馆学3个专业,成立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上古
中世纪史、世界近现代史和博物馆学6个教研室,并设有图书资料室、文物室、计算机房。1979年,
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成立,著名教授
吴廷璆担任所长。1983年,
南开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诞生,历史系教授
杨翼骧先生兼任所长,古籍所的科研人员,半数毕业于历史系。
1981年和1986年,历史学科的
古代史、世界地区国别史、中国近
现代史、史学史4个二级学科,先后被国务院学位办公室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1987年,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地区国别史3个二级学科被国家教委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1994年,历史系又被国家教委确定为首批"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1996年,历史学科被国家教委确定为"211工程"首批立项建设的单位。1998年12月,历史学科被批准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翌年元月,又被批准为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6月,"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05年,“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985工程”哲学社科创新基地“中国思想与社会研究中心”和“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相继建立。2007年8月,历史学科的
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
世界史三个二级学科入选国家重点学科,历史学科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专业学科
历史学院下有历史学、世界历史、博物馆学三个本科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历史文献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九个硕士授权点,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六个博士学位授权点。
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三个二级学科入选国家重点学科,历史学科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国内排名
2011年,在历史学分成
世界史、中国史和
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后教育部主持的首次学科评估中,本院三个学科分别名列全国第2、5、7名,历史学类综合排名全国第二。
师资力量
历史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断代史、专门史、国别史人员齐全、结构合理的科研教学队伍。全院现有在岗教师和科研人员共84人,其中教授(研究员)41人,副教授(副研究员)31人,讲师12人,博士生导师39人(其中9人兼职),具有博士学位者67人。在这支教学科研队伍中,有老一辈著名历史学家
杨生茂、
来新夏、
魏宏运、
刘泽华、
冯尔康、
范曾、
俞辛焞、
王敦书、
陈振江、
张友伦等。中国近代史专家
李喜所教授,著名明史专家
南炳文教授,美国史专家
李剑鸣教授、王晓德教授,拜占庭
陈志强教授,日本史专家
杨栋梁教授、
米庆余教授,还有相关领域的专家
王先明教授、
白新良教授、
赵伯雄教授、
杜家骥教授、
常建华教授、
乔治忠教授、
许檀教授、
李卓教授、
韩铁教授、
马世力教授等等。他们为历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研究基地
研究中心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是我校根据教育部深化科研体制改革的精神和建设一流的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科研基地的要求,以
古代史和中国近
现代史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为依托,以“211工程”建设项目“中国社会历史”为基础,于1999年12月重新组建成立,并于2000年9月通过教育部审批,成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的入选机构。
“中心”现有专兼职科研人员、专职行政和资料管理人员共26人。其中专兼职教授22位,副教授4位,具有博士学位者24位。专职研究人员来自“中心”和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等相关院、系,兼职研究人员均为著名的社会史专家。
中心主要负责人:
副主任:余新忠 教授
目前,“中心”根据其主要研究方向,下设四个研究室:
社会思想与大众心态史研究室;
传统基层社会与国家权力研究室;
社会生活与风俗史研究室;
区域社会史研究室。
“中心”现承担多项国家重大课题,这些课题组合了“中心”以及国内各方面的专家,极大推动了社会史研究的深入。为使“中心”成为国内外本学科领域的学术研究和交流中心,“中心”每年举办1―2次不同类型的学术讨论会,每三年至少举办一次有重大影响的国际学术讨论会;每年有一定人次到国外及
香港电台地区进行学术访问、研究或参加学术会议,同时接受国内外访问学者。
“中心”编辑有大型社会史研究的学术年刊――《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属于CSSCI收录集刊。
我们在资料建设方面不仅购置大量图书,还收集族谱、契约、档案资料,设有“华北文献资料室”。中心在整理、出版、利用社会史资料方面,形成特色。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在相关的研究领域中具有进行科学研究的群体优势和研究特色,在科研体制改革方面率先垂范,积极探索新路,在硬件设施方面也具备了相当好的条件。目前我们正紧抓机遇,加强科研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努力将“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建设成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学术研究基地。
近现代史
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是1999年12月组建成立的新型实体性研究机构,2004年11月26日被教育部正式批准为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本中心以国家重点学科
世界史为核心,以国家211工程“亚太地区史”项目和“985世界现代化进程创新基地”为依托,以国际经济、国际政治、经济史、
社会学等多个博士点为支撑,旨在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者队伍,立足本校,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把中心构筑成为全国领先、世界知名的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咨询服务的高端平台。
中心现有专职研究人员13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3人,具有博士学位者9人。中心学术带头人
李剑鸣教授任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长,
杨栋梁教授任中华日本学会副会长和
中国日本史学会副会长,洪国起教授任中国拉美史学会理事长。中心聘请了11名兼职研究人员,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3人。
中心下设资本主义史研究室、社会文化史研究室、国际关系史研究室3个研究室和《
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编辑部。中心主任为杨栋梁教授,副主任李剑鸣教授、
陈志强教授,常务副主任韩琦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
北京大学钱乘旦教授。
中心把出版学术精品、建立良好学术声誉、培养高级研究人才、繁荣学术、服务社会作为建设学术重镇的具体目标。自成立以来,专兼职研究人员承担了数十项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基地重大项目等省部级课题,出版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著作和专题研究论文,获得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研究奖励。对外学术交流活跃,多次举办大型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扩大了在国内外的影响。人才培养成效显著,许多硕、博士毕业生已经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崭露头角。多方筹集资金,加强了图书资料建设。研究人员还积极参与政府有关部门及企事业的咨询服务,为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做出了贡献。
发展前景
目前,
历史学院拥有历史学门类下3个一级学科中国史、
世界史和
考古学所属的二级学科,均拥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基本上涵盖了史学领域的各个方面。教学实力雄厚,教学水平较高。2011年,
李治安教授获全国第六届高校教学名师奖。
哈全安教授主持的“世界上古中古史”,李治安教授、
王晓欣教授主持的“中国古代后期史”两门课程,被确定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孙立群教授主持的“中国古代前期史”和
侯杰教授主持的“中国近代史”课程,被确定为
天津市市级精品课程。学院还设有校级精品课若干门。学院每年招收博士生60余名,硕士生70余名,本科生80余名,并招收若干名博士后研究人员。
历史学院的教职工,正弘扬着“惟真惟新,求通致用”的优良传统,努力拚搏,继续创造新的辉煌。
机构建制
历史学院下设科研机构可概括为“三系三所四中心”和两个国家级科研中心,具体为:
科研中心
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
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
科研机构
南开大学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
南开大学古籍与文化研究所
科研单位
专业简介
中国社会历史
南开大学
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是两个国家重点学科,有一批专家长期侧重中国社会历史的研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研究与办学的特色。基于这一特色,在南开大学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院校之后,历史学科决定开展以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思想与制度为基本内容的"中国社会历史"研究项目的建设。
本项目自1995年开始立项论证,1997年首批资金到位并投入实施。五年间,共到位资金225万元。项目研究人员按照规划积极参与,合理使用经费,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研究建设方面
1996年以来,本项目研究人员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84项,获额外科研经费200余万元,其中国家级课题15项,省部级项目34项,其它35项。共获各类奖励36项,其中国家级奖励9项,省部级奖励21项,其它6项。出版专著84部,编著30部。发表论文607篇,其中,《
中国社会科学》、《
历史研究》和(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集刊》16篇,其它国内核心刊物268篇,港台58篇,国外15篇。在"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及其变迁"、 "中国政治理念、国家权力和社会关系研究" 和"近现代中国
社会思潮与社会变迁"三个重点研究方向上形成了学科优势,创办了国内唯一的专门开展社会史研究的大型学术刊物--《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出版了具有标志性成果性质的《中国社会历史研究丛书》,从而使中国社会历史的整体研究能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建成了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的"
中原地区社会历史研究中心"。
人才培养方面
修订和完善了硕士生和博士生培养方案,举办了面向整个历史学科的"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的博导论坛,并开设了面向本项目的硕士生课程--"
郑天挺讲座"。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和质量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1996年,联系海外学人开设了旨在鼓励研究生特别是本项目的研究生撰写和发表高质量论文的"姚氏奖学金"和"乔氏奖学金"。
1996-2000年,招收硕士生60名,获得硕士学位者72人;招收博士生61名,平均每年12名;获得博士学者共26人,平均每年5人。研究生在校期间共发表论文150篇,其中核心刊物48篇;出版著作7部;已出版的博士论文6篇;特别是有2篇博士论文已由
纽约加兰出版公司出版,另有一篇已与美国纽约劳特利奇出版公司签订了出版合同,即将出版。
研究队伍方面
1996年以来参与本项目的教师中,退休2人,教授2人,补充教师8人。共晋升教授9人,增列博士生导师6人,年轻教师在职获得博士学位者11人。现有教学和研究人员46名,其中教授28人,副教授18人,博士生导师11人;具有博士学位者24人,其中“
长江学者”教授1人。
学术交流
1996年以来,举办与本项目相关的国际学术会议7次,国内学术会议2次。本项目研究人员赴境外出席国际学术会议17人次,讲学7人次,学术访问18人次;海外学者来校讲学34人次。承担国际合作研究项目16项,总经费70余万元。
设施条件改善
与"亚太地区史"项目共建的
历史学局域网已经开通,参与项目的各研究室、教研室、资料室的基础设施焕然一新,"四库全书"和"二十五史"光盘版已在网上开通。历史学文献资料中心已经建成,并实现了中文图书电子编目和借阅流通自动化管理。1998年以来共动用资金 100余万元购置有关的文献资料和外文期刊,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徽州千年文书》、《
英藏敦煌文献》、《俄藏敦煌文献》、《北洋军阀史料》、《民国丛书》、《抗日战争》(资料集)、《
中央日报》等,增订\u003cIranica Antiqua\u003e、\u003cJournal of East Asian Archaeology\u003e、\u003cJournal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of the Orient\u003e、\u003cNAN NU\u003e、\u003cNumen\u003e、\u003cStudies in Central and East Asian Religions\u003e、\u003cT'oung Pao\u003e等学术刊物。另外,还购置了缩微阅读复印器。
学术学科
1996年以来,本项目参与者共承担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5项,省部级课题16项,总经费47.5万元,其中6项已经完成。获得省部级奖励7项,其中
二等奖2项,
三等奖5项。发表论文303篇,其中《
中国社会科学》和《
历史研究》12篇。出版专著24部,编著11部。另有6部已经完稿并与出版社签订了出版合同。经过几年的努力,本项目在原有的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对亚太主要国家历史文化、亚太地区国际关系、亚太主要国家社会文化和发展道路比较的研究能力,使"亚太地区史"成为
南开区历史学科的一个新的特色。同时使领域的研究整体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在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变迁、中日关系史、中美关系史、中日历史和文化比较研究等方面达到和保持国际先进水平。
设施条件改善
与"
中原地区社会历史"项目共建的
历史学局域网已经开通,参与项目的各研究室、教研室、资料室的基础设施焕然一新,建成了历史学文献资料中心,并实现了中文图书电子编目和借阅流通自动化管理。文献资料中心共收藏外文(含英、日、俄、拉丁、
西班牙、
希伯来语等语种)书刊共计3万余册。其中不乏一些一手的珍贵历史文献,例如《英国外交部关于东亚地区内部和外交事务的文件》、《杜鲁门当政时期文献史》、《美国国务院关于中国内部和外交事务的文件》、《美国传教士所编期刊资料》、《英国外交部关于
拉丁美洲事务的文件》、《美国法令集成》等。
学科建设
古代史
南开大学的
古代史学科,有近八十年的历史,是本校传统主干支柱性学科之一。建国以后,以
郑天挺、
杨志玖、
王玉哲、
杨翼骧等教授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在先秦史、秦汉史、隋唐史、元史、明清史等断代史科研教学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近二十余年来,以
冯尔康、
刘泽华教授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在进一步发挥断代史研究传统优势的同时,又在
中原地区古代社会史、政治思想史等新领域不断开拓进取,努力构建中国古代史研究的社会历史新体系,将断代史研究与专门史研究有机结合,将思想史研究与社会史研究互相贯通,不断取得新的学术突破,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社会历史研究体系。
该学科点是国内首批获得硕士(1978年)和博士(1981年)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1987年首批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1996年以"中国社会历史"项目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学科。1998年所在历史学科首批获得一级学科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也是以该学科成员为主而组建的。在2002年国家重点学科评选中,
古代史学科排名全国第一。
与国内同类学科相比,该学科具有相当明显的学术优势,学科重点方向的建设方面,断代史与社会史、思想史纵横贯通,综、专结合,相互渗透;研究队伍阵容整齐,梯队合理,现有在岗教师的39人,其中教授18人,博导12人(55岁以下9人),其中涌现了一批在国内外知名、造诣颇深的学术带头人,如
刘泽华、
冯尔康、
南炳文、
朱凤瀚、张国刚、李治安等,他们中共有5位担任全国性学会副会长以上的领导职务,整个学术梯队老中青结合,90%以上是年富力强中青年,60%以上获得了博士学位。
学科的科研教学工作成绩斐然,仅近5年来,共承担部省级以上研究课题近30项,出版学术著作80余种,获得省部以上奖励20余项次,在国内国际学术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同时,还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硕士、博士,其中有不少已成为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术带头人和科研教学骨干。
近现代史
1919年
南开大学建校时即创办历史学科,
新中国成立后相继建立了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室、周恩来研究中心、中国留学教育研究中心和近代中国研究中心。1986年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1994年历史系被评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996年,本学科进入211工程,1998年取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设立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成为中国社会历史研究重点基地的组成部分。2002年8月设立
中原地区近
现代史研究所。
学科师资队伍强大,有教授18人,副教授10人,其中35-45岁的教授、副教授14人,46-55岁的教授8人。学术带头人
陈振江、李喜所为全国相关学术团体主要负责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一批青年学者,年富力强,其中两人为国家跨世纪人才。该学科特色鲜明,重点研究近代社会转型问题,极为重视社会调查、重视调查资料与文献相印证。已进行国内调查5次、国际合作调查3次。先后与日本、
加拿大学者联合进行近代华北农村社会调查。保存华北农村调查等多种第一手资料九千多万字。学科对外学术交流活跃。本学科成员多次赴美、俄、法、英、德、荷、澳、日、韩和港澳台地区访问、讲学或合作研究,并邀请过
井上清、齐赫文斯基、巴斯蒂、柯文、
杜维明、
张玉法、
周锡瑞等30余名国际著名学者到校讲学和访问,主办过5次国际学术讨论会、7次全国性研讨会。
学科自1981年起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至今已有153名硕士、61名博士先后毕业。近20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省部委及国际合作项目31项,横向项目39项。出版了专著、教材92部,发表论文1128篇。合办有《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华北区域研究》刊物。本学科的科研成果,多次获得"五个一"奖、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全国青年社科优秀成果奖及天津市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等。
世界史
1964年经国家高教部批准,
南开大学同时建立了美国史、日本史、拉丁美洲史3个研究室。在著名史学家
雷海宗、
吴廷璆、
杨生茂等老一辈学者的带领下,
南开区的世界史学科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美国史、日本史、
拉丁美洲史和古代
中世纪史等研究方向形成了明显的优势和特色。1978年,美国史和日本史同时获得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两个方向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从1990年起,以
张友伦教授为理事长的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秘书处设在南开大学。1988年在日本史研究室的基础上建立了日本研究中心,得到日本
国际交流基金的重点资助。国家教委于1993年在
南开大学建立拉丁美洲研究中心,以协调全国高校的拉美研究,以洪国起教授为理事长的中国拉美史研究会秘书处设在该中心。以
王敦书教授为会长的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的会址也长期设在南开大学。1988年南开大学的世界地区史、国别史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1996年以来,在国家"211工程"的重点支持下,本学科点在学科建设、研究条件、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学科具有以下优势:一,特色鲜明,美国史、日本史、亚太国际关系史等研究方向得到国内学术界的广泛承认;二,成果丰硕,具有雄厚的研究基础,1996年至2000年共出版了专著30部,编著10部,译著5部,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
中国社会科学》2篇,《
历史研究》12篇,许多成果获得了省部级奖;三,顺利地完成了学科带头人的新老交替,在
杨生茂、
俞辛焞、
张友伦等老一代学者继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李剑鸣、杨栋梁、王晓德、陈志强等年轻一代学术带头人迅速成长,他们均为50岁以下的中青年学者,都在国内世界史学界具有影响;四,拥有一支阵容比较强大、结构相对合理的研究队伍,在现有的34名在职人员中,有教授14人(含博士生导师11人)、副教授14人、讲师6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9人;五,确立了稳定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的渠道,拥有国内一流的研究设施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