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英
明朝将领
曾英(1621~1647),字彦侯,是福建莆田人,明末时期的重要将领。
曾英每战必冲锋在前,所向披靡,美须,敌人望之惊以为神,聚众十万,威震川东。
人物生平
曾英早年随父亲迁居成都市,并在那里定居下来。他性格豪爽,具备出众的武艺,且乐于助人,时常在他人危难之际伸出援手,因此深受时人赞誉,被尊称为“曾公子”。
初露锋芒
明崇祯十七年(1644)春,时局动荡,张献忠自湖广挥师入川,曾英,一位心系家国的志士,急切向四川省巡抚陈士奇请命,请求以千余精锐抵御贼寇。然陈士奇未予应允,反将全川兵力托付于羌汉总兵赵光远。遗憾的是,赵光远未能力挽狂澜,大败于张献忠之手,仓皇退守汉中市
面对此等绝境,曾英痛心疾首,再次恳请发兵,却仍遭陈士奇婉拒。无奈之下,陈士奇仅授曾英守备之职,并拨予数百土兵,令其勉力一试。曾英毅然决然,不惜倾尽家财,置办牛酒,激励士气,数日之内,将士们皆磨刀霍霍,誓死效命。其麾下李定、余冲、胡鸣凤等将领,更是勇猛无双,士气高昂。
适逢张献忠率军至瞿塘峡口,骄横轻敌,曾英趁机于巫山设伏,以少胜多,坚守阵地长达四月之久。然终因孤军奋战,缺乏援军,被迫退守忠州(今重庆忠县)。
四月间,张献忠猛攻忠州,曾英亲率北洋水师逆水而上,奋勇杀敌,焚毁敌船百余艘,斩首千余级,战绩斐然。随后,曾英撤回涪州(今重庆涪陵),张献忠则趁机占领忠州葫芦坝,转而攻打长寿,却遭王子美、王质行等人顽强抵抗,败退而归。
陈士奇见曾英英勇可嘉,遂晋封其为参将,命其与守道刘鳞长共守涪州,扼守长江天险。然六月之战,曾英虽奋力抵抗,终因寡不敌众,退守望江关。张献忠穷追不舍,曾英身负重伤,脸颊被斩,却凭借超凡武艺,手刃数敌,险象环生中得以脱险。
曾英与刘鳞长辗转江津区綦江区南川区等地,张献忠则趁机攻破涪州,直逼重庆市,最终长驱直入成都市。蜀地百姓无不怀念曾英,纷纷叹息:“若曾公子在,吾等何至于此!”
张献忠为除后患,四处搜捕曾英。幸得一位敬仰曾英的僧人相助,不仅藏匿其行踪,还慷慨解囊,资助千金招募兵马。短短数日,曾英便聚兵万余,负伤再战,于鱼腹浦(今属重庆奉节)大败张献忠。此役之后,张献忠部将殷承柞更是以顺庆区(今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之地归顺曾英,蜀地局势一时为之改观。
威震川东
南明弘光元年(1645)春三月,局势风云变幻,王应熊四川省巡抚马乾携手,命曾英统率精锐之师,发起反击,成功击败了张献忠麾下悍将刘廷举,收复了战略要地重庆市。同时,总兵李孝立亦不负众望,攻克遂宁市,粮草充足,兵强马壮,为抗敌大计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间,各地抗清义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王祥遵义市揭竿而起,杨展犍为县振臂一呼,曹勋则在黎州(今四川汉源)点燃烽火。更有樊一蘅范文光、刘道贞、袁韬、武大定等前朝忠臣,各率部众响应,形成了浩大的抗敌浪潮。此外,夔州(今重庆奉节)的谭宏、谭诣兄弟,巫山县的刘体仁、胡道明,梁山的姚玉麟,以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今重庆恩施)的王光兴、王友进、扈九思等将领,也纷纷举兵,共称“川东十三家”,共同抗击张献忠及其大西军。一时间,张献忠仅据有成都府、保宁府等少数几府之地,形势危急。
面对此等不利局面,刘廷举曾建议放弃重庆市,并向张献忠求援。然而,张献忠深知重庆的战略重要性,断然拒绝,并派遣义子刘文秀率领三万大军,分别从合川区(今重庆合川)水路并进,意图夹击曾英。其中,精兵由陆路经佛图关突袭,主力则沿合州水道迂回包抄。
曾英闻讯,与刘鳞长紧急从遵义市驰援,并精心部署。他命部将于大海李占春领兵阻击水军,张天相则负责抵挡陆军攻势。同时,曾英亲自率领五百轻骑,出奇制胜,于多功城初战告捷,随后又绕道敌军后方,于亭溪发动突袭,大败敌军,斩杀大西军都督张广才,刘文秀部因此溃败。
此外,刘文秀部将试图攻打嘉定府(今四川乐山),亦遭挫败,损失惨重。与此同时,王祥见机行事,将兵力转移至綦江区,与曾英形成犄角之势,进一步巩固了川东防线,使得曾英一军威震四方,为南明在川渝地区的抗敌斗争赢得了宝贵的战略主动权。
兵败身死
王祥虽亦为一时之杰,但其才能相较于曾英稍显逊色。曾英收复重庆市后,秉持着宽仁之心,未加禁止百姓出城打柴,此举虽显仁政,却触怒了王应熊,导致曾英在职位安排上未能得到与王祥同等的待遇,逐渐心生不满。
隆武二年(1646)春暖花开之际,曾英的战功与才能终于得到朝廷的认可,被晋升为都督同知总兵,并封赐平寇伯的爵位。他与王祥携手并进,共同讨伐逆贼,声势浩大。牟汉鼎等将领见大势所趋,率领众多战车及部众归顺,使得张献忠势力愈发惶恐不安,最终放弃成都市,遁入川北。曾英则驻守江上,成为无数商民避难的坚实后盾,人数多达二十余万,江上因此形成了繁华的市集。
随着永历的登基,曾英的功勋再次得到加封,晋为平虏侯,地位显赫。然而,好景不长,永历元年(1647)的寒冬腊月,张献忠虽已在西充县陨落,但其义子孙可望等人率残部自顺庆区武胜县(今四川武胜)突围而出,直逼佛图关。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曾英却因轻敌而犯下致命错误,他命令李定、余冲、陶可法等将领将所有江中战船移至南岸,意图集中兵力防守。有人建议曾英以轻骑突袭敌军下游大营,再以主力正面攻击孙可望,然而曾英却希望等待敌军疲惫再行决战,未能采纳此计。
战斗打响后,刘文秀率部率先发起进攻,徐湖等人紧随其后,孙可望则压阵指挥。李定冲、胡鸣凤、李占春等明军将领虽奋力抵抗,却逐渐不支。此时,余冲孤注一掷,率军冲入敌营纵火,却未能扭转战局,反而引发明军内部混乱。曾英见状,急率数十艘巨舟绕围孙可望于江心,试图力挽狂澜。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曾英不幸中箭落水,英勇牺牲,年仅二十六岁。他的离世,不仅是南明的一大损失,也令无数军民为之痛惜。
家族成员
妻子:董琼英,出身名门望族,不仅容貌倾城,且自幼便展现出了对武艺的非凡天赋与热爱。她不仅精通各种武艺,更擅长统率军队,自成一军,麾下拥有数百名来自蛮族的英勇女婢,这些女战士们个个身手矫健,登山越岭如同猿猴般灵活,战斗力极为强悍。
在曾英的军事生涯中,董琼英始终是他最坚实的后盾。当曾英率军在山间辗转反侧,最终在鱼腹浦大破敌军,取得辉煌战果时,董琼英率领着她的女兵队伍紧随其后,为曾英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随后,在收复重庆市的战役中,董琼英更是展现了非凡的智勇双全,与曾英并肩作战,共同将失地重归南明之手。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曾英的英年早逝给董琼英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但她并未因此沉沦,而是毅然决然地率领剩余的部众,踏上了前往巫山、夔州的征途,继续着抗清复明的斗争。在数年的艰苦卓绝中,董琼英始终坚守着心中的信念,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巾帼英雄。
然而,时局变幻莫测,董琼英最终选择了投奔射洪市的一位书生崔甲。在这位温文尔雅的男子身边,她找到了片刻的安宁与慰藉。但命运的捉弄并未因此停止,几年后,董琼英因病离世,留下了无尽的遗憾与怀念。
崔甲在董琼英去世后,面对着失去领袖的部众和日益严峻的时局,最终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率领众人向清代投降。这一选择虽然饱受争议,但也反映出了当时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人们生存的不易。而董琼英的传奇故事,则永远被铭记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初露锋芒
威震川东
兵败身死
家族成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