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南小沙丁鱼
鲱科小沙丁鱼属下的生物
寿南小沙丁鱼(学名:小沙丁鱼属 zunas),又称青鳞小沙丁鱼,是鲱科、小沙丁鱼属的一种鱼类。寿南小沙丁鱼是中国和日本的重要商业鱼类资源,但由于过度捕捞,它已被认为是过度开发的资源,并且常常被作为渔获物无意中捕获。
形态特征
本鱼体细长侧扁。脂性眼睑发达,几完全覆盖住眼睛。口小,前位;上下颌约等长;上颌骨末端达眼前缘下方。鳃盖光滑,下枝鳃耙数为51-54;体被细薄圆鳞,极易脱落;鳞片上之垂直条纹仅多且不中断或上下对应条纹在中央部位重叠;棱鳞锐利,总棱鳞30~31枚,标准体长约体高之24~33%。鳞片上的横纹连续,后部之小孔也仅是少数。背鳍起点基部无黑斑。背鳍位于体中部前方,具软条17~18枚;臀鳍位于体之后半部,具软条18~19枚;腹鳍软条8枚;尾鳍深叉。体背部青褐色,体侧及腹部银白色。鳃盖后上角具一黑斑,口周围黑色。胸鳍淡黄;余鳍淡色。体长可达15厘米。
分布范围
本鱼分布于西太平洋海域,包括日本及台湾海域。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黄海渤海,以及台湾的西部、北部和澎湖海域,散见于东南沿海。中国东、黄海鱼群的越冬场位于济州岛和五岛之间水深100米处,越冬期为1-3月,越冬场底温为10-13℃。
生活习性
寿南小沙丁鱼为沿海常见的中上层小型鱼类,群游性,春、夏、秋三季,长出现于河口、砂泥沿岸,偶尔成群溯入混水区,甚至盐分达1.5度的地区,以滤食浮游动物为食,如桡足类瓣鳃纲、短尾类和腹足纲幼体等。3月上旬鱼群分批由南向西北进行生殖洄游,3月中、下旬至5月中旬鱼群分别抵达吕四外海、海州湾青岛市石岛外海、大连外海和渤海各湾产卵。产卵期为5-7月,产卵后鱼群就近分散在近岸海域索饵,9-10月开始进行越冬洄游,1月返回越冬场。中国东海区福建沿海常年有分布,大体可分为闽东、闽中和闽南3个地方群,只作近距离适温移动,春夏季向近岸或河口进行生殖、索饵移动,秋冬季游向较深海区。
用途
寿南小沙丁鱼为高产量的高经济鱼类,渔期在夏秋其间,食用鱼,但肉腥,适合晒成鱼干。体型小者则制成鱼粉。日本人食用本鱼前,为避免小刺扎嘴,先用淡醋浸半天后,再烤食,颇有一番特殊香味。全世界年产量在10,000-500,00吨间,主要渔法为流刺网、围网、焚寄网与拖网。在中国台湾多腌渍后出售,体型较小者,则多利用来制造鱼粉供饲料用。主要制成咸干鱼,部分鲜销和作钓鱼饵料。
繁殖方式
中国东海区产卵期为4-5月,黄渤海为5-6月,属一次性排卵类型。卵为圆球形、浮性,卵膜薄而光滑,透明无色,卵黄呈不规则龟裂。油球1个,油球径为0.08-0.13毫米。人工授精卵在水温19.4℃、盐度29,需经36-39小时孵出。受精卵早期卵子无色素细胞,直至胚体形成、出现听囊之后,在胚体背前方才开始有点状黑色素细胞,随胚胎发育至尾延长和将孵出时,逐渐向胚体背后部增多。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7年 ver 3.1)——无危(LC)。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The Red List Partnership.Sardinella zunasi.2024-02-05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范围
生活习性
用途
繁殖方式
保护现状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