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盐道街中学,是
四川省首批重点中学、
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学校设有初中部和高中部,初中部在
锦江区盐道街4号,高中部在锦江区滨江中路7号。
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创办于1906年,前身为公立四川省优级选科师范学堂。1962年,
四川省人民政府创办
成都市盐道街学校,进行“十年一贯制”的学制改革实验,直属
四川省委宣传部、
四川省教育厅管理。1978年,办学体制调整,与小学分离,更名为四川省成都市盐道街中学。截止2023年,学校有教学班73个,学生3500余人,教职工316人。其中高级教师占比58.2%,省市特级教师等名优教师110余人。
成都市盐道街中学曾先后被评为“
四川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四川省校风示范校”“四川省最佳文明单位”“四川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学校”“四川省
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四川省教育科研基地学校”“四川省校本教研基地学校”“四川省体育传统项目示范学校”“四川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
学校历史
成都市盐道街中学位居
成都市腹地,坐落于锦江之滨,北望
天府广场,南接锦水清溪,东邻
春熙路,西傍
四川锦江宾馆、岷山饭店,发展已历半个世纪,为当今办学特色鲜明的
四川省首批重点中学、四川省校风示范校。
1962年秋,成都市教育局为加快 成都市教育事业的发展,决定新办五所普通中等学校,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就是这五所学校之一,校址就在原成都第二师范学校的旧址处。“二师”的前身,是清末(1906年11月)创办的公立四川优级选科师范学堂。1950年11月改名为川西成都师范学校,1952年9月,正式更名为“
成都市第二师范学校”,1962年“二师”校址搬迁至成化街。根据成都市人民委员会《关于成都市教育局新设成都市盐道街中学等五所学校报告的批复》,于1962年秋,学校在“二师”旧址上(成都市盐道街5号)正式建立起来。学校开办之时,是一所普通中等学校。
1963年4月,根据中共成都市中学党委的决定,将学校与原成都市二师附小合并,进行“十年一贯制”学制改革实验,取名为“四川省成都市盐道街学校”,直属
四川省教育厅管理。1963年秋季中、小学各招收了第一届十年一贯制的实验班级,实行中、小学“五、五”分段,其中中学部又实行“三、二”分段,开始了学制改革的实验阶段。
文革中,学制改革被迫中断。
1978年,考虑到在教育教学管理上必须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也为了适应上级部门分级管理(当时是市管中学,区管小学),所以报请上级部门批准,中小学于同年9月分离。中学部恢复“四川省
成都市盐道街中学”校名,直属成都市教委管理。
2002年,为适应四川跨越式发展的新形势,加快学校发展,学校与成都市重点中学锦江中学、
盐市口中学三校合并,统一校名为“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学校分
高中、初中两个校区,占地70余亩。现有7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600人,在岗教职工344人,为成都市区内规模较大,设施先进,办学条件优越的普通高完中。
2006年7月,根据
成都市教育局提出的“属地化”管理要求,学校划归
锦江区教育局管理。在区委区政府的关怀、支持下,在区教育局的直接领导下,我校又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新机遇。
师资力量
教师是办好学校的关键。办学50年来,学校狠抓教师队伍建设,秉承“整合育人,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和合美行”校训,用“育以情、教以艺、德以范、业以精”引领教师素质健康发展。目前,学校已铸就了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学科配套、教育教学能力突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到2008年底,我校有教育专家2人,
四川省特级教师11人,
成都市学科带头人15人,
锦江区学科带头人7人,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22人,锦江区优秀青年教师10人,市级以上各类先进模范150余人,中、高级教师占87%,硕士研究生占22%,师资堪称傲人。中青年教师在各级教学比赛中成绩卓著,许多教师是教育学会理事和中、高考命题、阅卷组成员,这是持续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
办学理念
该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实施
素质教育,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学质量长期稳定在较高水平上,高、初中毕业班综合评估连续16年获市教育局表彰,学校连年被市教育局评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先进集体”。
盐道街中学是省、市传统的德育先进学校,德育工作独具特色。多年来,学校坚持开展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体验式德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价值观。学校德育工作连续多年受到市委市府和市教育局表彰。
发展前景
该校历来重视教学质量,具有一套严格、科学、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学校成立了由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组成的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具体指导一线教学工作;学校重视教研组、备课组建设,深入开展教学研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学校重视教学的过程管理,学校领导经常深入教研组检查教学情况,具体指导教学;还通过学生,家长座谈会,书信,电话和学生调查,多渠道地了解教学情况。这些措施,增强了教学管理的针对性,实现了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盐道街中学是省校本教研基地校,坚定地走科研兴校之路,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学校率先在全国提出了推进
素质教育的中学整合教育思想,开展了“中学
心理教育实验研究”、“中学教育整合模式研究”、“中学自主选择性课程研究”、“中学创新型教师形成问题研究”等课题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分别获省政府、省教育厅优秀教学成果一、
二等奖。
该校具有浓郁的文化氛围和鲜明的艺体特色。先后创办了《太阳雨》文学社和剧社、《金钥匙》校报、学生电视台,.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学校舞蹈队多次获省、市中学生
中国艺术节一等奖,舞蹈队曾应邀到
美国、
加拿大访问演出并获重大成功。舞蹈队有多人参加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人大等艺术冬令营,近年来有10余人被这些名校破格录取。校棋队在全国、省、市同年龄组的
棋类比赛中多次囊括三大棋个人或团体冠亚军,先后有6人被授予业余象棋大师和运动健将称号并被清华、北大、人大、
浙江大学、
复旦大学等名牌大学录取。学校排球队、篮球队、艺术体操队参加省、市相关比赛多次取得优异成绩并为省、市专业运动队输送了大批队员,成就荣誉。
同时,该校学生的科技发明、科技制作和科学论文在全国、省、市级比赛中获奖多达500余项次,其中国际级奖牌6枚,国家级奖牌24枚,省级奖牌57枚。该校学生的6件作品永远陈列在“少创委”成果陈列室。学生李苏苏、
刘若愚、马悦的发明在北京国际发明展上获
金牌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金奖。沈力同学的作品获全国第六届青少年发明展金奖,并荣获由邓小平同志署名的“宋庆龄儿童发明奖”。高90级李巨同学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2000年获得
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2006年4月因在纳米压痕
原子建模等研究领域做出的“原创性成果”荣获美国材料学会青年科学家大奖。
2006年秋,该校计划招收高一新生12个班共600人。根据市教育局相关规定,该校高、初中均招收部分舞蹈、弦乐、艺术体操、篮球、女子排球、
棋类特长生。对于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该校实行学杂费全免或部分减免政策,并提供
助学金予以资助。盐道街中学全体师生将继续秉承“立德求新,整合育人,追求卓越,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把学校办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国家级示范中学,为市民提供最优质的教育,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
学校成绩
学校先后被评为首批省级文明单位,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先进集体,市和省德育先进集体。1997年学校被评为省、市两级校风示范校。学校重视
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强调认真抓好教育教学改革,按照
素质教育要求,坚持中学教育整合实验10余年,取得突出效果,特别是在开中学自主选择性课程的课程改革实验中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在全国亦有很大影响。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了教学质量的长期稳定提高,高初中教学质量综合评估连续8年获市教委双表彰,学校被评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先进集体,近几年高考升学率超过95%,其中上
重点大学的近50%,有一批成绩优异,特长突出的学生,被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等名牌大学录取。
学校特色
学校提出抓全面、出特色、上台阶、创名校的办学目标和面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和整合创新的办学理念,坚定不移走科研兴校之路,95%的教师有研究课题。教育科研深入开展。继省级科研课题中学
心理教育实验研究结题之后,在继续深入开展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教育模式建构的理论子课题中学教育整合模式研究的基础上,又陆续开展了中学生现代意识培养的研究、中学自主选择性课程的研究、中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等省市级课题的研究。教育科研硕果累累,继省级课题中学心理教育实验研究获省政府第一届教学成果
二等奖和
四川省科技进步
三等奖之后,国家级课题中学教育整合模式研究又获省政府第二届教学成果
一等奖,整合模式已被收入全国办学特色100例,《中学教育整合模式》研究的专著出版。学校正以第三次全教会精神为动力,努力争创全国千所示范校。
知名校友
李斯璇,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双语主持人、记者。2003年8月底,时年17岁的成都市盐道街中学的高三学生李斯璇获
联合国环保顾问,为当时
亚洲唯一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