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蕙仙(1869年—1924年),本名李端蕙,表字蕙仙,贵州贵筑(今贵州贵阳)人,是
戊戌变法领袖之一、近代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学家梁启超的第一任夫人。
李蕙仙生于官宦之家,自幼随其在朝为官的父亲李朝仪转任京(北京及其周边地区)、山左(今山东省)等地。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因
李朝仪去世,李蕙仙随家人返回老家贵州。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李蕙仙经时任
大学士的堂哥李端介绍,与乡试中举的梁启超定亲,并于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十月与梁启超正式结为夫妻,婚后暂居于北京。次年,李蕙仙追随梁启超回到
新会区县
茶坑村的老家。期间,她在梁家帮扶丈夫,侍奉婆母,任劳任怨,得到了梁家上下的赞誉。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在他们结婚两年后,李蕙仙生下了两人的长女
梁思顺。由于两人婚后,梁启超尚在求学,李蕙仙与之聚少离多,但是夫妻之间恩爱不减。清政府甲午战败后,
梁启超投身改革、变法,李蕙仙也在其影响下学习新学,大力支持变法。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李蕙仙随梁启超赴
上海市筹办《
时务报》,之后与康有为的女儿康同薇等人兴办女子学堂,创办《女学报》,成为梁启超维新事业的得力助手。
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出逃
日本,李蕙仙临危不惧,携全家避往澳门,并在逆境之中积极鼓励梁启超。次年秋天,李蕙仙赴日与梁启超团聚。在日本生活期间,李蕙仙分别在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为梁启超生下了儿子
梁思成、次女
梁思庄。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梁启超出任民国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手下的司法总长,李蕙仙追随其回国。
袁世凯复辟后,梁启超转而与
云南省都督蔡锷等组织
护国军讨袁,李蕙仙也默默支持。护国讨袁运动之后,梁启超携全家避居天津租界,从此脱离政界,担任
清华大学研究院导师。期间,李蕙仙精心料理家务,夫妻感情甚笃。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九月十三日,李蕙仙因罹患
乳腺癌在北京病逝,享年五十五岁,于次年葬于北京香山卧佛寺东面的梁家墓园。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在李蕙仙去世五年后,梁启超也病逝,后与李蕙仙合葬。
梁启超曾在《悼启》一文中高度赞扬了李蕙仙持家有道,坚强果敢,宅心仁厚又善于教育儿女的种种优秀品质。李蕙仙的外孙女
吴荔明也评价她虽是大家闺秀,却不娇气,并且意志坚强,遇事果断。
人物生平
早年婚配
李蕙仙,原名李端蕙,
贵州省贵筑(今贵州贵阳)人。其父
李朝仪,官至
顺天府尹;堂兄
李端棻,官至
礼部尚书。
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时任大名
知府的李朝仪被授永定河道、
按察使,遂举家搬迁至衙署所在地直隶
固安县(今
廊坊市固安县),李蕙仙也于同年出生在此处,李蕙仙从小深得父母的宠爱,自幼随父亲
李朝仪转任京畿(北京及其周边地区)、山左(今
山东省)等地。她虽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但是熟读诗书,知书达理。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父亲李朝仪在任顺天府尹期间去世,之后李蕙仙随家人回到了家乡贵州。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李蕙仙的堂哥李端棻以
大学士之衔主持
广东省乡试。期间,李端棻对当时年仅十七岁便才华横溢,在考试中就名列第八的青年才俊
梁启超赏识有加,遂请副主考官
王仁堪做媒,将自己二十一岁还尚待字闺中的堂妹李蕙仙许配给了梁启超。在李蕙仙与梁启超定亲两年后,即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十月,梁启超赶赴北京,与李蕙仙正式完婚。当时梁启超的同窗陈通甫有诗赠曰:“岂无江海志,荡恣游遣,苍生惨流血,敝席安得暖。”老师
康有为也赠其诗云:“道入天人际,
江门市风月存。小心结豪俊,内热救黎元。忧国吾其已,乘云世易尊。
贾谊正年少,詄荡上天门。”婚后,李蕙仙与
梁启超暂居于
宣武区永光寺西街旧门牌1号的新会新馆。
为妻之贤
在两人婚后的次年,堂兄
李端棻认为李蕙仙应当回去拜见翁姑,孝敬公婆,以尽晚辈的礼仪。李蕙仙于是追随梁启超回到了
新会区县
茶坑村的老家。而梁家世代半耕半读,实际上是个贫苦家庭,仅靠几亩薄田维生。李蕙仙第一次随梁启超回到老家的时候,梁家甚至没有一间像样的房子,两人只能借用
梁姓公族书室的一间名为“怡堂书室”的小书房作为新房。再加上
广东省的气候炎热潮湿,以及语言不通,初到这里的李蕙仙很不适应。但是她不仅没有抱怨、嫌弃这样的环境,还操持起了家里的日常杂务,并逐渐适应了梁家贫寒简朴的生活,赢得了梁家上下,尤其是婆母的称赞。当时梁启超的生母赵太夫人在五年前就已去世,而他的继母仅仅比李蕙仙大了两岁,李蕙仙也坚持恪尽孝道,日夜精心侍奉梁启超的继母。当时因为梁家家贫,梁启超无钱买书,李蕙仙于是变卖了自己的嫁妆资助丈夫。梁家的亲自有生活困难,李蕙仙也不吝金钱上的帮助。李蕙仙的大方得体,逐渐让她在乡里也博得了贤名。
夫唱妇随
婚后的梁启超当时正在广州长兴里由康有为主持的万木草堂读书。万木草堂距离老家茶坑村有百里之遥,加上交通不便,李蕙仙与梁启超在最初的婚姻生活中一直聚少离多。随后几年,梁启超又两度进京参加会试,两人之间相处的机会更少。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在他们结婚两年后,李蕙仙
新会区的老宅中为梁启超生下了两人的长女
梁思顺。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清政府甲午战败,割地求和后,梁启超不再将考取功名作为人生目标,而是全身心投入维新变法、救亡图存的时代浪潮之中。期间,梁启超辗转北京、
上海市、
湖南省、广东等地创办报纸,写文章,李蕙仙则大力支持他的活动。因此,梁启超对李蕙仙的感情很深。李蕙仙回
贵州省探亲的那些日子,梁启超因为思念她,还为她写下下了感情真挚的《兰陵王·至日寄蕙仙计时当在道中》。同年,
康有为公车上书,梁启超在北京设保国会。期间,李蕙仙在梁启超的影响之下也努力学习新学。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李蕙仙随梁启超赴
上海市筹办《
时务报》,创办女子学堂,被聘为校长,成为梁启超维新事业的得力助手。在维新派人物的支持和参与下,李蕙仙后来还与康有为的女儿
康同薇等人参与主持的中国女学会在上海成立。之后她们以中国女学会的名义兴办女校,创办《
女学报》。《女学报》主张男女平等,旨在激发广大妇女的爱国热情,将女性从封建思想之中解放出来。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秋天,李蕙仙为梁启超生下一个儿子,但这个孩子生下来一个月多就夭折了。经历了这场丧子之痛,李蕙仙与梁启超更加注重对女儿梁思顺的培养。
携家逃难
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八月,随着
戊戌变法失败,清廷大肆捕杀维新党人,支持变法的李端棻被革职发配新疆,梁启超也被迫流亡日本。而后清政府又对梁启超的家人进行搜捕,幸而李蕙仙临危不惧,从容若定,携全家老少逃到澳门避难。梁启超流亡日本期间,十分惦念家人的安危,给李蕙仙写了很多书信,李蕙仙则在极艰难的情况下,不负梁启超的托付,代他服侍老人,抚养幼女,并在逆境之中仍然积极鼓励梁启超,这使梁启超非常感动,称赞李蕙仙为其“闺中良友”。寓居澳门的日子十分孤寂,李蕙仙曾在给梁启超的心中透露自己在家中的愁闷,但当李蕙仙知悉梁启超要游历美洲,决定暂缓接眷属去日本时,她选择顾全大局,支持梁启超。直至次年秋天,李蕙仙才在公公梁宝瑛的护送下,不远万里赴日与梁启超团聚。夫妻久别重逢,喜极而泣。寓居日本期间,梁启超的生活相对稳定,在华侨朋友的资助下,李蕙仙随丈夫住进了
神户郊外的一幢别墅。彼时梁家的生活虽然也不富裕,但是夫妻恩爱,孩子天真浪漫,一家人和睦而美满。
梁家后盾
在日本生活期间,李蕙仙分别在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为梁启超生下了儿子
梁思成、次女
梁思庄。与此同时,为了使梁家香火更旺盛,李蕙仙还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说服梁启超纳其侍女
王桂荃为妾。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李蕙仙随梁启超回国。当时梁启超在民国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手下出任司法总长,后来袁世凯复辟帝制,梁启超决定秘密前往西南,与
云南省都督蔡锷等组织
护国军讨袁。当他深夜与李蕙仙诀别时,李蕙仙表示自己会替他照顾好家里的高堂儿女,要他安心为国事义无反顾便是。梁启超听了感动不已。护国讨袁运动之后,梁启超携全家避居天津租界,从此脱离政界,担任
清华大学研究院导师。
期间,李蕙仙则竭力操持家务,保持家庭的和谐稳定。梁家素来重视
家庭教育,而李蕙仙也极为重视儿女们的成长。她教子严格,同时又自律好学,以身作则。李蕙仙当时已经年近半百,还要孩子们教她英文,每日在用完早点,休息片刻后就会开始非常认真地高声朗读中西女中的英文课本。不仅如此,李蕙仙对于外界的新鲜事物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在日本生活期间,她曾不顾自己缠足,学会了骑自行车,并乐此不疲,给全家带来了许多欢声笑语。
患病去世
民国五年(公元1915年)冬,李蕙仙被查出罹患
乳腺癌在此后数年,李蕙仙多方求治,做过两次手术,但都未根除病灶。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李蕙仙再次病发。当时正值梁思成与弟弟
梁思永赴美留学前夕,兄弟俩都挂念母亲的病情,希望等到母亲病愈之后再出国。而李蕙仙却宽慰孩子们放心远行,不要因挂念自己而耽误学业。然而,就在李蕙仙送别自己的儿子们不久后,她的病情就开始恶化,随着癌细胞的扩散,李蕙仙于同年九月十三日去世,享年五十五岁。李蕙仙去世后,梁启超悲痛万分,为她写下了《悼启》一文,深切怀念了李蕙仙为妻为母的辛苦操持。次年,李蕙仙安葬于北京香山卧佛寺东面的梁家墓园。
梁启超写下了《亡妻李夫人葬毕告墓文》,回顾了两人结婚以来三十三年的生命历程,表达了对李蕙仙的矢志不渝的深情。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在李蕙仙去世五年后,梁启超病逝,后与李蕙仙合葬。
人物评价
梁启超在《悼启》一文中有“夫人含辛茹苦,操家政,使仰事俯畜无饥寒。自奉极刻苦,而常节所余,以待宾客及资助学子之困乏者……夫人厚于同情心而意志坚强,富于常识而于是果断。训儿女以义方,不为姑息”之言,赞扬了李蕙仙持家有道,坚强果敢,宅心仁厚又善于教育儿女等种种优秀品质。
李蕙仙的外孙女
吴荔明在《
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一书中评价李蕙仙是大家闺秀,但并不娇气,并且意志坚强,遇事果断。
人物关系
人物轶事
捷足先婚
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李蕙仙的堂哥
李端棻在主持
广东省乡试,看中梁启超,欲将李蕙仙许配给他时,当时的副主考官
王仁堪其实也非常喜欢梁启超的才华,认为他前途不可限量,想将自己尚未出阁的女儿婚配给他,只是没有料到被主考官李端棻抢先一步。李端棻也正是看出了王仁堪的心思,于是便请他做媒人,王仁堪只好做个顺水人情,成人之美,但心中还是有不小的遗憾。
教习官话
梁启超早年因为操一口广东方言,被外地人认为难以交流,连雍正皇帝都说“惟福建、广东两省之人,仍系乡音,不可通晓”,而梁启超的地方口音尤其严重。据说维新变法期间,梁启超被光绪皇帝召见,就因为不会说北京话而难以真正表达意见,最后仅被赐“六品顶戴”。婚后,从小在北方长大的李蕙仙便开始教习梁启超说官话。梁启超跟着李蕙仙学习,果然练得一口熟练的北京话。他常称自己能以一口流利的北京话在各地演说,驰骋全国,背后有妻子李蕙仙的很大功劳。
智退情敌
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
梁启超在
美国檀香山当地保皇派组织的一场宴会上结识了侨商之女何蕙珍。当时何惠珍只有二十出头,又学识
广博,不仅为梁启超充当英文翻译,还十分仗义地用英文撰文为梁启超反驳敌对派的恶毒抨击。梁启超对她十分感激,两人很快成为无话不谈的红颜知己。在这个过程中,梁启超对何蕙珍产生了不一样的情愫。而他自诩坦荡,遂在家信中向李蕙仙说明了此事。而聪明贤惠的李蕙仙直接告诉梁启超,他不是女子,不必从一而终,如若当真喜欢何小姐,自己可以代他向父亲说明,好让其安排做主。梁启超自知父亲喜欢李蕙仙,断不会再许自己另娶他人,于是立即回信说明自己与何蕙珍的关系只是发乎情而止于理。
严厉主母
生活中,李蕙仙是个性情严肃的当家主母,因此全家上下都对她心存畏惧。
梁思成在多年后还曾回忆母亲的严厉,称小时候有一次考试成绩落在弟弟思永之后,结果被母亲用鸡毛掸捆上铁丝抽打,并表示母亲对佣人也很苛刻,动不动就打骂罚跪。事实上,除了孩子和佣人,就连梁启超在家里往往也要让李蕙仙三分,当时外界还有“梁启超怕太太”的传言,但是事实上,梁启超始终认为李蕙仙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良友,对她尊敬有加。梁启超曾在写给李蕙仙的信中称他们的结合是“美满姻缘,百年恩爱”。
性情仗义
李蕙仙外表严厉,事实上却是一位内心柔软,富有同情心的女性。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
梁启超接李蕙仙母女去
日本时,她在艰难的时局中还不忘带上娘家的亲戚和小孩,并一直扶养接济他们。从日本回国后,寓居
天津市时,她也抚养了很多梁家和李家亲戚的孩子,例如当时梁启超的小弟弟梁启雄、梁启超的妹妹,都是由李蕙仙接济上学,并长年住在梁家。李蕙仙的侄女李福曼十一岁时就到梁启超家,先是
天津中西女中就读八年,后又在
燕京大学就读四年,也皆由李蕙仙和梁启超资助。
爱好养猫
李蕙仙是个颇有情趣的女性,生活中热爱养猫。也正因如此,家里的孩子都喜欢往她那里跑。李蕙仙在生活中特别讲究卫生,房间每天由佣人打扫得窗明几净,平时只要地上掉一点渣子她都要捡起来扔掉,但唯独对猫十分宽容。她养的小猫可以随便上床,哪怕弄脏了被子她也只是一笑置之,而且允许猫在被窝里睡觉。后来李蕙仙爱好养猫的嗜好几乎传给了梁家所有子女,及至孙辈们,众人都笑称家里可以成立一个“爱猫者协会”了。
临终信佛
李蕙仙毕生性情倔强,没有任何宗教信仰,但是根据梁启超在《悼启》一文中的记载,在罹患
乳腺癌期间,李蕙仙却忽然皈依佛法,笃信佛教。在临终前九日,她还让儿辈为她诵读《法华经》。在生命的最后半个月,随着癌细胞侵入脑部,李蕙仙反而丧失痛觉,其容貌神色与寻常一样,反而没有再承受这项恶病本会带来的极大痛楚,最终平静离世。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