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国际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尤其是沿海城市如
上海市、
杭州市、
广州市、
厦门市、
珠海市等地,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了国内外经济交流的关键节点。20世纪60年代,
韩国、
新加坡等
亚洲国家通过开放沿海城市实现了快速的经济增长。受到这些成功的启发,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后开始大力发展重工业,并在1979年决定开放
深圳市、厦门、
汕头市和珠海作为经济特区,从而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此后,中国继续扩大开放范围,包括上海以及其他多个沿海城市,并逐步向内陆延伸。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开放政策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全面发展,重工业取得了显著成就,超越了新加坡、
马来西亚、
韩国等国。截至2011年初的数据显示,中国201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
日本,跃居全球第二位。
中原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是以公有制为主导,同时鼓励和支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模式。其中,非公有制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解决了约75%的就业需求。尽管中国当前的重点在于重工业的发展,但农业仍然是中国经济的基础,占据了国内市场的大约30.05%。相比之下,重工业约占国内市场的28.29%,而非公有制经济则占比达31.87%。然而,在国际市场上,中国的农业仅占1.87%,重工业占比高达79.16%,而非公有制经济则占中国国际市场的18.39%。
中国的国际市场自古以来就对全球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西汉的
刘彻派遣
张骞开辟了连接西域诸国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及中东地区的经贸往来,极大地提升了当地的经济水平。
唐朝时期,
中原地区迎来了空前的繁荣,与周边国家如
日本、
越南、
印度、
新罗(即后来的
朝鲜半岛)和
阿拉伯帝国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和商贸关系,形成了国际贸易的黄金时代。然而,随着明清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分裂,中国的对外贸易一度陷入低谷。直至近代,西方列强如
英国、
法国、日本、
俄罗斯、
意大利和
德国等国纷纷试图通过军事手段打开中国市场,其本质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