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师培
中国近代经学大师
刘师培(1884年6月24日~1919年11月20日),字申叔,号左,江苏省仪征人。中国近代经学大师。
刘师培出生于经学世家,刘师培自幼论读诗书,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他早年考中秀才、举人,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参加会试未中,随后到上海市加入到排满反清的民族民主革命队伍中;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东渡日本,创办无政府主义报刊《天义报》《衡报》。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归国投靠两江总督端方;1915年(民国四年)参加筹安会,为袁世凯鼓吹帝制。1917年(民国六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19年(民国八年)11月20日病逝于北京市,年仅35岁。
作为经学大师,刘师培善于把近代西方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成果,吸收到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来,开拓了传统文化研究的新境界。他批判旧史,提倡民族主义史学,并应用进化史观来分析中国古代历史;他勇于打破传统经学教科书陈规,将传统经学知识纳入近代学科体系,在国学教育与研究方面起到“前驱”作用。他主张将文字的音、形、义三者结合起来,是小学研究的集大成者。刘师培著作等身,所著的《国学发微》《中国民约精义》《攘书》等对中国学术研究具有重要影响,逝后其著作由弟子搜辑,钱玄同整理归集为《刘申叔先生遗书》。
人物生平
早年求学
刘师培,又名光汉,字申叔,号左盦,1884年(光绪十年)6月24日生于江苏仪征的经学世家,曾祖父刘文祺、祖父刘松、伯父刘寿曾研究《左氏春秋》,颇有建树,父亲刘贵曾也以经术闻名乡里。刘师培自幼天资聪颖,论读诗书,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受家学渊源的影响,刘师培在父亲的督责下,8岁学习《周易风水》,11岁开始写试帖诗,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突发灵感,片刻即撰写《水仙花赋》一篇,两日后余兴未尽,又写出《水仙花诗》百首,一时名震乡里;12岁时已经读完“四书五经”,并对《左传》加以研究,甚至连东西洋哲学也有涉猎;14岁开始阅读多种版本的“治《晏子春秋》”。刘师培虽出身书香门第,但是家境并不富裕,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父亲病逝后,家庭生活更加清贫,他在母亲的教育下勤勉用功,将所学内容扩展到诸子百家以及史书。
投身革命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刘师培考中秀才;次年赴南京市乡试,又考中举人。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到河南省开封市参加会试,未能如愿,遂受友人邀请前往上海市,结识了爱国学社章太炎邹容蔡元培等革命者,加入到排满反清的民族民主革命队伍中,并与章太炎成为知己。他凭着深厚的汉学功底,撰写《论留学生之非叛逆》《黄帝纪年论》《攘书》 《中国民约精义》等著作,竭力宣传民族思想。
1904年(光绪三十年),刘师培改名“光汉”,寓义恢复汉族主权为己任。他以主要撰稿人的身份参与创办《中国白话报》《警钟日报》,在蔡元培的介绍下加入光复会。此年冬天,刘师培在上海策划了刺杀前广西巡抚王之春事件,虽未获成功,却使他在革命党人中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刘师培参与发起组织上海国学保存会,出版《国粹学报》,发表了《周末学术史序》《古政原始论》《国学发微》等学术著作,其民族主义思想开始向学术领域延伸。同年,他受邀到安徽芜湖与章士钊、陈独秀创办《白话报》,以白话文的通俗形式宣传民主革命,参加反清革命团体岳王会,并任安徽公学、繁昌皖江中学、山学堂等校教职。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刘师培受章太炎邀请赴日本,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并任《民报》编辑,接连发表《普告汉人》《利害平等论》《悲佃篇》《清儒得失论》《辨满人非中国之臣民》等激烈的反清文章。从6月开始,他先后创办无政府主义报刊《天义报》《衡报》,组织“社会主义讲习会”。翌年,与章太炎发生误会,派人捏造启事,对章太炎进行攻击,两人关系逐渐破裂。《衡报》被查封后,刘师培返回中国。
背离革命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底,刘师培投靠两江总督端方,表示愿放弃革命,并扬己之长,将学术服务于政治。他变节后即诱捕革命党人陶成章未果,接着又密告浙江革命党人的起义计划,致使起义领袖被捕。为此,刘师培被革命党人持枪上门、恐吓问罪;章太炎亦致书刘师培,希望他能迷途知返,但刘师培置之不理。1911年(宣统三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刘师培跟随端方赴成都镇压民变,当端方被杀后,刘师培也被拘捕。后来在章太炎、蔡元培的大力帮助下,刘师培被释放,受邀进入四川国学院任教。
1913年(民国二年)夏,刘师培离开四川省,投奔阎锡山,担任山西都督府顾问。1914年(民国三年)春,经阎锡山推荐,刘师培又到北京转投袁世凯,先后任公府咨议、参政院参政等职。1915年(民国四年)8月14日,在袁世凯授意下,刘师培与杨度严复孙毓筠李燮和胡瑛(即筹安会六君子)联名发表《筹安会宣言》,鼓吹君主制,为袁世凯复辟做言论准备;次年(民国五年)1月,刘师培创办《中国学报》,在该刊发表《君政复古论》《联邦驳议》等鼓吹帝制的文章。袁世凯的复辟遭到中国人民的普遍反对,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离世,刘师培随后逃往天津租界。7月14日,接任大总统的黎元洪下令惩办帝制祸首,刘师培在列,之后虽被纳入“宽免之列”,但其政治生涯就此结束。
回归学术
1917年(民国六年),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力排众议,聘请刘师培为中国文学门教授,兼文科研究所国文门指导教师,他先后讲授中国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古文学史等课程,并指导文、文学史、经、史传、中世文学、诸子等科目的研究,他所编的讲义《中国中古文学史》材料丰富,评论简要明确,颇为后人推重。1918年(民国七年),刘师培在北京大学附设的国史编处兼职,负责文明史和政治史志编辑工作。1919年(民国八年)1月,刘师培与黄侃陈汉章等人发起成立国故月刊社,创办《国故学刊》杂志,“以昌明中国固有之学术为宗旨”,刘师培、黄侃任总编辑。6月11日,刘师培因患肺病卧病不起,他联合北京大学马叙伦等数十名高校教授致函京师警察厅,要求释放因散发传单被捕的陈独秀。
病逝
1919年(民国八年)11月20日,刘师培因肺病在北京和平医院逝世,年仅35岁。临终时他说:“我一生应当论学而不问政,只因早年一念之差,误了先人清德,而今悔之已晚。” 
主要成就
作为经学大师,刘师培在继承《左氏》家学的同时,善于把近代西方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成果,吸收到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来,开拓了传统文化研究的新境界。
史学研究
批判旧史。刘师培认为,旧中国史书在叙事上重点于君臣而忽略了民众,他反对君史提倡民史;上古之时并没有君主,发展到一定阶段才有君主且以天神自居,他批判蒙蔽臣民的“君权神授”论,主张兴教育废宗教;他认为中国伦理是对人身权的侵犯,是对人格不尊重的表现,必须废除这些不平等的封建伦理道德。在他所著的《中国民约精义》中,论证了中国上古立君多出于民意,表达了对民主政治的向往,这种以历史为工具,宣扬民主革命的做法,对跳出改良派旧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应用进化史观诠释史事。刘师培最早较系统地运用历史进化论的观点来解释中国古代历史,他认为中国传统历史学之所以不能跳出循环论史观,原因在于史学家不懂社会学,提出要将西方进化论作为指导思想,运用于中国历史研究之中,才能改变旧史学的弊端。他指出,君无道暴虐时,人民应该起来反抗,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在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斗争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他认为家族制度形成后必然会出现宗法制度,且“中国伦理之起源,无一不起于宗法”,将宗法制度论述提高到如此重要的地位,是中国过去封建旧史家很少有的。刘师培将西方进化论思想贯穿历史学其中,使史作有了明显区别于旧史作的时代意义。
鼓吹民族主义。他重视史学在政治中的作用,认为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根本原因是汉族人缺乏民族思想,才被帝国主义列强欺凌,遭受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史学的功用就在于唤醒民众,为人民提供斗争的方法。他撰写《攘书》《黄帝纪年说》等文,自称“激烈派第一人”,集中表达排满革命、实行民族独立、建立民主政治的主张,在当时产生了较大影响。
运用新史料证史。刘师培在史学研究方法上,文献资料之外,高度重视考古文物,认为古代器物是证史的一个重要证据。在中国典籍之外,还参考西方典籍以及宗教社会的相关书籍,利用古代器物和西方典籍来证史,大大丰富了史料来源,为传统史学增添了新内容,为史学作出了贡献。
经学研究
刘师培出生于“三代传经”的经学世家,《左传》学多承自家传,是刘氏家学的集大成者,撰写了《春秋左氏传时月日古例考》《春秋左氏传传例解略》《春秋左氏传例略》等学术文章。他编撰的《经学教科书》是中国近代经学教科书史上一部开篇之作,被高等院校列为专业教学参考书,是他经学研究的集中体现。他不仅将外国著作作为参引对象,而且还以西方治学方法与分科方式来研究中国传统经学,使得教科书呈现出不同于传统的新面貌。在史料取材上他突破了地域限制,对中国典籍和国外著作均大量借鉴参考;在治经理路上,体现贯通中西的知识取向,主动采取近代西方范畴来界定孔子所编订的《六经》教材以及《尔雅》《论语》,将其与西方学科逐一对应;他尝试借鉴近代西方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使之与乾嘉学派融为一体。这种融会中西的做法,显示出刘师培的知识视野已经突破中国传统“经史子集”四部之学的局限,是中国传统经学研究的尾声。在缺乏成例可供借鉴的情况下,刘师培打破传统经学教科书的陈规,将传统经学知识纳入近代学科体系,在国学教育与研究方面起到“前驱”作用。
文学研究
刘师培受家学传统影响,注重文学史变迁的研究,他不仅在《中国中古文学史》中着重考论汉魏之际文学变迁、魏晋文学之变迁,还撰著《论近世文学之变迁》,对清代文学的变迁作了宏观的论述 ;他认为文学发展的规律是由简入繁,由深趋浅,由文趋直;对于当时文言文合一的主张,他认为通俗化和口语化有利于教育和启蒙,而文言则有利于保存国学。刘师培以小学和学术的眼光看待文学,严格划分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认为后世文学皆六经、诸子派别,并对文学推本溯源、分门别类。他不仅很好地继承、发扬了扬州市学派的治学特点和学术遗产,而且有效地将这种学术思想转化到文学观念之中,认定骈文一体实为文章正宗,推崇汪中、阮元等扬州学派骈文家的创作传承,拥护“文笔论”,赞同“文必有韵、文必尚偶,偶词韵语”的骈文文学。
小学研究
在古代学者中,刘师培的小学研究取得了较大成就,在拓展研究范围、创新研究方法上处于领先地位,是小学研究的集大成者。他主张将文字的音、形、义三者结合起来,除了融会贯通、注重证据等传统方法外,重视目验,进行中西历史资料比较,将小学研究与社会学研究结合起来,这种方法思路已显现出近代科学的研究气息。
音形义综合研究。一方面对字义起于字音的原因进行研究,做到追根溯源;另一方面,对文字的声、韵和字义的关系进行集大成研究,提出新观点。刘师培认为,文字起源的过程是按照“音—形—义”的顺序产生的,不仅字形中寓含字义,字音中也寓有字义,而字形字义都源于字音,即“因声寄义”;他进而指出,古韵同部首的字义大多相近,双声字多数可以通用;在旁征博引的同时,他还提出要依靠实证,以目验为凭。这些研究成果已上升到对文字音义关系的规律性认识,对后人研究小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校释群书。他运用音韵训知识,将古文字“因声寄义”的规律性认识充分实践,对24种先人古书进行大规模的校释,遍及经史子集,重点在先秦子书。《荀子补释》即是他的代表作。刘师培在肯定先前《荀子》校勘成果的同时,对280处存在错漏的旧注进行指正,在校释水平上超越了先儒。钱玄同曾称赞他“于声韵训诂最能观其会通”。
考证古社情。刘师培曾写就《论小学与社会学之关系》一文,通过研究60余字33则,考察古代社会、政治、军事、文化的发展与变化,用中国文字证明社会学者所阐发的中国古代社会状况。他认为,古代人民的社会实践必然从古代文化中得到反映,研究文字有助于考证古史。他将小学研究与社会学研究结合起来,并联系中外古代社会历史进行比较,相互印证,在中国小学研究史上具有开创性。
主要著作
刘师培一生学术著述有74种之多,总量超过400多万字,内容涉猎广泛。他病逝后,弟子陈中凡刘文典搜辑其著作,由钱玄同整理成集,名为《刘申叔先生遗书》,包括群经及小学类22种,学术及文辞类13种,群书校释24种,诗文集4种,读书记5种,教科书6种。尽管因后期涉入政治,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减少很多,但是从完成的著述看,已经对中国学术的研究有着重要影响。
经学方面著作:刘师培在尊信文言文之《左传》的同时,并不排斥今文之《公羊传》。其前期著作如《中国民约精义》《攘书·夷裔篇》《周末学术史序》等,皆引《公羊》之说而发挥其微旨。在他的《群经大义相通论》《公羊荀子相通考》中,表现出他虽然偏重古文经学,但并不废止今文经学,两边融合借鉴。关于经历史学的著作还有《经学教科书》《尚书源流考》《读左札记》《司马迁左传义序例》《汉代古文学辨诬》《驳廖君季平〈今古文考〉及康君长素之〈新学伪经考〉》《论孔子无改制事》《驳康君之〈孔子改制考〉》《非古虚》《汉宋学术异同论》等,对经学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小学类著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思想主张并不相同,前期主张革新,后期偏于守旧。前期有《正名偶论》《小学发微补》《物名溯源》《论前儒误解物类之原因》《骈词无定字释例》《尔雅虫名今释》等著作,在继承先前学者就字音推求字义的基础上,更有多处创新与发明。《攘书》之《正名篇》及《中国文字流弊论》《音韵反切近于字母》等,主张简化汉字笔画,添造新字,修改不适用的文字,以及提倡白话文,改用拼音字,统一越南语,这些均对后来的文字改革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其后期的音韵学、训诂学著作,竭力主张墨守《说文解字-附音序笔画检字》。
论古今学术思想的专著:主要有《国学发微》《周末学术史序》《两汉学术发微论》《汉宋学术异同论》《南北学派不同论》《攘书》《中国民约精义》等,这些著作均能洞悉社会历史变革,称为经典。
此外,还有群书校释类著作如《周书补正》,诗文集如《左盦集》,读书笔记包括《读书随笔》,学校教本如《伦理教科书》等,均收录在《刘申叔先生遗书》中。
相关人物
与陈独秀
陈师培与陈独秀的交往中,政治和学术是影响双方友谊的主要因素。1903年,刘师培与陈独秀分别从各自的家乡奔赴上海市,在章士钊处两人相识,他们运用诗文力倡排满兴汉,结为志趣相投的革命同道和论学好友。1908年,刘师培从日本回国,投靠托忒克·端方,站在了革命的对立面,此时因政治立场不同,他与陈独秀关系疏远,友谊跌至低谷。1917年(民国六年),两人在北京大学再度共事,虽然思想立场仍有不同,但是毕竟重归于好,友谊基础仍在,直到1919年刘师培病逝。
与钱玄同
刘师培与钱玄同都是章太炎弟子。钱玄同在研究音韵、训诂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刘师培在经学方面的成就可与章太炎比肩;而刘师培后来背离革命,为袁世凯复辟鼓吹,成为章门弟子中复古的代表,与章太炎分道扬。刘师培逝世后,钱玄同全力为其整理遗著。尽管他对刘师培的很多学术观点持反对意见,但在编辑过程中,却不掺杂个人好恶,知人论事客观。钱玄同在承担遗著整理编辑工作时,任务十分繁重,直到1937年3月底才将《刘申叔先生遗书》全部编完,钱玄同又撰写了5000余字的序言。此后,钱玄同为了著作出版而多方协调,终于在1938年11月正式出版。一个多月后(1939年1月1日),钱玄同病逝。
 与黄侃
黄侃是中国近代文化史学者,民主革命家。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黄侃在日本求学期间结识了刘师培,因学术见解相近,两人成为好友,后来黄侃以师礼敬之。刘师培政治上依附袁世凯后,一直对刘师培保持敬重的黄侃,坚持政治原则立场,中断了两人之间的友谊与往来。1917年(民国六年),刘师培进入北京大学任教,与黄侃共事,两人又恢复了友谊,论学谈文。在刘师培病逝前不久,黄侃正式向仅比自己大两岁的刘师培拜师。此后,黄侃感恩他在学术上的指点与帮助,饱含感情写下了祭奠刘师培的《先师刘君子祥奠文》。
与何震
妻子何震,原名何班,字志剑,江苏仪征人,自幼读书诵诗。她是刘师培堂姐夫何家辂的胞妹,1903年与刘师培成婚;1904年(光绪三十年)随刘师培赴上海市,入爱国女校,改名何震。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何震创办了《天义》报并发表了一批鼓吹无政府主义思想的文章, 关心女子命运、宣传妇女解放思想是其思想的核心。何震与刘师培有一女,早年夭折。刘师培病逝后,何震受刺激致精神失常,后事不详。
人物评价
蔡元培在《刘君申叔事略》一文中评价刘师培“向使君委身学术,不为外缘所扰,以康强其身而尽于著述,其所成就宁可限量?惜哉!”周作人赞扬刘师培,在他的笔下“没有做不好的文章”。
钱玄同以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为界评价刘师培,将其分为两个阶段,他认为前期刘师培为爱国志士,顺应时代潮流,探索反清救国之路,应当予以肯定。甚至认为在清末启发民智、拯救危亡的运动中,刘师培是最突出的12人之一。同时他认为后期环境改变,刘师培 “倡君政复古之说,则与前期绝异”。
著名思想史家张岂之在为《刘师培评传》作序时指出,刘师培的一生反映了扬州市学派探索政治革命和学术革命的失败,他评价刘师培“政治上的失败并不能掩盖早年刘师培在学术研究上的成就,他在经学研究、历史学研究和介绍西方学术流派方面都有一定的成就和贡献。就拿他编的《中国历史教科书》及其史学基本主张来说,至今仍有不少发人深省的地方。”
人物争议
1919年(民国八年),刘师培与黄侃陈汉章等人创办《国故学刊》杂志,“以昌明中国固有之学术为宗旨”,此时,反对推广白话文的林纾欲拉刘师培等人,讨伐新文化运动。刘师培立即发表声明:“鄙人虽主大学讲席,然抱疾岁余,闭关谢客,于敝校教员素鲜接洽,安有结合之事?又《国故》月刊由文科学员发起,虽以保存国粹为宗旨,亦非与《新潮》诸杂志互相争辩也。”表明了他只是从事学术研究,与新旧文化运动各美其美、并行不悖的文化主张。
同时,他也对全盘否定包括汉赋、唐诗、宋词在内的全部古文学的激进做法表示反对。病重期间,钱玄同去看望他,刘师培说:“我以为,这种偏激如不纠正,只能造成民族虚无主义和传统文化的断页。你们的问题在于,只提倡了从全局上引进西方先进文化,而忽视了引进西方文化必须进行的消化,必须符合中国的实情。”钱玄同听后深感震惊,自此开始重新审视文学与思想主张。
人物轶事
好记性
刘师培从小就记忆力超强。读书“一目辄十行下,记诵久而弗渝”。一次,朋友程善之上海市购得新出版的蒙古地图一幅,邀刘师培一起欣赏。浏览一段时间后,刘思培取了一块漆牌,持粉笔,默绘地图,上千个地名竟然只有一处错误。刘师培在北京大学教书时,虽然体弱多病,但记忆力仍不减当年,常致函扬州市家中,索取某书,嘱托书在某书架某行某格,分毫不差。授课时更不带片纸,信手拈来。
“烂笔头”
刘师培饱读经史,字却写得难看。参加秀才考试时,主考官即认为他“字如花蚊脚,丑细不成书”,差点未予录取。在他去世四十年后,曾在北京大学的同事周作人还调侃道:“申叔写起文章来,真是‘下笔千言’,细注引证,头头是道,没有做不好的文章,可是字写得实在可怕,几乎像小孩子描红,而且不讲笔顺。” 但是刘师培一直对此自我感觉良好,说:“我书之佳趣,唯章太炎知之。”
参考资料
刘师培.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4-25
善变的刘师培.中国新闻网.2023-04-09
“洪宪”六君子.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4-25
仪征名人录——国学大师刘师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仪征市委员会.2023-04-10
《论文杂记》.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4-25
钱玄同为刘师培遗书作序.中国作家网.2023-04-21
钱玄同为刘师培遗书作序.人民政协网.2023-04-13
蔡元培.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4-25
钱玄同.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4-25
张岂之.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4-25
林纾 (1852.11.8—1924.10.9).中国作家网.2023-04-21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求学
投身革命
背离革命
回归学术
病逝
主要成就
史学研究
经学研究
文学研究
小学研究
主要著作
相关人物
与陈独秀
与钱玄同
 与黄侃
与何震
人物评价
人物争议
人物轶事
好记性
“烂笔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