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幸存录》一卷,包括“南都大略”和“南都杂志”两篇,为明末
夏完淳撰。夏完淳之父
夏允彝著有《幸存录》,记述晚明史事,“述至先帝(崇祯皇帝)死社稷,遂绝笔不复记”(《续幸存录自序》),夏允彝临死前,嘱咐完淳完成他未及记载的“南都之兴废,义师之盛衰”,夏完淳于是继承父亲遗志,作了续书,内容即记
南明史事,据《续幸存录自序》所列目录,原书共八卷,计有南都大略一卷,南都杂志二卷,义师大略一卷,义师杂志二卷,先忠惠行状一卷,死节考一卷,现仅存南都大略六则和南都杂志二十八则。
作者简介
夏完淳(公元1631年—1647年),原名复,字存古别号小隐,又号灵首(一作灵胥),松江华亭(今
松江区县)人。其父
夏允彝是江南的名士,好古博学,成
进士后,做过一任长乐县令。当时政治腐败,权奸当道。
太仓市张溥、
苏州市杨廷权等继承东林的流风余韵,聚集各方名士,组织复社,纠弹时政,主持
清议;允彝也和同郡
陈子龙、
徐孚远、何刚等创立几社,砥砺名节,指摘朝政,和复社鼓相应,声息相通,很得海内人望。由于他的父亲和一般往来的师友都讲文章气节,
夏完淳生长在这样的环境里,从小耳濡目染,受着深刻的影响,使他天赋的才华获得了飞跃的发展。
生平履历
夏完淳聪明早熟,天资极高,据说他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九岁就写作了《信乳集》。
陈继儒在《夏童子赞》里曾称许他:“包身胆,过眼眉,谈精议,五岁儿”,又说:“矢口发,下笔灵,小叩应,大叩鸣”。
钱谦益在他八岁跟父亲到
北京市时见了面,也很惊异他的聪慧,写诗送他说:“若令酬圣主,便可压群公”。可见他幼年时便已聪明过人,他父亲选南归,出任
长乐区县令,他也随同前去,读书以外,留心时事,好阅邸钞。后来他随父返家,年龄虽还只有十二岁,但已博极群书,为文千言之就。如风发泉涌:谈军国事,铿铿其中”。他的经世才能,已经显出峥嵘的头角了。
一六四四年
明朝灭亡
清军入关,他与一些少年英俊之士组织西南保朋会,力主复明,成为几社的后继。
一六四五年
建立不久的南明弘光政权在清军大举进攻下沦亡,大江南北处于民族危亡之中。这时仅十四岁的
夏完淳毅然跟随父亲和老师
陈子龙起兵,投入到火热的抗清复国的民族斗争之中。
松江沦陷
其父
夏允彝悲愤交加,投井殉国,国难家仇,愈发坚定了他的斗争信念。他与陈子龙一起,继续参加抗清斗争,鲁王遥授他为
中书舍人。他还参谋
太湖吴易军事,吴易失败,陈子龙自尽,不久夏完淳也不幸被捕。他被捕解到
南京市后,审讯他的人是大汉奸
洪承畴。洪承畴有心想软化他。假意说:“童子何知岂能称兵叛逆?误堕贼中耳!归顺当不失官。”夏完淳明知座上审讯他的人就是洪承畴,却故意恭维一番,说:“我常闻亨九先生本朝人杰,松山、杏山之战,血溅章渠。先皇帝震悼褒恤感动华夷,吾常慕其忠烈,虽年少,杀身报国,岂可以让之!”
等到左右的人告诉他座上的人就是洪承畴以后,他便反过来痛骂一顿,说“亨九先生死王事已久,天下莫不闻之,曾经御祭土坛,天子亲临,泪满龙颜,群臣呜咽。汝何等逆徒,权伪托其名,以污忠魄!”弄得
洪承畴色沮无以应”,这时和他一同被审的他丈人钱梅已经有些泄气,
夏完淳厉声激励他说:“当日者,公与督师陈公子龙及完淳三人同时血,上启国主,为江南举义之倡,江南人莫不踊跃;今与公慷慨同死,以见陈公子地下,岂不亦奇伟大丈夫乎哉!”钱梅于是也就不屈,和完淳同时死难,全了晚节。夏完淳死时,年仅十七岁,他以英勇的斗争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名垂青史,甚至在清
乾隆时还追谥他为“节”。
文坛贡献
著作
夏完淳在世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七年,但他在明末文坛上却有着不可磨灭的光辉。他幼年时代就吸收了古典作品的精华,长大后又加上实际战斗生活的锻炼,因而形成了他诗歌的慷慨悲壮而又清新开朗的独特风格,留下了大量
爱国主义的诗篇,象他这样年轻有为的英才,历史上是不多见的,他的著作有《玉樊堂集》、《内史集》、《南冠草》及《续幸存录》,集中很多优秀的诗篇,特别是《南冠草》中的他临难前的十几首诗,都以生动精炼的语言,表达了他那国难受家仇,未报万一的无限悲愤,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能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这些作品,无论是从思想性或艺术性方面看,都是非常成功的。
即便这些也真假杂,并非原璧,其他六卷不知是否还存于世,书后有无名氏跋,云:“以书生谈朝事,其诽者十之三四,故予删其诽内存其是,非全录也”,亦可证明现存本子是给后人窜乱删削的,又传抄本有“建夷授官始末”,“
沈辽失守始末”,“拟谥逊国诸臣评”诸篇,是记水都时事的,有人认为不是完淳所撰,而是后人所抄附,但原书残缺,已无从比较。
窜改
《续幸存录》被后人窜改,已失去本来面目,不过吉光片羽,亦自可珍,从现存的部分也可窥见全书之一斑,本书主要记载
南明的政事及党祸始末,如有群臣关于拥立
弘光帝的不同意见汇水四镇的督守情况,对清策略上战与和之争,与农民军作战的平贼将
左良玉和
马士英的对立,抗清英雄
史可法的事迹,
崇祯的谥号等。
书中记载左良玉与马士英的对立:“二月中而妖僧大悲之狱起,大等借此为名,欲尽杀诸君子,大悲自称先帝,既归法司,复言潞邸之弟,群奸竟锻炼以合拥戴一案,于是有
十八罗汉、五十三参、七十二菩萨之说,士英义形于色,奋然阻之,遂仅以大悲口中所供谦益及
申绍芳二人上闻,二人疏辨,亦旋解,二月
晦日,斩于通,三月朔,而王之明,童氏两狱俱发,一称故皇太子,一称上应妃,其真其伪,草野小臣不敢仰视天象,总之处置无术,斧烛之疑,难负千古,遂致靖南有揭,广昌有疏,定南侯
左良玉遂以清君侧名举兵向阙,建瓴而下,士英大恐,遂檄得功,良佐以抗上游,而杰已为
许定国所害矣,河上之师,尽归瓜扬,定国导虏直下,可法死守扬州,不支而死,左氏复下破
安庆市,尽杀阮氏,大铖遂谓与左氏之来,不若虏来,我且同虏以杀左民,并杀王之明以绝其望,虏信日急,遂不得行,杰溃卒渡江,靖虏伯
郑鸿逵掩而杀之,且也露布告捷,玺书褒封,溃卒遂转降虏引之以南,鸿逵连报虚捷,五月八日,虏遂南渡破镇江矣。
内讧
在这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当权派却一昧勾心斗角,内讧不已,甚至感叹:“左氏之来不若虏来”,要借外族之手来杀与自己政见不同的人,可见党同伐异已严重到了何等地步,同时,兵败如山倒,军事上节节失利败退,连“溃卒遂转降虏”,却还“连报虚捷”,拿军国大事当儿戏,那么“虏遂南渡破镇江”也就不足为奇了。
南明弘光政权上至皇帝、下至大小官吏无不贪婪腐败,搜刮民财,卖官鬻爵成风,书中记载“仅仅屈田,张三秉辈及外廷大臣不以国事为忧,日夜娱乐,上端拱宫中,后宫子女以千计”,还有一条当时京城谚语:“
都督多似狗,职方满街走,相公止爱钱,皇帝但吃酒”,类似的记载,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另有记载官吏搜刮民财的劣迹,一方面刻画他们自鸣得意的嘴脸,一方面又对这种行径表示了作者自己的不满和鄙薄:“
刘泽清幼时,曾习举子业,试时一拳殴杀一隶,遂跳出。应兵部将材举天下第一,其对客常曰:我二十一投笔,三十一登坛,四十一裂土,竟不知二十年中所作何事,仅仅以富贵自夸,小丈夫,小丈夫。”
另外,本书的议论多于客观记述,难怪要被后人说成是“书生谈朝事”,书中在写
马士英、
阮大铖等人时,虽然也记他们贪赃枉法,打击异己的劣行,可也有许多开颜赞誉之词,这引起后代许多人的不满,如他为马士英、阮大铖开脱:“阮圆海之意,十七年闲居草野,只欲一官,其自署门曰:无子一身轻,有官万事足。当事或以贵抚或豫抚任之,其愿大足矣,圆海原有小人之才,且阿?亦无实指,持论太苛,酿成奇祸,不可谓非君子之过,阮之阿?,原为枉案。十七年田野斤斤以十七年合算一疏,为杨左之通王安呈秀之通忠贤,同为通内,遂犯君子之忌,若目以为阿?,乌能免其反云乎。
后果
该草荐阮疏,以为在廷诸臣无出其右,为阮任怨任咎,无所不至,阮既得志,遂欲夺其枢席,草以协理处之,马是小人中之君子,阮是小人中之小人,其他
蔡弈琛、陈盟又不如阮有爽朗之气,可与言大义者矣。
在作者看来,
马士英、
阮大铖竟是可与言大义的人,甚至他们要挟投降、腐败作乱的种种行径,也要朝中廷臣负起一部分责任,这无怪乎要招致后人的强烈反对了:“士英豪宕有将材,四镇俱其心腹,督师淮左,有臂使之便,亦未为失人,既而士英拥兵入朝,遂假中官之援,清留辅政,于是有内外均劳之议,而可法出督师,士英兼枢矣,士英之人也,其心亦欲为君子,而可法一去,天下皆斥为奸雄,
吕大器群起而攻之,荐阮大铖而举朝唾骂矣,大铖之阿铛也,仍无实迹,致以落拓不羁之才,久踬田间,不为小屈,且其欲得者不过远方一抚臣耳,廷臣谓大铖一出,则逆党尽翻,则上且??问三朝旧事,诸君子将安所置足乎,于是一呼百和,众论沸腾,士英见满朝异议,愈结内宦及外镇为援,士英之力本可钳制内外,一假其力,遂横不可禁,士英自谓得计,亦失计也,大铖所求不得,其毒愈张,故佐枢命下,斥逐空庭,恶遂不可遏,未必非廷臣激之使然。
把马、阮的作恶犯上,解释为其不遂其志而斗气使性,实在是太牵强了。《南都杂志》中还记录了当时民谚,反映人民百姓对奸党当道的政治的不满和讽刺,如“两朝
丞相此马彼牛,同为畜道;二党之魁出刘入阮,岂是仙宗”,又有署在兵都门上的,“闯贼无门,匹马横行天下,元凶有耳,一阮直入中原”。
夏完淳也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叹:“朝事征诸野,
太史姓陈风,时事可知矣。”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南都之政,幅员愈小则官愈大,郡县愈少则官愈多,财赋愈贫则官愈富,斯之谓三反,三反之政,又乌乎不亡。”
坚决抗清
夏完淳本人是坚决抗清的,他的著作也反映了强烈的民族感情,这自然为
清朝所不容。
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军机处认为它失实,且“中间指斥之句甚多”,遂上奏皇帝,请求将其全部销毁,立刻便被批准,后来它在民间秘密流传,又被人删削,致使今天所见的本子残缺不全,十分令人惋惜。
作品
夏完淳的著述很长时期只有抄本流传,清嘉庆年间,
王昶、庄师洛等辑其作品,编刻成“夏节愍全集》,诗、赋、词、曲杂文皆集录在一起,共十四卷,内容较为丰富,是现在流传的通行本,也是较为完善的本子,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以此本为祖本,于一九五九年出版了断句排印本,改题为《夏完淳集》,收有《续幸存录》。《续幸存录》另有《明季史汇编》本、《明末十家集》本、《中国历史研究资料丛书》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