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桃坊
谢桃坊
谢桃坊(1935年—),号奭斋,四川成都人,中国诗词学者,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曾任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在诗词研究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尤其在宋词研究方面成就显著,著有《中国词学史》《宋词概论》等多部重要学术作品。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小学毕业后遵父命学习儒家经典、诗词及书法。
职业生涯
1954年在成都市郊区第三中心小学任教,1960年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四川省广汉中学劳动。1963年成都郊区圣灯乡从事农业劳动。1979年在成都圣灯中学任语言教员。1980年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试,以助理研究员被录取;1981年后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1995年退休,并继续从事诗词研究。年轻时喜填词,将自己的词集命名为《奭斋词》。
主要成就
谢桃坊是学术界公认的词学研究专家。从1981年进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至今,他从事古典文学领域的学术研究已有30余年,在词学、敦煌学、国学、客家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现在的他,虽然已退休多年,却依旧老当益壮,没有半点的松懈,继续做着自己的学问。
谢桃坊的古典文学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因他先前打下的坚实基础,故一出手就表现出强劲的势头与不凡的实力。他选准宋词作为主攻方向,在短时间内相继发表了《宋代民间词论略》《宋代歌妓考略》《张炎词论略》《论梦窗词的艺术特征》等论文,很快引起了词学界的关注,并得到唐圭璋施蛰存等老一辈词学家的赏识,自此成名。
谢桃坊词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他对词学的宏观透视,尤其是对中国词学史与宋词的整体考察,具体成果为《中国词学史》与《宋词概论》。《中国词学史》(巴蜀书社1993年版)30万字(2002年版的修订本将字数扩充到40万字),此书对词学史上的重大问题——词论、词评、词律、词乐、词家研究、词籍整理和词史研究的发展过程进行了详细探讨,在许多词学问题上做了开拓性研究,涉及学术面较广,有着极为丰富的文献资料。《宋词概论》(四川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重点考察了宋词的时代意义与演唱情况、宋代歌妓与词的传播、词的社会化过程和宋人词体观念的形成,并从宋代词人中选择了12家做具体研究,给予他们以重新的评价。
谢桃坊治学喜欢挑战,好尚新奇,不愿作常识性的讲义式的论述,往往迎难而上。他很推崇郑振铎所说的:“专门的研究是最难的研究,也是最有兴趣的研究。”谢桃坊曾说:“我们现在所生存的文化条件有新的特点,已很难再出现百科全书式的通才大家,相应的是专业水平的日益提高,因而,必须走专门的治学之路。只有在专业取得一定成就时,适当地向邻近的学术领域扩展才是较为现实的。”他把眼光投向词学的遗留难题,对诸如词体的起源、宋词的流派、词体的分类、词韵的分部与入派三声、词乐的重构、词体的文学性质以及词籍版本、词人生平事迹考证等,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些论著显示出他的治学优势与个性,在理论批评、文献考证和学术论辩方面成就斐然。
同时,谢桃坊也很重视词谱的整理与研究,他曾填词撰写了《唐宋词谱粹编》一书,在此基础上撰写的《唐宋词谱校正》即将出版。1998年,他接受四川文艺出版社约请,主编《中国历代词分调评注》丛书。首批丛书对《西江月》《蝶恋花》《临江仙》《满江红》《水调歌头》《沁园春》《念奴娇》《贺新郎》八调进行评注,打破了词选本的传统格局,深受读者好评。
作为一名诗词学者,谢桃坊在年轻时就填词,将自己的词集命名为《奭斋词》,尤长于长调。他批评某著名学者的书,本本都砖头般厚,动不动就一百多万字,材料堆砌得密不透风,实在没有必要。他出书时,往往事先跟出版社交涉,希望在定价上尽量低一些,以照顾到青年读者层面。
在完成《中国词学史》的写作后,谢桃坊感到继续从事词学研究有些困难,于是把研究方向转移到与词学有关的市民文学上来。1997年,他的《中国市民文学史》出版,2003年又得以精装重印。这是中国第一部市民文学史,首次对文学史上不大为人注意的话本、讲唱文学、戏文和小说等与市民密切相关的文学进行了系统研究。
在谢桃坊的词学研究历程中,曾出现过三支“插曲”,除了《中国市民文学史》外,还有《苏轼诗研究》与《敦煌文化寻绎》。这两本书表现出相当的学术造诣及难能可贵的开拓精神。《苏轼诗研究》作为巴蜀书社“宋代文学研究丛书”第一种推出。值得一提的是,谢桃坊在撰写此书时,国内尚无专著可供参考,而且孔凡礼整理的《苏轼诗集》《苏轼文集》尚未出版,故这部著作具有开拓性的典范意义。《敦煌文化寻绎》是四川人民出版社推出的“失落的文明丛书”之一种,主要向读者介绍了敦煌文献的价值,该书认为这些文献是沙洲都督府的文书,并由此简述了其奇特的命运及中国学者是如何奋力研究这一段“伤心史”的。
谢桃坊很少外出参加学术会议,他把时间与精力都放在自己的研究上,以至于学术界很多人只闻其名,不识其人。从1999年开始,他即参加成都东山与沙河客家的考察工作,跑遍了东郊客家人的群居点进行调查,除了向当地政府建议保护客家遗址外,还出版了两部客家学著作《成都东山客家人》《成都沙河客家的变迁》。很难相信,一个七旬老人还能每天早出晚归、翻山越岭去做田野考察。谢桃坊说:“东山和沙河地区的每一条乡间小路我都跑过,对那里的居民尤其是宗祠、族谱了如指掌。”
退休后,谢桃坊又转向了国学研究,并担任大型学术集刊《蜀学》的副主编。《蜀学》每年一辑,至今已出版六辑。对于“什么是国学”,当今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论述。谢桃坊认为,国学是以科学考证的方法研究中国文献与历史上若干狭小、困难的学术问题。这一说法已逐渐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他的新著《国学论集》2011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收集了他近十年来对于国学思考的理论文章26篇。近代四川省是国学研究的重镇,尤其是在抗战期间。谢桃坊于2009年出版的《四川国学小史》一书,试图通过对四川近代国学运动的描述,来梳理国学家们对国学认识的发展过程,重现当年的学术辉煌。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职业生涯
主要成就
参考资料