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位于宁夏
彭阳县城西16公里处的
古城镇人民政府驻地,
朝那城因其年代久远,故名古城,为秦汉朝那县治所。朝那城址居古城川正中,茹河北岸,这里三面环山,峰峦叠嶂,为通往古长安的要冲。
地形
朝那古城地势平坦,其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682米、南北宽4 80米,占地面积32.7万平方米。朝那城墙残高1-13米不等,基宽14米,夯土层14~20米。朝那城依东西南北开四门,今彭固公路穿东西城门而过。沿朝那城墙外四周辟有深3米、宽20米的护城壕堑,至今犹存。
一、朝那设县始未
“朝那”二字连用,无任何意义,显然是少数民族方言音译而成。地名不读作“zhāonà或cháo nǎ”,而读作“zhūnuò”,
彭阳县方言读作“株诺”,
灵台县方言将“东朝那”读作“东株老”。辞海解释:①古县名,
西汉置,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北魏末废。②
西魏大统元年(公元535年)置,治今甘肃灵台
西北,隋废。从方言习俗考证,朝那是一个古部族名。我认为朝那是
先秦戎族的一支。先秦戎族大约十几个部落,一个部落一种方言,今
镇原县为古“彭戎国”,彭阳为“朝那戎国”之地,
战国时都归附“义渠戎”。
朝那是一个很早的地名,战国时就有名,是否立县,无明文记载,汉以后为县治,史学界公认。
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秦灭义渠戎国置
北地郡,以
彭阳县古城镇为中心设置朝那邑(塞),这里称邑(后又称塞)未见立县之记载,但肯定以“朝那”为中心,对周边进行统治。“朝那”一名,周边十余县竞相争抢,但一鼎定乾坤。彭阳县古城镇1979年出土的“朝那鼎”足以证明“朝那”就在今天的彭阳县古城镇,当年挖出宝鼎的人就是原彭阳县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刘世富妻子郑月莲。鼎上已有铭文,说明古城就是汉代安定
朝那县址。至于秦代置县否,史书记载不明,不等于没有行政建治。
众所周知,
商朝西周公国实行分封制,但随着诸侯国逐渐强大,新开拓的疆土不再进行分封,进而产生郡县。确切说先有县而后有郡。“县”,《
说文解词》说:“县”为“从系持悬”,其原义或为“挂”或为“系”。“县”转义为行政区划名,最初设置在边地,带有国防重地的作用,意为悬挂在远离诸侯都的边疆重地。初在邦和国都的千里之外设“县”,后亦称邦畿内都邑和诸侯国内地都邑为“县”。其最初的地位比郡的地位还要高些。
战国后期,秦废分封制,以郡统县,两汉因之,后世相随,一直到今。《说文解字》说的一清二楚:县“本是悬挂之悬,借为州县之县”。“郡”的诞生虽晚于县,但两者都是
春秋时期的产物。一般认为,春秋时“县大于郡”,“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由于离国都“郡远而县近,县城聚富庶,而郡荒陋,郡县并不相统属”,即郡置于边远荒僻之处,地广人稀,经济不发达,所以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战国时,
诸侯争霸,边地与内地差异缩小,少数强国不断向外拓展,边郡日益增大,地位提高,郡下分置数县,逐渐形成郡管县,郡大而县小。联系到郡县制的形成,
秦昭襄王灭义渠戎国,筑长城置
北地郡,他一定分置若干县,以加强边地统治。况且,“朝那戎”又是最早归附于秦的边地戎族,它已完全进入农耕生活。其辖地包括
彭阳县全部,今泾源蒿店大湾、平凉大小路河、镇原陈坪一带,原州河川等地,跨今彭、固、泾、平、镇五县区。皇甫家族,梁氏家族均是朝那的望族。现今古城镇还有一个村庄叫“黄寺”(应为“皇甫寺”的异称,上世纪七十年代曾挖出过石碑,可惜被毁掉。),北山坡有十几处
汉墓,从外形看,显系贵族墓群。古城镇城址是古“朝那”,史学界无争议。争议的是朝那几次迁移留下的移民归属问题。
二、朝那县治的几次迁移
公元前272年,
秦昭襄王三十五年秦灭义渠戎国置
北地郡,以彭阳古城为中心设置朝那邑(县),这是当地最早的政治中心,距今已二千二百多年。秦为加强边境防御,修一条纵贯东西的长城,至今仍有城堡遗迹。朝那在西汉初期归北地郡管辖。
刘彻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划归
安定郡(从北地郡分设安定郡),是一个重要边关县地。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14万骑入萧关朝那,杀北地
都尉孙卬,烧回
中宫。汉
刘彻执政后,从公元前114年到公元前88年(后元元年、后元二年武帝去逝)止,汉武帝先后六次北巡安定萧关路过朝那,充分说
明朝那县治重要。
东汉建武八年(公元32年),
刘秀亲征
隗嚣,命伏波将军
马援收降
高峻等,安置于朝那。(伏波将军印在彭阳草庙出土,现存
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从公元89年到公元101年,经过反复剿抚,先后三次安置姜族、匈奴降众于朝那。公元111年,
刘祜永初五年姜族大起义,
安定郡迁美阳(
武功县),
朝那县也随之东迁,史书记载郡吏割禾毁屋,强迫迁徙,百姓随道死亡,丧其大半。顺帝永建四年(公元129年),
尚书仆射虞诩上疏顺帝称安定郡“沃野千里,谷稼殷积”,“水草肥美,牛马衔尾,群羊塞道”,“北阻山河,乘阻据险,不可久废”。九月,安定郡治迁回
高平市,同时县治也迁回朝那。但
东汉豪强官吏惨暴统治,酿成姜族多次起义,东汉王朝先后镇抚60余年,同时迫使安定郡、朝那县三次乔迁治所,朝那迁到今华亭与
灵台县的接合部,史书仅记郡治迁址,未记县治迁址。郡治迁移顺序是永初五年一迁美阳,永和六年(公元141年)二迁
扶风县,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三迁临泾(今
镇原县)。
西晋时,战乱不止,县治迁徙不详。十六国前赵光初三年(公元320年)
乌氏县迁今
泾川县东,
朝那县迁今
华亭市境。
西魏大统元年(公元535年)朝那迁良原今灵台县西北再未归建,直到随朝废止。
正因为有了这几次迁徙,才引出周边十余县对方志人物的争议,具体细节还有文史资料挖掘,地下文物佐证。
0
朝那湫位于古城镇海口村,常年流水不断。源头处有两眼泉,四季常流,泉水清澈甘甜,富含多种天然矿物。
朝那鼎
1977年春天,
原州区管辖的古城公社古城大队的农民郑月莲在村庄外的黑土梁山麓田埂旁修挖水渠,在距离地面60—70厘米的
地层,她的铁锹突然碰上一个硬物,并且发出了金属碰撞的声音,她试着继续往下挖,却挖不动。沿着硬物的边缘再挖,慢慢地,一个她一点都不认识的“怪物”出现了:像锅但有三个脚,像香炉却很大。将它带回家后,在公社工作的丈夫刘世富看了半天,一样不知道这个“怪物”是什么,至于腹部雕刻的古怪花纹说是文字却无从辨认,他们一致认为这是个做坏了的废品。
整个铜鼎通高23厘米,口径17.5厘米,腹深13.2厘米,两边伸出的鼎耳高达7厘米,周边的线条非常流畅,三个鼎足像是比例适中的动物腿,有力而具有曲线美。
公元前220年,也就是
秦始皇登基后的第二年,这位权倾天下的皇帝想知道自己掌控的
秦朝疆域到底多大,哪些国家和部落才是帝国安全的真正威胁,于是,他决定出巡全国。第一站就指向了帝国边境最不安全的西北部。他带领大臣沿着新修的驰道,向西进入
六盘山地区。
司马迁在《
全本史记》中对这次出巡做了如此记载:“二十七年,始皇巡
陇西县、
北地郡,出
鸡头山,过回中。”
这是中国封建帝王首次进入宁夏、进入六盘山地区。
秦始皇在六盘山进行了传统的帝王祭山活动,以祈江山永固。随后,他又进入今天宁夏的
彭阳县地区(当时这里被称为朝那),
秦始皇见到了他出巡以来遇见的第一面大湖—
朝那湫。波光粼粼的水面四周,却不长草木,对这个奇特的现象,大臣上奏解释说:“此乃异象,自古帝王在名山圣水前要祭祀,如此浩的水域在我朝边境之地,不可不祭祀。”于是,秦始皇在这里进行了他登基以来的第一次祭水活动,秦始皇的朝那湫之祭,拉开了中国封建帝王祭水的序幕。在一年后的
泰山封禅活动中,他将朝那湫列入四大名川之中。
“朝那”是中国地理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地名。从《
全本史记》到《
新唐书》,史书中反复出现“朝那”,称其为“
关中之屏和汉丝绸之路的咽喉”。但
朝那县设于何时,治所在哪里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谜。
宁夏固原挖出的铜鼎腹部的铭文被破译,专家指出—是“朝那”二字无疑!铜鼎腹部周身阴刻三段铭文,其中第一段就明明白白地写着“第九五年朝那容二斗二升重十二斤四两”,学术界遂将此鼎称为“朝那铭文鼎”,“第廿九”可能是指它是当时铸造的第二十九座鼎。
鼎乃立国之器,《左传》记载:皇帝铸三鼎,象征天地人;禹铸九鼎,象征九州之地;武王克商,迁九鼎于
洛邑,象征政权归周。
固原市出现汉朝时期铸造的第二十九只古鼎,指明了朝那的具体位置就在固原,而且也不难看出这个地方在当时具有怎样重要的地位。从秦皇西巡到汉王朝铸鼎,固原就像中国
西北战略版图上一处插旗之地,兵家必争。
这是因为固原控扼着西域与
渭河平原的西部孔道。“关中”—四关之中,这个概念更大程度上是在一个巨大军事背景下出现的。固原方向的关隘乃是宁夏南部
六盘山地区的萧关,是四关之一。
西周、秦、汉政权的疆域最严重的威胁正是来自这里。
六盘山以北地区生活着剽悍的北方游牧民族,所谓“南有
秦汉,北有强胡”。“朝那”之所以在历史上如此重要,就因为它既要在军事地理上扮演“中国”边界的角色,又要在文化地理中充当关陇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分界线。
人们猜想,铸鼎的那一年冬日,叱咤风云的
刘彻也翻越陇山西巡而来,朝那的人们为了迎接帝王的到来隆重铸造了这只浑圆如天的铜鼎,它应该是一只礼器。
专家们的研究还在继续,鼎上的三段铭文中还有两段:
“今(?)二斗一升乌氏”;
“今二斗一升十一斤十五两”。
这显然是个计量值。从这两段铭文来看,这只汉鼎在当时也可能是作为量器使用的。那么它还见证了鼎从礼器
向量器过渡的历史。中国是在进入农耕时期,农祀并重的情况下,将鼎作为量器的。那么说这只汉鼎身上承载的还有两汉时期的度量衡变化,它至少说明了两汉政权对宁夏及
西北的农业开发的重视,说明这里的农耕经济在当时已经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朝那鸡又名
固原鸡,是在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干旱、半干旱、阴湿、半阴湿这样一个复杂多样型气候和自由散养的条件下,经过群众自繁自育、长期选育而形
成的优良地方肉蛋兼用鸡,是宁夏唯一的地方鸡品种资源。
固原鸡的饲养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汉唐时期,
固原市一带即设置了军事行政机构,是重要的军马饲养基地。
静宁县、
隆德县等县及
六盘山一带又是丝绸之路北路的必经之地,历代交通、商贸较为发达,对禽产品需求量很大,致使不少地方以经营
烧鸡而得名。烧鸡的制做有较高的加工技艺和悠久的历史。产区
回族较多,传统的
开斋节及亲友往来均需要大量的鸡肉和蛋品,养鸡已成为当地民众重要的家庭副业之一。由于以上特定的条件及人民生活的需要,对形成耐高寒、耐干旱和体质结实的
静原鸡均起到重要的作用。
固原鸡体格中等,
公鸡头颈昂举,尾羽高耸,胸部发达,背部宽长,胫粗壮;母鸡头小清秀,背宽腹圆。
历史
朝那古城历史悠久,是宁夏境内设置最早的四个县治之一。公元前272年,
秦昭襄王伐灭义渠戎国,以朝那邑为中心,有县治达1200多年,明降为东山里,清为古城川堡。
刘恒十四年匈奴单于14万骑入朝那萧关,
北地郡都尉孙卬碧血撒疆场,朝野震动。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山河战斗惊天地、泣鬼神。几经沧桑,朝那古城已残缺严重,但朝那城址至今轮廓清晰,气势雄伟。
1985年被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词语
“朝那”,《
汉书》记作“朝那”,在《
史记》中记作“朝冄阝”或“朝冉阝” 。“朝那”二字的读音比较特 殊,不能读作“chao_na”,当前学界主张读作“zhu_nuo”,但古今资料中的注音也有出入。例如:
(1)读作“chao_ne”。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冄阝,①杀北地
都尉昂。” ①【索隐】:“上音朝,早也。下音乃何反,县名,属安定也。正义在原州百泉县西北十里,汉朝冄阝县是也。”按【索隐】的解释“朝那”二字的读音近似“超呐”。
(2)读作“株那(zhu_na)”。
《
康熙字典》“朝”字项:“又【集韵】追输切,音株。朝那,县名。”按此,“朝那”应读为“株那”。
(3)那,读作”(nuo)。
《汉字读音来由考源》释例(7) (顾介章撰):“那——《说文》列邑部,注:西夷国,从邑冄声,安定有
朝那县。
段玉裁注:《小雅商颂毛传》曰:那、多也;音由‘邑冄多’切,音傩(nuo)。此是古音,作为姓氏就应读此音,不应读作今音na声。”
(4)读作“朱诺(zhu_n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