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腹鹨
雀形目鹡鸰科动物
黄腹(学名:Anthus rubescens),又称美洲鹨,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鸟类,属小型鸣禽
形态特征
黄腹鹨体羽似树鹨,但上体褐色浓重,胸及两胁具粗著的黑色纵纹,纵纹浓密,颈侧具近黑色的块斑。指名亚种褐色较浓但纵纹较少。头顶具细密的黑褐色纵纹,往后到背部纵纹逐渐不明显。眼先黄白色或棕色,眉纹自嘴基起棕黄色,后转为白色或棕白色、具黑褐色贯眼纹。下背、腰至尾上覆羽几纯褐色、无纵纹或纵纹极不明显。两翅黑褐色具橄榄黄绿色羽缘,中覆羽和大覆羽具白色或棕白色端斑,初级飞羽及次级飞羽羽缘白色。尾羽黑褐色具橄榄绿色羽缘,最外侧一对尾羽具大型楔状白斑,次一对外侧尾羽仅尖端白色。颏、喉白色或棕白色,喉侧有黑褐色颧纹,胸皮黄白色或棕白色,其余下体白色。虹膜褐色;嘴上嘴角质色,下嘴偏粉色;脚暗黄。美洲鹨亚种(或美洲鹨)上体呈浅色条纹的灰褐色,下体呈淡淡的条纹,腹部和侧面呈棕黄色。肚子是白色的,嘴和腿是深色的。日本鹨亚种(或日本鹨)上体较暗,下体有更粗的黑色条纹;腿呈红色。它们的叫声是尖叫的“嘶嘶”声。
大小量度:体重雄性20-26g,雌性15-25g;体长雄性140-170mm,雌性141-165mm;嘴峰雌性11-14mm;雌性11-14mm;翅雄性78-92mm,雌性75-87mm;尾雄性59-72mm,雌性58-70mm;跗雄性19-24mm,雌性18-23mm。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阔叶林、混交林和针叶林等山地森林中。亦在高山矮曲林和疏林灌丛栖息。迁徙期间和冬季,则多栖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草地。常活动在林缘、路边、河谷、林间空地、高山苔原、草地等各类生境,有时也出现在居民区。黄腹鹨的繁殖栖息地是苔原,但在繁殖季节之外,它们在开阔的轻度植被区域中被发现。
生活习性
多成对或10几只小群活动,性活跃,不停地在地上或灌丛中觅食。食物主要为有鞘翅目昆虫、鳞翅目幼虫膜翅目昆虫,兼食一些植物性种子。冬季喜沿溪流的湿润多草地区及稻田活动。飞行叫声为偏高的jeet-eet声,不如水鹨尖厉。鸣声为一连串快速的chee或cheedle声。黄腹鹨是一种昆虫食性动物。
分布范围
分布于巴哈马加拿大开曼群岛、中国、萨尔瓦多格陵兰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印度伊朗以色列日本、哈萨克斯坦、大韩民国、墨西哥巴基斯坦俄罗斯联邦、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美国。游民:阿富汗、百慕大、不丹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埃及德国冰岛爱尔兰意大利牙买加、朝鲜民主人民共和国、缅甸尼泊尔阿曼、阿拉伯叙利亚泰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英国越南。黄腹鹨是一种迁徙鸟类,冬季在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南美洲中美洲大西洋沿岸越冬。亚洲鸟类主要在巴基斯坦至东南亚越冬,偶尔有鸟类在云南省以及一些在日本似乎是全年居民或迁徙但很少。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通常营巢于林缘及林间空地,河边或湖畔草地上,也在沼泽或水域附近草地和农田地边营巢。巢多置于草丛旁或草丛中地上凹坑内,借助草丛的掩护一般不易发现。巢呈杯状,垫以兽毛、羽毛、枯草叶、枯草茎。营巢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孵化期13天。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
种群现状
该物种的分布范围非常有限,数量正在减少。由于当地的原始森林几乎完全被栽培作物取代,主要威胁是栖息地被破坏,其次,非本地鹦鹉的疾病传播也是威胁之一。黄腹鹨有四个亚种,分属于两个主要群体。它们之间的形态和脱氧核糖核酸序列差异相当显著,可能在进一步研究之前被视为不同的物种。
亚种分化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分布范围
繁殖方式
种群现状
亚种分化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