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密度是指按限定的统计区域内常住人口平均保险费的数额,标志着该地区保险业务的发展程度,也反映了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与人们保险意识的强弱。
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两个指标,是衡量一个地区保险市场成熟程度的重要标志。
就保险密度而言,中国保险产业1990年只有15.76元/人,到2022年提高到3326元/人(保费收入/总人口)。分地区来看,2022年
北京市地区保险密度人均1.26万元,继续保持全国第一位。北京、
深圳市、
上海市三地保险密度以绝对优势大幅超过其他地区。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
西藏自治区、
云南省、
贵州省、
甘肃省等七个地区的保险密度不足2000元/人。
基本简介
保险密度标志着该地区保险业务的发展程度,也反映了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与人们保险意识的强弱。保险密度反映了该地国民参加保险的程度,一国国民经济和保险业的发展水平。
该指标用公式表示如下:
保险密度=某地区当年保险收入/某地区当年常驻人口数
我国情况
按照规划,预计2010年,全国保险业收入比2005年翻一番,突破1万亿元,保险深度4%,保险密度750元,保险业管理的总资产将达到5万亿元以上。
2006年保险业实现 保费收入5641.4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509.4亿元,增长22.6%;寿险保费收入3592.6亿元,增长10.7%;健康 意外险保费收入539.4亿元,增长19%。保险深度2.8%,保险密度431.3元。保险公司盈利状况继续改善,投资收益稳步增加。全年实现投资收益955.3亿元,收益率达到5.8%,比2005年提高2.2个百分点,为近3年最好水平。
2005年,全国保险业务收入达到4928.4亿元,保险密度379元,保险深度2.7%,与2000年相比,分别增长了2.1倍、2倍和提高了0.9个百分点。保险业务收入的世界排名由2000年的第16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11位。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15296.3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3.6倍。
我国保费收入从2010年的1.3万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2.4万亿元,年均增长13.4%。保险业总资产从2010年的5万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12万亿元,成功实现翻番。全行业净资产达到1.6万亿元,保险行业偿付能力总体充足。行业利润从2010年的837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2824亿元,增加2.4倍。保险深度达到3.6%,保险密度达到1768元/人。我国保险市场规模先后赶超
德国、法国、
英国,全球排名由第六位升至第三位。
变化情况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各国的保险密度也在不断提高。
美国、英国和德国的保险密度分别由1975年的494.8美元、198.4美元、303.1美元,递增到2004年的3755.1美元、4508.4美元2286.6美元,法国、
意大利、
日本、
墨西哥、
印度和
韩国等国家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见下表所示。
1975—2007年世界主要国家保险密度变化情况单位:美元
区域差异
北京市、
上海市、
四川省排最新公布数字,初步计算出中国内名仍居前三位。地各省区2012年保险密度和深近年来,我国保险业发展迅度。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速,但我国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仍国保险密度为1143.8元,保险深度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既是我国为2.98%。人口和经济的规模因素在保险业保险密度是指按当地人口计上的显现,也是我国收入水平、城算的人均保险费,反映该地国民参市化水平、教育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加保险的程度。保险深度则是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