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那城
朝那城
朝那古城,即秦汉的朝那古城遗址,位于固原市彭阳县西部15公里处的古城镇,地处茹河与任三河交汇处的茹河北岸。该地区北临战国秦长城12公里,西北方向距离固原市区27公里。历史上,朝那古城曾是渭河平原通往西域的重要军事要塞,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现存的遗址大致建于汉代,是一座长方形的城市,东西长度约为682米,南北宽度约为480米,总面积达到32.7万平方米。城墙高度在1至10.8米之间,底部厚度为14米。城市设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尽管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霜雨雪和战争破坏,城墙仍然保持着清晰可见的轮廓和宏伟的气势。朝那县的历史上,由于战乱等原因,辖区范围经历了多次扩大和缩小,县城也进行了多次迁移。
历史沿革
朝那古城始建于西汉中期,东汉魏晋达到了繁荣期,唐朝宋朝之后逐渐衰败并废弃。公元前272年,秦国秦昭襄王攻灭义渠戎国,以朝那邑为中心设立县治,历经1200多年。明朝时期降格为东山里,清朝时期称为古城川堡。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任山河战役中取得了胜利,这一事件对朝那古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然地理
朝那古城位于朝那镇社古村城里社,北距朝那镇0.6公里,南与新集川相对。东西两侧各有一个深沟,分别名为东土桥和深桥沟,沟内各有一条宽8米的夯筑土桥作为交通道路。东南方2公里处有凡坝沟,中间有一座天然土桥可供车辆通行。北方3公里处为细弦梁,两侧悬空,上方有一条连接南北塬的道路。城址坐北向南,半山半塬,面积约0.8平方公里。北部依托塬面葫芦形腰部建造城墙,南部以半山坡突出的城头岭为中心,沿着左右两个类似形状的山湾向南扩展。东西山湾中部均有3个泉水,水质优良。城东南有柳扇梁向西延伸,西南有皇甫岭向东延伸,形成环绕城市的自然屏障。
文化遗产
朝那古城的地面上仍能见到两处城墙残迹。第一处是塬边深入60余米处的东西走向城墙,残长70余米,高1至2.6米。城墙由夯土建成,含有烧土,夯层厚度为12至16厘米,使用的是边长40厘米左右的正方形平底石具。夯层中含有新石器时代的齐家文化细泥素面红陶片、夹砂绳纹红陶片以及少量秦汉的灰陶片。第二处是塬西侧沟湾东侧的南北向城墙,长约20米,最高处4.3米,顶部宽度1.2米。建筑方法和夯土内部混合物与北城墙相同。据当地农民介绍,这座城池早年东西北三面都有城墙,高约2丈,顶宽3尺,北城墙东西两端各有宽1丈2尺的缺口,是进入城内的唯一通道,被称为城门,门外转角处有凸出城墙的四方形土墩,分别称为东西城门墩。1958年,在群众性的搜肥运动中,多个农业合作社的劳动力聚集起来,通过人力运输,工作了十几天,使北城墙的高度减少了一半。此后,随着居民取土活动的持续,东城墙被彻底清除,北城墙的高度不断下降,只有西面山坡边缘的一部分城墙挖掘得比较少。
保护措施
朝那古城自建立以来,经历了多次扩建和收缩,县城的位置也发生了多次变化。1985年,朝那古城被彭阳县人民政府宣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确保其文化遗产得到妥善保护。
旅游景点
朝那古城位于彭阳县西部16公里处的古城镇政府所在地,是秦汉朝那县的行政中心。城址位于古城川中央,茹河南岸,周围群山环绕,是通往古长安的主要通道。城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682米,南北宽480米,面积为32.7万平方米。城墙残高1至13米,底部宽度14米,夯土层厚度14至20米。城池依东西南北四面开设城门,现今彭固公路穿过东西城门。城墙外围还开辟有深度3米、宽度20米的护城壕沟,这些壕沟至今仍保存完好。朝那古城虽然已经破损不堪,但其轮廓依旧清晰可见,气势磅礴。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自然地理
文化遗产
保护措施
旅游景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