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国学运动史上,
四川省国学有着光辉的地位:这是因为四川是风气之先于民国元年(1912)由省政府创建了国学院,抗日战争时期国学运动的中心转移到四川,抗战胜利后四川国学继续发展,直到新中国的建立。
四川国学运动的历史是一个新的开拓性的课题,在中国的国学运动史上,四川国学有着光辉的地位。然而“什么是国学”仍是一个令学者们感到困惑的问题,而且因国学的普及与通俗化又滋生了一些新的很有争议的问题。本书将围绕着四川国学运动展开一系列的话题……
国学院的建立与国学学校——四川国学会与《四川国学杂志》——
宋育仁与《国学月刊》——《四川公立国学专门学校学生会季刊》——国学院院长
吴之英——国学院副院长
谢无量——国学学校校长
廖平——国学大师
刘师培对四川国学的影响
槐轩先生
刘沅与
刘姓家学——尚友书塾的国学教学——《尚友书塾季报》——刘成圻的学术思想与国学观念
成都市的文化高潮与国学的兴盛——华西协合大学的《中国文化研究集刊》——
陈寅恪以诗证史——
王伊同的《五朝门第》——
武汉大学的《文哲季刊》——不能忘记
东北地区——
金景芳关于《
周易》的研究——
顾颉刚与
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
钱穆的国学研究——
蒙思明对考据学的评价
重庆大学的中文系教师们——华西协合大学的文科教师们——
四川大学的国学研究会——一
赵少咸的音韵学研究——
徐中舒的
历史学研究——成都私立尊经国学专科学校——四川国学运动的光辉结束者
蒙文通 我们追溯
四川省国学的历史是不应忽略成都尚友书塾的。尚友书塾是
刘姓创办的,它的渊源自
清代爱新觉罗·旻宁六年(1826)
刘沅在成都讲学。刘,字止唐,学者称槐轩先生,四川
双流区人,生于
乾隆三十三年(1768)。刘沅于乾隆五十七年由拔贡中试
举人,此后他曾三次参加会试皆落第,遂绝意进取,从事学术著述。嘉庆十二年(1807)迁居成都纯化街,因住宅多植槐树,因名槐轩。道光六年(1826),清廷选授刘沅任湖北天门县知县,刘沅已经五十九岁,厌倦仕途而未就任。后朝廷改授国子监
典簿的虚衔,他仍在成都讲学以终,卒于
咸丰五年(1855)。门人编集其著述为《
槐轩全书》,咸丰至民国问有刊本行世,计收《四书恒解》十一卷,《诗经恒解》六卷,《书经恒解》六卷,《易经恒解》五卷,《周官恒解》六卷,《礼记恒解》四十九卷,《仪礼恒解》十六卷,《春秋恒解》八卷,《史存》三十卷,《庄子约解》四卷等共三十种。
刘沅解释儒家经典是在训的基础上阐发义理,超然于今文与古文经学狭隘的门户见解。他注重探究天道号性命之理,强调增进道德修养以保全人的本性。其子刘文在清末民初创办十二学堂;其孙刘咸焌,为光绪癸卯(1903)
举人,继续办学,于1915年在成都纯化街延庆寺内,创办明善书塾,1918年改名为尚友书塾,取尚论古人之意。
刘咸忻,字鉴泉,号
刘咸炘,光绪二十二年(1896)出生于成都纯化街祖宅。他在五六岁时从父亲刘梖文学习,承传家学。1914年父亲去世,他已十八岁,从兄刘咸悛受业,研读《
汉书》和《
文史通义》;1916年任塾师,1918年著成《汉书知意》四卷,学术思想基本上形成特点,遂主持尚友书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