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主义与教育
美国约翰·杜威创作作品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的代表作,是一部能与柏拉图的《理想国》、让-雅克·卢梭的《爱弥儿》相提并论的教育巨著,由美国麦克米兰出版公司于1916年出版。
约翰·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这本书中详述了实用主义的教育理论,结合民主的理念剖析教育事业所面临的问题,探讨了教育的性质、作用及目的等抽象的内容,而且还涵盖了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例如不同学科价值的定位、教材的性质以及劳动、休闲与教育的关系等。杜威明确批判了传统教育对于儿童身心的束缚,强烈建议尊重儿童的天性,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约翰·杜威的建议具有进步意义,其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影响深远。
《民主主义与教育》曾被译成许多国家的文字,并被世界各国教育学者进行研究,因而产生了世界性的学术影响。1929年,该书经邹恩润先生译成中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推动了杜威教育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
内容简介
《民主主义与教育》副标题是《教育哲学概论》,全书除序言外,共有二十六章,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至第六章,主要讨论了教育的性质。论述了包括教育与生活、教育与环境、教育与生长的关系,以及批判了一些教育观念和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教育就是个人经验的继续不断改组或改造。这种改组能够增加经验的意义并能提高指导后来教育过程的能力。因此,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能否不断地改组或改造经验。
第二部分包括第七章至第十七章,主要讨论了教育的过程。包括论述了教育与民主主义、兴趣与训练、思维与教学、课程与教学等的关心,以此说明民主主义教育的标准和要求,以及具体实施民主主义教育的方法。约翰·杜威认为必须对传统的文化思想、传统的课程以及传统的教学和训练方法进行必要的改革,民主主义的教育思想应该越来越支配公共教育制度。
第三部分包括第十八章至二十三章,主要探讨了教育价值。杜威在对教育价值问题上各种二元论进行批判的基础上,阐发了自己对劳动与闲暇、知与行、自然与人、个人与世界、职业与文化的关系的看法。杜威指出教育价值的要点是使经验保持它的统一性或完整性。因此,他强调在组织学科教材时,应注重使经验保持它的统一性或完整性,以免造成各种学科的孤立与隔离。
第四部分包括第二十四章至二十六章,主要讨论了教育与哲学的关系、知识与道德的关系,以及哲学在教育中的实际应用。关于哲学与教育的关系,约翰·杜威认为,哲学是教育的最一般方面的理论,而教育是使哲学上的分歧具体化并使其受到检验的实验室。他还指出认识知识与行为的关系,一切能发展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都是道德的教育。
作品目录
杜威和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民主主义与教育
创作背景
19世纪末,为适应工业革命、城乡变化、开发边疆和大量移民的需要,美国出现了一系列社会改革运动,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育革新运动。美国传统教育的问题有两点:一是脱离社会,二是脱离儿童。这次教育革新运动要代之以全新的课程设计和新颖的教学方法。
约翰·杜威于1894年至1904年担任芝加哥大学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系的系主任。这十年是他改革教育的尝试阶段。杜威顺应当时的新教育潮流,围绕两大中心进行探讨:一是使学校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合拍,二是使学校和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育的规律合拍。1896年,他创立了实验学校,进行课程、教材和教法上的实验,把教育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他把以彩色粉笔和口讲为形式的课堂改变为儿童由活动而求知的课堂。根据教育改革的实践,他于1897年发表《我的教育信条》,1899年发表《学校和社会》,1902年发表《儿童和课程》,虽都篇幅简短,但发人深省。之后因与芝加哥大学校长教育理念分歧,约翰·杜威离开芝加哥大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任教。经历长期的教育实践和研究,他于1916年才著成《民主主义与教育》这一具有体系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著作。
作品鉴赏
1、教育是生活的需要:生活即教育
所有人之间的沟通和不同世代之间的传递是经验更新的必要条件。经验的传递与沟通是社会生活的必需。杜威认为,教育在广义上是沟通和传递过程,是社会生活之必需。一切沟通都有教育性。社会生活与沟通完全相同,因此,一切真正的社会生活也都有教育性。教会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
2、教育是社会的职能,学校是特殊的环境
约翰·杜威认为,教育本质上是社会的职能,并不是学校固有的职能。社会的一切信仰、感情与知识能不能直接传递给青年一代,教育离不开环境,只能利用环境的作用间接地进行教育。学校是个特殊的环境,因此应把学校弄成简易的基本社会的环境,排除掉无价值的因素,以使它成为改良行为的媒介,创造一个更全面、更好、更平衡的环境,以便青年不受狭隘环境的限制。当今教育上的许多失败根源在于忽视了视学校为社会生活一直形式的基本原则。
3、教育即生长
约翰·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长”的观点。他说:“生活即发展;发展,生长,即生活。”“因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即生长;除它自身之外,没有别的目的。”不能把生长看做是朝着一个固定目标进行的运动,而应把生长本身看做是目标。生长的能力,一有赖于自己的可塑性,二依靠别人的帮助。
教育的历程即是继续不断生长的历程,在人一生的每个时段里面都是以增加生长能力为目标;教育的结果,就是使人获得更多的教育能力。
4、教育即改造
约翰·杜威给教育下了一个专门定义“教育即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教育,第一能够增加经验的意义,使受教育者认识他们所从事的各种活动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二能够提高指挥后来经验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预料将要发生的事,并预先做准备,以便将来获得有益的结果和避免无益的结果。教育即改造的根本特点是:把目的(即结果)与过程视为一件事。杜威还强调,经验的改造不但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教育不单能发展儿童与青年,并能发展将来的社会。
5、教育本身没有目的
在民主社会里,教育的目的,既是使人能持续不断地成长,也是不断地改造社会的习惯与制度。普遍的目的,不过是展望的、观察个别问题的着眼点,是人们靠它观察现有的环境,度量将来可能的结果。
6、兴趣是有目的的行动;兴趣和训练是相联系的
兴趣(爱好、关心、动机)表示个人的选择态度,个人对某对象所持的态度。有了兴趣就能专心致志、聚精会神于某种对象里面。兴趣是有目的行动的动力,看兴趣可以估量其推进某种工作的积极性。
兴趣与训练是彼此相连的,不是对立的。无论是理智方面的训练还是靠意志实行的训练都不能缺少兴趣。儿童对功课的反映,既取决于材料所引起的兴趣,又取决于各人的天性及正确经验。所以对教育来说,两者都是重要的,要克服视兴趣为独立存在,视训练材料为自身完善的错误观点。
7、从经验中学习(“做中学”)
从经验中学习,是要把所做的事与所发生的影响联系起来。所以教师应把学生的身体活动和精神活动结合起来,在功课上把用心和用感官、在知识学习上把“思维”和“直接用实物的作业”结合起来。“反思的经验”有五个步骤,简单地表述为:疑难、问题、假说、推论、验证。反思活动的全过程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之间的过程。约翰·杜威进而提出,教学法的要素和反思的要素是相同的。
8、打破两类科目的牵强划分
自然科目与人文科目牵强划分是二元论,目前教育仍把科学视为是讲物质的专门知识,把文学视为属于人本的性质,这是不对的。杜威指出,要认识到自然科学的材料在人事方面也占有他的地位,利用自然科学可满足社会的需要,解决很多的社会科学的问题。教育应使两类科目互相增加彼此的效果。如要社会要成为一个真正民主的社会,我们必须克服教育上这两类科目分离现象。
作品影响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教育著述的代表作,曾被译成多国文字,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英美学者把《民主主义与教育》与柏拉图的《理想国》、让-雅克·卢梭的《爱弥儿》并称为西方教育史上的三座里程碑。
作品评价
《民主主义与教育》所提出的教育思想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约翰·杜威所阐发的教育超经济超政治、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儿童中心主义”等一系列思想和主张,对当时美国新教育体制的产生和确立起到了指导作用,以至于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社会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盛行。时至今日,它依然被誉为了解美国新教育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的一把钥匙。
《民主主义与教育》对中国的教育也产生过重要影响。1919年5月至1921年7月,杜威到中原地区进行了访问和讲学,曾在辽宁省河北省山西省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湖南省、湖北、江西省福建省广东省、北京、上海市13个省市进行演讲,宣传自己实用主义哲学与教育思想。陶行知教育家都收到杜威教育思想的启发和影响。新中国成立前,约翰·杜威是外国人当中对中国教育影响最深的人。
发行信息
《民主主义与教育》于1916年由纽约麦克米兰出版社首次出版。中译本《民本主义与教育》1928由商务印书馆印行,邹恩润译述,陶行知校订,1947年和1949年再版。1989年 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出版,译者林宝山。1990年10月,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纽约麦克米兰社1937年版翻译出版,译者王承绪。
作者简介
约翰·杜威(JohnDewey,1859—1952),美国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出生于美国佛蒙特州的柏林顿。1875年进入佛蒙特大学学习,1882年进入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继续学习并获得博士学位。曾先后在密歇根大学明尼苏达大学芝加哥大学任教。1896年他创办杜威实验学校,用以检验教与学和心理理论在实践中的效果。1904年,他到哥伦比亚大学任教,直至退休。其主要著作有:《学校与社会》(1899)、《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哲学的改造》(1920)、《经验与自然》(1925)、《作为经验的艺术》(1934)、《经验与教育》(1938)等。
参考资料
民主主义与教育.豆瓣读书.2024-02-06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作品鉴赏
作品影响
作品评价
发行信息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